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也叫做「隨筆」,取其「興之所至,信筆而寫」的意思,是一種形式自由、亳無拘束的文體,通常字數約在一千以內,故稱「小」;表現的內容以實際的生活片段,以及自生活片段引發而來的感觸與聯想為主。
由於它的格式自由,所以無論書信、日記、札記、遊記、傳記、讀後感等體裁,記敘、抒情、論說、描寫、刻畫、摹擬等手法,幾乎沒有不能採用,也沒有不可包容的;因為它表現的是實際生活的片段,所以材料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俯拾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正是用以培養寫作能力,磨鍊寫作技巧的最佳門徑。
習作小品文,首先不能貪多。經邦濟世的題目不可能寫成小品文,學術研究的論著也無法以小品文的方式表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大小不能相容。所謂「小廟坐不下大的菩薩」;千字以內的短文,又哪能發揮多少道理?
小品文容納不了全盤的事實,所以必須注意事物的細微末節,以顯現它專注、深入的特色。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利用竹柏在月光下的投影所造成的幻覺作聯想,用譬喻的形式表達,集中全力在「月下景物」的經營。這便是「以小見大」、「以部分顯現全體」的小品文作法。
小品文在「質量」上是算小的,但是在「分量」上卻不能不重,否則便成搶救「車薪」的「杯水」,見不著效用,徒遺笑柄一把而已。小品文是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精兵」,它的戰爭最高指導原則是直指中心、衝其要害。所以小品文應有明確的主旨,以便將全篇的文字,統一歸屬在它的旗下。徐志摩在「志摩日記」開頭說的「數大便是美」一語,即為統領這一篇文章的中心。
寫作小品文,字數不求多,但求別人讀了印象深刻,所以要注意使用「描寫」的方法。描寫就是照著事象的發展狀況,將它重現在筆端,相當於畫畫時使用的「描繪」。吳均的「與宋元思耆」第二、三兩段:「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就是這種寫法;給人的感覺是具體、鮮活,如在目前。其效果與僅作印象式的敘述,相差不以道里計。
小品文不管用以記敘、抒情或論說,其目的都不外在抒發作者對實際生活的感觸,所以小品文裡「感想」絕不能少。每篇有全文的總感想,每段有各段的小感想,甚至每句都寓有個人的寄託在。梁啟超所說的「筆鋒常帶感情」,放在小品文身上尤其確當。
練習小品文從日記與書信入手最好。一個人每天的生活,必有幾筆可記,揀取精要發揮成篇,便是日記式的小品文。若將上述材料的「獨白」形式,改為「傾訴」方式,便是書信。有了傾訴對象,情意的付託將更為具體、實在。這是書信式小品文的優點。
寫作小品文,是文學創作的開始。我們可以藉它練習精細事物的描寫,養成敏銳的觀察力;利用它短小精悍的形式,培養在有限篇幅中,清晰表達情意的能力。等我們的小品文寫得成功了,它不但能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的興味所在,藉著短文的擴大,我們也許因而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呢。
細說作文之九十六,原刊「國語日報」國語文教育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