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是做好任何事的先決條件。要上山砍柴的樵夫得先準備斧頭;要出海捕撈的漁夫得先準備網具。要參加聯考作文的同學,當然得預先熟知各種可能「狀況」,以便臨場能從容應付。
從「歷年聯考作文題目」的分析,我們得知:(一)聯考作文題目以論說性質的文體為主;(二)「軟性」的論說文逐漸增多;(三)不同時地的考題有重複、類似和衍化的現象;(四)幾乎全部以「命題寫作」的方式出題。
針對上述結論,我們也有以下對策:(一)徹底認識論說文,熟悉論說文不同的題型和作法;(二)練習「軟性」論說文的表達方式;(三)搜集歷年的考題,模擬大綱寫作。
現在分別說明如次:
第一、論說文的題型一般分單項題(又稱單軌題)、兩項題(又稱雙軌題)、多項題三大類。單項題又分狹義題和廣義題兩種;兩項題又分對立關係、並立關係和因果關係三種。
所謂「狹義題」,是指題目或題意明白地指出重點是在「是甚麼」、「為甚麼」、「怎麼樣」中一項的題目。「是甚麼」的題目,探討的是「意義」的問題,作法偏重在「解釋」。像:「幸福來源」(六十九年屏東)、「人生的光明面」(六十九年宜蘭)、「成長的代價」(七十年師專)。「為甚麼」的題目,探討的是「原因一、「理由」或「重要性」的問題,作法偏重在「說明道理」。像:「男兒當自強」(六十九年南男)、「人間到處有溫情」(七十三年省職)、「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七十四高誰)。「怎麼樣」的題目,探討的是「辦法」的問題,作法偏重在「做的程序」。像:「如何端正社會的風氣」(六十八年嘉·義)、「怎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六十八年南男)、「問心無愧」(七十二年東男)。
狹義題」因為空間受限,說理比較難發揮,應該輔以例證。尤其「是甚麼」題,題義如果三言兩語解說盡了,容易陷入「詞窮」的窘境,勉強找話說,又可能犯了重複嚕囌的毛病。這個時候或用譬喻,或敘事例,或引嘉言,一方面開展題意,一方面充實篇幅,兩全其美。
「為甚麼」題,可以從正面談好處,也可以從反面談壞處,作用是在證明非如此不可的「重要性」。在說理之後,再提出適當的佐證,事理更明。
「怎麼樣」題,要談「做的方法」。說要做就不得不說做的必要性,所以先要說明「為甚麼」要做,把做的方法提出來,照著做好不好?有甚麼效果?最後還要把「預期結果」開列出來。如果附上「成功的事實」更佳。
所謂r廣義題」是題目或題意沒有明白指出重點偏向,也就是前述三樣內容都包含在內,寫作的時候可以三樣全談,也可以選擇一二項發揮。全談叫做「寬作」,適用於題目陌生、材料少,或對其中重點沒有偏好時。選擇一二項發揮的叫「窄作」。適用於題目熟悉、材料多,或對其中重點特別把握時。「窄作」容易抓住中心,呈現特色,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比較好的選擇。
兩項題的題目形式呈「○與△」。「○」和「△」分別代表兩件事或兩個物,用「與」字連接,表示兩者必有關係:
(一)對立關係:兩者意義相反,彼此排斥,不能並取。如「民主與集權」,必須駁斥極權的「非」,以強調民主的「是」。
(二)並立關係:兩者的關係不相統屬,也不矛盾相斥,可以共存共榮。如「求知與力行」。並立關係的兩項題,不一定兩項的分量全然相似。有輕有重,反而容易測出同學的審題能力。像上題,「力行」略重於「求知」。因為一個是目的,一個是手段。如果缺少手段,目的也就不能達成了。所以「求知」也不能檳棄。
(三)因果關係:兩者之中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或者互為因果,被此相因相生,相輔相成。如「耕耘與收穫」。耕耘是因、是本,收穫是果、是末。分得清本末先後,下筆就懂得輕重緩急了。
「多項題」指題目的事或物在三項以上。如「昨日,今日,明日」,「請,謝謝,對不起」,「你我他」(六十九年北專)。看到這種題目,首先要從字義背面去尋找貫串各項的線索,然後據以發揮。「昨日,今日,明日」,要談的是時間,重點放在「今日」;「請,謝謝,對不起」,是個人最基本的禮貌,「你我他」是社會的縮影,重點都在「促進社會的祥和」上頭。
第二、「軟性」的論說文是新課程國文課本的常客,占有相當的比重。它的內容偏向有:(一)重在析理,如「大好春光」,(二)重在抒評,如「行道樹」。(三)借事說喻,如「飲水思源」。它的表達法,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一)題目不帶強制性的字;(二)開頭少用「破題法」解說;(三)內容多以分散但綿密的論點組合成想要表達的旨意;(四)教訓意味透過客觀的析評,顯得清淡,容易接受;(五)形式上沒有「大塊」段落,閱讀比較舒服。
第三、歷年考題可能改變面貌再現:(一)增字:增加強調或限制的字;(二)減字:刪除助、介、連詞、精簡文句;(三)換字:替換同義字、詞;(四)更改範圍:放大、縮小、增項、減項、合併或分出;(五)更改方向:正面、積極、肯定與反面、消極、否定互換;(六)更改性質:軟硬互換。
因此,搜集歷年考題,模擬大綱試作,對聯考作文有很大的幫助。其他的題目,也可以利用這個辦法練習:五分鐘構思,五分鐘記下主旨和大綱。
《聯考作文一百分》之三,原刊「國語日報」國中語文指導版
by 甲多先生 @ 1987.05. 03 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