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二】
《論語》文字,如化工肖物(1),簡古渾淪(2)而盡事情,平易含蘊(3)而不費辭(4),于《尚書》、《毛詩》(5)之外,別為一種;《大學》、《中庸》之文,極閎闊精微(6)而包羅萬有;《孟子》則雄奇跌宕(7),變幻洋溢。秦漢以來,無有能此四種文字者。特以儒生習讀而不察,遂不知其章法字法(8)之妙也,當細心玩味(9)之。
【註解】
(1)化工肖物:天功造化成自然萬物。化工,猶言天功。
(2)簡古渾淪:簡潔古雅,渾然一體。渾淪,不分明。
(3)平易含蘊:文字簡單,內容卻非常豐富。
(4)費辭:多說無用之言;即「辭費」。
(5)毛詩:《詩經》毛傳。《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網羅春秋中業以前五、六百年間(約自民國前二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左右)之作品,凡三百一十篇。內含十五國風,大、小二雅,及周、魯、商三頌。除極少數列有作者姓名以外,其他均無作者。此三百多篇,孔子以前已流傳於魯國,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秦火之後,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毛傳,為西漢毛亨所作。
(6)閎闊精微:廣大精深。
(7)雄奇跌宕:雄偉奇特,放逸不羈。宕,音「蕩」。
(8)章法字法:作詩文時,按抒情達理要求,依據體裁,安排全篇章節所遵循的法則,叫章法;寫好文章字句的方法,叫字法。
(9)玩味:尋繹其中深趣。玩,音「萬」。
【講評】
《論語》是用語錄體寫的一部最早、也是最可靠的儒家經典。書中記錄孔子和他周圍人物的言論和行動。撰寫的人不止一個,因此全書的筆法頗不一致;但思想卻一脈貫通。圃翁說它的文字,有如天功造化出萬物般的自然,言語簡潔,意義卻非常深遠,還能曲盡事情的妙處。它跟中國散文韻文的兩個老祖宗一樣,都具有文儉語樸的特色,卻又不同於《書》的艱奧詰屈,也沒有《詩》六義繁複的內容和作法,所以圃翁稱它「別為一種」。《大學》是「古之太學所以教人之法」,其教學內容為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中庸》為孔門傳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統的心法。圃翁稱它們廣大精深,包羅萬有。清劉開在《讀詩說下》也說:「《中庸》言理之無聲無臭,其義精且密矣。」《孟子》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等人共同寫定的。書中記錄了孟子和當時一些人的爭辯,以及他平時的言論,也近似語錄體,但比起《論語》要詳贍許多。圃翁讚它雄偉奇特、放逸不羈,充滿了活潑多樣、變化生動的美感。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今稱「四書」,亦名「四子書」。大學、中庸本是《禮記》裡的兩篇,後人將之抽出分別刊行。清毛奇齡《大學證文》裡說,從《禮記》取出這兩篇,配合《論語》、《孟子》成為四本書,是西漢以後的事。到了宋朝,朱熹將它們合併成為一本,加上註解,並取名為《四書》,還定它們的順序為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元仁宗皇慶二年科舉考試,首度規定以本書的解義為第一。從此這四本書,便成了讀書人趕赴考場前的親密戰友,彼此相依相偎,直到「金榜題名時」。
朱註的《四書》,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教科書。本來教科書所選錄的作品,也都是歷朝各代的佳作名篇。可惜的是,由於教科書常常是學生「不想讀」,而卻「該讀」的書,因而常常被有心無意的忽略了,得不到其中原有的效益。圃翁說,從秦漢以來,沒有能同時專精這四種文體的,正是這種「福中不知福」的偏差心態在作祟。因此他特別提醒我們:切莫因為是平常熟習了的,就不屑再深入去探討研究;反而應該更仔細去尋繹其中的深趣,以免造成與前人相同的遺憾。
83年6月中央日報出版《聰訓齋語》56-59頁
by 甲多先生 @ 1993.11.11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