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事文也寫作記述文,是一種把人或物的狀態、性質、存在等材料,依照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情形、安排記述而成的文體。
例如國小國語第八冊第四課,第二段寫的中正紀念堂的大門:「我們最先看到的是正門純白色的牌樓。這牌樓有五個大拱門,上面蓋著藍色的琉璃瓦。當中的拱門上有一個橫匾,題著「大中至正」四個大字。我為了看上面的琉璃頂,頭一直向後仰,好像站都站不住,更覺得牌樓的高大,自己的渺小。」
寫作記事文的目的,是在將我們所覺知的人或物,傳達給不知這人或這物的第三者,讓人分享其中的意義和趣味,所以要講求材料的真。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材料最好;但是人生有限,勢必無法經驗過所有的事物。這時候寫作記事文不妨根據想像找材料。不過想像並不就是憑空臆造,而是仍舊要以事實作基礎,也就是要合理,合乎事情可能發生的道理。
記事文寫作的對象有大有小,配合文章篇幅的需要。我們可能就其大體或枝節來找材料。但是不管材料的大小如何,在寫作的安排上,必須有一定的順序。夏丏尊先生說這種順序大概有兩種:第一種是以觀察的順序為標準。像前文所引的那段課文,先看到整個白色的牌樓,再看到分成五個拱門,然後看到樓頂的藍瓦,最後視線停在中門的橫匾上。這種由大到小、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也是一種自然的順序。看一個人,先看到「一個人」,分辨出男女老少之後,再看到他的臉,他的手腳以及服飾上特出的地方。等公共汽車,遠遠的先判別是不是我要搭的那家公司車予,然後才看是不是我要搭的那一路,最後才注意車裡人多不多。朱自清「一張小小的橫幅」(見國中國文第四冊),開頭「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就是從總的說起,底下接上左、簾中、右、簾右、簾下介紹畫的內容,後面加上一段感想,是典型的第一種記事文的安排。
第二種順序是以事物本身的關係為標準。這種順序適用於複雜的記事文。因為材料多,所以在總說全體之後,要加以分類,再接類別的遠近親疏排定先後,每類材料的記述仍依先整體後部分,先大次及於小的順序排列。
記事文將材料排列完畢,並不就算了事;還應加上自己的感想才成。因為記述的對象是固定的,每人所能得的材料,應是大同小異。因此要在記事文顯現作者特色的,只有從感想上作區別。除了在結尾有對全文的總感想外,每記述完一部分,應該也要有該部分的小感想。每人有每人的感想,記事文因之才能顯出個別的姿彩。
細說作文之三十一,原刊「青年日報」國中學生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