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作文,是利用一個字一個字地組織成為文句,再由許許多多文句組成篇章。實際上,產生的順序正好相反。作者心中先有一個「主要意念」。為了表達這個意念,必須找許多幫手,就是「次要意思」。再由「次要意思」分化成許許多多零碎意思,最後變成具體的字詞片語。上述的「主要意念」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叫「主旨」;「次要意思」是各段的大綱。
面臨聯考作文,我們看到的只有一個題目。乍看作文題目,我們要做的不是急著下筆寫作,而是暫時停筆靜思。透過「審題」,掌握題旨,確定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經由中心思想的指引,分排段落大綱。再根據大綱搜尋材料。這是臨場的第一關,我們稱之為「構思」。
構思的第一步是「認識題目」,也就是上文所稱的「審題」。「審」是仔細研究分析的意思。「審題」就是仔細分析題目,找出題目主旨所在,然後尋求適合題旨的材料,寫出合乎題意的內容。
認識題目的方法,可以分作三個層次來說明。
(1)認清題目字面的意義。又分認清字形和字義兩部分。把「國文的重要」看成「國父的重要」,把「良師興國說」看成「良師與國語」,把「路」看成「跑」,就是沒有認清字形。把「讀書甘苦談」的「甘苦」當成「艱苦」,把「報紙與我」當成「拿報紙給我」,把「流淚不如流汗」當成「用慢跑來代替哭」,就是沒有認清字義。字形字義弄錯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寫成的文章再精采,也是「文不對題」,零分!
(2)了解題目隱含的意義。寫「推動搖籃的手」(六十三年北女),如果僅就字面的意義,刻畫母親的手,斂述母親照顧嬰兒的辛苦,當然不算錯。不過,不如發掘它隱含的深意,就是「母親的愛」來得深刻。許多題目無形的內涵,重要性往往超過有形的外象。例如:「燈」(六十七年北男),「鏡子」(六十六年南女),「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七十三年省聯),只寫看得見的東西,意思太平淡。如果加寫心靈的明燈,朋友的借鏡,上進的道路,意味就深長多了。
(3)確定題目的範圍。題目一方面限制了我們思考的層面,一方面又提供了我們馳騁的範圍。不當的縮小範圍,會拘束我們的手腳,功夫便施展不開來;超越了範圍,又要不折不扣地成為「文不對題」。把「一句難忘的格言」(七十四年斗六)寫成「兩句」,把「如何端正社會的風氣」(六十八年嘉義)寫成「端正社會風氣的重要性」,把「螢光幕前」(六十七年北專)寫成「螢光幕上」,都是沒有確定題目範圍的毛病。範圍不對,就好像抓癢沒有「搔著癢處」,即使抓破了皮,也是於事無補的。
構思的第二步就是「確立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寫作本文的目的所在,依題目的類別和性質有所不同。一般說來,狹義的論說文,題目的本身即是主旨。例如:「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七十二年師專),「人間到處有溫情」(七十三年省職);「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七十四年高雄);廣義的論說文,由於範圍廣闊,我們勢必無法全部顧到,只能採論其中的部分,主旨便要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例如:「書」(六十九年高雄),「經驗的啟示」(七十二年屏東),「國家與我」(七十五年馬公)。決定主旨的原則,是選擇題意的正面來發揮。
作文的作用,不外鼓舞人心,提高生活情趣,創進美好的人生。積極的描寫纔能發揮這些功效。例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六十七年花蓮),積極面在「應該力行」,消極面在「不可坐言」。這篇文章的主旨,應該鼓勵大家多多發揮積極的力行精神;「不可坐言」只是用作反面的陪襯而已。再如:「當我做錯事的時候」(六十六師專),並不要你大談做錯事的過程,而是只要你能記取教訓,能改過知恥,「不二過」,甚至不再做錯事,主旨確定在反省向善的一面。又如:「凡事應想到別人」(七十四年省聯),為的是增進全民的福祉?而不是叫大家一起替你承擔「污染」和「風險」。這樣主旨指引出來的文章,纔能展現人生的光明面,開創美好的明天。
構思的第三步是擬定大綱,安排材料。大綱是根據中心思想訂立的。如果中心思想是樹木的主幹,那麼大綱就是從主幹衍生出來的分技,接受主幹的養分,使大綱底下生長的各段文字,都合乎主幹的要求。
擬定大綱的方法,一般分成三段式和四段式兩種。三段式的大綱又分成:(一)緒論(開頭)、本論(正文)、結論(結尾);(二)情(情形)、理(理由)、法(辦法);(三)過去、現在、將來;(四)總說、分說、結論;(五)是甚麼,為甚麼,怎麼樣等五種。適合用在單項題。四段式的大綱,就是起、承、轉、合。「起」是第一段總說,「承」是接續正面的題意申論,「轉」是換另一面來說,「合」是綜合結論。兩項題最適合四段式的大綱。擬定大綱,只須提出重點,記下大要,詳細的枝節,等到下筆完篇的時候再來補充。
在考場作文,尤其是作論說文,構思是絕不可少的。平常的構思,有從容的時間記錄要點;聯考的時候沒有,只好執簡馭繁,利用現成的模式,抓住腦中零星浮現的意念,由點串線,由線擴成面,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
作論說文要說理,卻忌諱長篇大論,所以在構思的時候,不要忘了為理論搜尋例證。
《聯考作文一百分》之五,原刊「國語日報」國中語文指導版
by 甲多先生 @ 1987.05. 17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