【原文之三】
時文以多作為主,則工拙自知,才思自出,谿逕(1)自熟,氣體(2)自純。讀文不必多,擇其精純條暢,有氣局(3)詞華者,多則百篇,少則六十篇,神明(4)與之渾化(5),始為有益。若貪多務博(6),過眼輒忘,及至作時,則彼此不相涉,落筆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靈,詞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潤。記誦勞神,中無所得,則不熟不化(7)之病也。學者患此弊最多。故能得力於簡,則極是要訣。古人言「簡練以為揣摩」(8),最是立言之妙,勿忽而不察也。
【註解】
(1)谿逕:門道。谿,本作「蹊」。
(2)氣體:氣質。
(3)氣局:氣勢格局。
(4)神明:精神。
(5)渾化:完全溶入。
(6)務博:致力多學。
(7)不化:不能融會貫通。
(8)簡練以為揣摩:撮其精要作為揣度觀摩的對象;語出《戰國策》〈秦策〉。簡練,選而治之;揣摩,玩索而期得其真,以比合之。
【講評】
時文就是八股文,有很嚴格的出題和寫作規定,是明、清科舉的特殊考試方式;也叫作舉業、四書文、制義或者制藝。「舉業乃朝廷取士之具,三年開場大比,專視此為優劣。」對當時的讀書人而言,習作時文就相當於我們今日的聯考準備一樣。
圃翁說,想要作好時文,有兩個步驟得走。第一就是要多作;多作之後,文章好壞自然知道,遇到題目,思路自然暢通,作法自然嫻熟,作品自然純淨無瑕、氣質高潔。其次是精讀;選擇六十到百篇文意精純、條理通達、氣勢昌盛、格局端正、詞語華美的時文,仔細研讀,必須讀到精神與它們完全結合融化,這樣自然能夠把握時文的精華,發揮時文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把時文作好。
其實增進時文寫作的能力,與一般文章練習的方法,也沒有什麼不同。歐陽修說過,為文有三多,看多、作多、商量多。「看多」是為取得寫作的資料,有了資料才好設計鋪排;這是充實內容的手段。「作多」是為了鍛鍊寫作的方法,方法操控得宜,才能把材料製作成賞心悅目的作品;這是美化形式的技巧。唯有形式與內容的緊密結合,文章才有達到完美境地的可能,這自然又非得一次再一次,自我的、或與他人的討論、商量、增修、潤飾和批改訂正不為功;也就是「商量多」。
看多作多商量多,早就成了作文練習的千古鐵則。至於圃翁說的「讀文不必多」,只是針對應付科舉考試的時文而言,畢竟那只是一時「取科名」的「工具」,對開拓真正的學問視野,幫助不大。不過,圃翁所提出的讀書三法:「精選」、「讀熟」、「善用」,倒很值得我們記取運用。「古人之書安可盡讀」,這是讀書必須精選的理由;讀了書而不能用等於沒有讀,徒然浪費寶貴的時間,這是讀書必須爛熟的理由;練習作文最好的方法,便是選擇前人作品中最精要的部分,揣摩研究、深入探討、反復演練、融會貫通,然後加以應用。這些方法,應該不僅僅是用來應付考試而已。
83年6月中央日報出版《聰訓齋語》72-75頁
by 甲多先生 @ 1993. 12. 09 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