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山水之三

賞山水
  【原文】
  圃翁曰:予嘗言享山林之樂者,必具四者而後能長享其樂,實有其樂。是以古今來不易覯(1)也。四者維何?曰道德,曰文章,曰經濟,曰福命(2)。
  所謂道德者,性情不乖戾、不谿刻(3)、不褊狹(4)、不暴躁,不移情於紛華,不生嗔(5)於冷暖。居家則肅雍(6)簡靜,足以見信於妻孥;居鄉則厚重謙和,足以取重(7)於鄰里;居身(8)則恬淡寡營(9),足以不愧於衾影(10)。無侮於人,無羨於世,無爭於人,無憾於己。然後天地容其隱逸,鬼神許其安享。無心意顛倒之病,無取舍轉徙(11)之煩。此非道德而何哉?
  佳山勝水,茂林修竹,全恃我之性情識見取之。不然,一見而悅,數見而厭心生矣。或吟詠古人之篇章,或抒寫性靈之所見,一字一句,便可千秋相契,無言亦成妙諦(12)。古人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13)又云:「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14)斷非不解筆墨人所能領略。此非文章而何哉?
  夫茅亭草舍,皆有經綸(15);菜壟瓜畦(16),具見規畫。一草一木,其布置亦有法度。淡泊而可免饑寒,徒步而不致委頓(17)。良辰美景,而匏樽(18)不空;歲時伏臘(19),而雞豚可辦。分花乞竹(20),不須多費,而自有雅人深致(21);疏池結籬,不煩華侈,而皆能天然入畫。此非經濟而何哉?
  從來愛閒之人,類(22)不得閒;得閒之人,類不愛閒。公卿將相,時至則為之。獨是山林清福,為造物之所深吝。試觀宇宙間,幾人解脫書卷之中?亦不多得置身在窮達毀譽之外。名利之所不能奔走,世味(23)之所不能縛束。室有萊妻(24),而無交謫(25)之言;田有伏臘(26),而無乞米之苦。白香山所謂:「事了心了。」(27)此非福命而何哉?
  四者有一不具,不足以享山林清福。故舉世聰明才智之士,非無一知半見,略知山林趣味,而究竟不能深入其中,職(28)此之故也。
  【註解】
  (1)覯:與「遘」通,音「夠」;遇。
  (2)福命:福分與命運。
  (3)谿刻:猶刻薄。
  (4)褊狹:度量狹小。褊,音「扁」。
  (5)生嗔:發怒。嗔,音「臣」陰平。
  (6)肅雍:恭敬平和。
  (7)取重:見重,以他為有德者而敬重之。
  (8)居身:修養自身。
  (9)寡營:不鑽營謀利。
  (10)不愧於衾影:比喻暗中不做虧心事。衾,音「親」。
  (11)轉徙:轉移、變化。徙,音「喜」。
  (12)妙諦:佛教經典中的真言。
  (13)「行到水窮處」二句:走到水源的盡頭,也就是坐下來欣賞那冉冉升起的雲彩之時。見王維〈終南別業〉詩。
  (14)「登東皋以舒嘯」二句:登上東側坡地的水田邊盡情歌唱,下來面對清澈的溪流吟作詩篇。見陶潛〈歸去來辭〉。東皋,東方的水田。舒嘯,盡情歌唱。皋,音「高」。舒,伸、開;嘯,長鳴。
  (15)經綸:以治絲之事喻規畫政治;今專指規畫而言。經,理其緒而分之;綸,比其類而合之。綸,音「倫」。
  (16)菜壟瓜畦:指田地。壟,音「攏」;田中高處。畦,音「西」,語音「其」;區,田一區謂一畦。
  (17)委頓:疲困、廢壞。
  (18)匏樽:同「匏尊」,用匏作的酒樽。匏,音「袍」;葫蘆的一種,實圓大而扁。
  (19)歲時伏臘:冬夏季節,借指一年四季。歲時,季節。伏臘:本指夏季的伏日及冬季的臘日,為秦、漢時令節;今用以代全年之意。伏:伏日、伏天;夏至後第三庚日起,三十日內謂之伏天,每十日為一伏,分初、中、末,總稱三伏,為夏季最熱的時期。臘:臘日,即臘八日;陰曆十二月初八日,相傳為佛成道之日。
  (20)分花乞竹:以自種之花與他人換竹。
  (21)雅人深致:風雅之人,意致深遠。深致,深遠之意致。致,旨趣,意態。
  (22)類:大率。
  (23)世味:人在世上所感受種種欲樂之況味。
  (24)萊妻:賢妻。萊,老萊子。老萊子欲應楚王之召出仕,其妻止之。君子謂:老萊妻果於從善。
  (25)交謫:交相譴責。謫,音「哲」。
  (26)田有伏臘:一年到頭田中皆有收穫。
  (27)事了心了:白居易〈百日暇滿少傅官停自喜言懷〉詩云:「人言世事何時了,我是人間事了人。」
  (28)職:惟;助詞。
  【講評】
  世上有許多具有聰明才智的人,並非全然不知山林之趣,卻始終不能深入領略山林的趣味,享受人生清閒的福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知道、也未曾具備以下的四個條件:
  第一是道德。一個人的性情要和諧,不亂發脾氣;度量要寬大,不尖酸刻薄。不因外界的繁華熱鬧而動心,也不為人世的溫情冷暖而憤怒。在家就要生活簡單寧靜、心地敬慎平和,能夠得到家人親友的信服;在鄉就要厚實莊重做事、謙恭和氣待人,能夠得到鄰里鄉親的敬重;在身就要不慕榮利、不多鑽營,做到連對自己私下都不會覺得慚愧的地步。不要做出會受他人侮辱的事,不要擁有會被人家欽羨的物,對他人想要的不爭搶,對自己所有的不抱怨。這樣,天地就能准許他隱逸山林,鬼神就能寬容他安享清福。因為這個人已經去除了心意不堅的毛病,不會再有無從取捨的困擾了。這就是道德。
  第二是文章。高山深水的佳勝,茂林修竹的美秀,並非完全客觀的存在,還得靠人內心主觀的判定和感受。心情不定的人,第一次看到美景會感動,幾次之後便心生厭倦。因此,真正成熟的人。遊山玩水時,必會一方面舒發心靈的創見,一方面與古人的吟詠相唱和,在時空的界限外,以字句和他們在歷史的走廊外相知相契,雖然彼此都不出聲音,也自有一番會心。王維說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陶潛說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絕對不是一個不了解筆墨文章的人,所能領略的境界。李白說的「大塊假我以文章」,正是這種能享山林之樂的文章。
  第三是經濟。即使是山村野地的茅亭草舍、菜田瓜地,都必須善加利用規畫;甚至一草一木的栽植,也都必須合乎法度。規畫妥當,便能生產順利,生產順利,則省吃足夠溫飽,儉用不會拮据。閒暇之餘,可以喝佳釀、賞美景;偶而還有雞鴨魚肉打打牙祭。用自己種的花,交換其他的植物來種,不必花錢,就布置好一個意致深遠的庭院;再挖個水池,圍個竹籬,不用浪費,一座如畫的家園就建造完成了。這就是經濟。
  第四是福命。世上一般的情況是,擁有清閒的人不喜歡清閒,想要清閒的人卻又得不到清閒:彼此都不滿意。其實,當要職、擔大任這種事,只能隨緣,機會到了不妨一試,時機未到就不要強求。倒是享受山林清福這件事,造物主的給予特別謹慎,你不去爭取,那就不可能憑空而降。可惜,世間能解脫科名包袱的有幾人,能不計較自身窮達、也不理會他人毀譽的,又有幾人?如果能夠靜心到名利不動、世味不移;家裡正好又有個賢妻,能夠替你摒除外界的紛擾;而且田裡的收穫要正常,可以不必為五斗米折腰,如白居易所說的「事了心了」的境地。那就是福命了。
  圃翁說:想要享受山林之樂的人,必須同時具備以上四個條件,才有永遠享受的資格,也才能真正的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只是自古以來,這樣的人實在少有。一些懂得這種道理的聰明才智之士,說是「聰明才智之士」,其實也不過是自以為是「聰明才智之士」而已。
836月中央日報出版《聰訓齋語》163-169

by 甲多先生 @ 1994.04.2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