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分段,至少分三段,這是大家都已有的常識。論說文當然也要這樣。於是有人以為:把論說文寫成三段,便是「三段式的論說文」。其實並不是這樣。所謂「三段式」的「段」,是指「論述到哪兒了」的「階段」的意思,與「段落」的「段」亳不相干;「三段式的論說文」,就是採用三個論述階段,作為文章結構方式的論說文。
三個論述階段的稱呼各有不同:有些叫做「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或「是何」、「為何」、「如何」,或「情」、「理」、「法」;有的稱為「緒論」、「本論」、「結論」,或「引論」、「正論」、「餘論」。不同的稱呼,反應出不同的題式、不同的題目、不同的作法下不同的需要。前三種稱呼面對的,大概是單項式的廣義題,例如:「多讚賞別人」(七十六年省聯)、「惜取少年時」(七十五年北專)、「常帶微笑」(七十五年省聯);而作者又打算「寬作」,才有必要分別從這三方面來論述。後兩種稱呼所面對的,大概是狹義題,像:「凡事應想到別人」(七十四年省聯)、「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七十三年省聯),或者是兩項以上的題目。
稱「緒論」或「引論」,顧名思義可知還沒有進入本題,所以這個階段不宜太長,約占全文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即可;論述的重點在第二階段,即「本論」或「正論」,分量可達全文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三;「結論」或「餘論」是全文的第三階段,也是文章的末尾,要注意的是簡潔、有力,留有餘味,長度大約與第一階段相當。
先總統 蔣公的「我們的校訓」是一篇使用「三段式結構」的論說文。從「題式」來看。這是屬於「單項式」「狹義」「是什麼」類的題目,所以它的「三段」是以「引論」、「本論」、「結論」的面目呈現;它又正好分成三段,每個論述階段各占一個段落。第一段「引論」,從學生在校的主要任務,引出本文的主要論點;第二段「本論」,說明「做人的道理」的具體內容;第三段「結論」,告訴我們要實踐校訓,才能成為健全的國民,建立純正的事業——主旨就在這第三階段裡。
三段式的論說文,並不一定只分三段。除了引、結論各占一段之外,本論部分可依材料多少及寫作需要,再細分二至五段。例如上段所說的「我們的校訓」一文,在說明「做人的道理」時,如把「禮義廉恥」四個綱目,分別成段來談,則本論便有四段之多,全文也將增加為六段,卻仍不失其為「三段式」的結構。作文至少分三段,卻不以三段為限;選用三段式結構作論說文,尤其不要囿於「三段」——三個段落才好。
細說作文之七十二,原刊「青年日報」國中學生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