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點以外——談結尾

有人說:『越接近結尾,就越接近成功。』如果這裹所謂的「結尾」,就是只有在作文的最後來個句點,那麼這話是不錯的,如果不是,那麼它就還有可待商榷的餘地。
先看下面的故事:
張三愛說不吉利的話。
有一次,親戚家添了一個寶寶,請吃滿月酒。張三也想去,但是家人怕他亂說話,不肯讓他去。張三急著發誓道:『只要你們讓我去,我從頭到尾一句話也不說。』家人看他認真的樣子,就帶他去了。
這一次,他真的甚麼話都沒說,一直到宴會結束。家人也都鬆了一口氣。可是當親戚送他們到門口的時候,張三突然開口說:『今天我來吃這一頓飯,甚麼話也沒有說。將來如果這孩子夭折了,你們可不能怪我。』
這就是一個「結尾」失敗的例子。
古語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正是說明結尾要特別謹慎的意思。以聯考作文來說,結尾是最接近「評分」的位置,很有左右閱卷老師好惡觀感的潛力。如果前文平順,加上好的結尾,必能錦上添花。如果前文稍弱,有一段好的結尾,也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首先,結尾不可淪為「扯後腿」的腳色。結尾原是全文的一部分,應該和開頭和內容互相連貫照應,不是可以續貂的「狗尾」,更不能是天外飛來的一筆。「扯後腿」式的結尾病狀,大約有以下十種:
(一)虎頭蛇尾: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前頭說得冠冕堂皇,底下草草結束。
(二)前後矛盾:後文冒出與前文相反的文句,抹煞了前文所有的努力。
(三)畫蛇添足:文意已經完整,生怕篇幅不夠,再橫生枝節,東拉西扯,破壞文意的完整,也叫「尾大不掉」。
(四)死不歸宗:開始就脫離主題的範圍,越扯越遠,最後不知所終。
(五)由此觀之:純粹說理,無「事」可觀,正好自暴例證短少的缺點。
(六)以偏概全:題意包含層面較廣,結尾卻鑽進牛角尖去,不能完全統合照顧。
(七)時代八股:不管任何題目,都以「口號」作結,或扯進不相干的偉大、光明、進步、明天會更好等。
(八)你說是嗎:僵化的「反詰」結尾法,問語千篇一律,非要把閱卷老師「問煩」不可。
(九)放空炮彈:結尾用語具有深意,可惜不合題意,等於放了一個空炮彈,徒有聲響,卻毫無助益。
(十)不了了之:可能因為時間控制不當,或不知如何結尾,因此不了了之。這個毛病最嚴重,「失分」也最多,要特別注意。
下面就介紹一些可用的結尾方法:
(一)總結:用簡單幾句話;指出全文的重點作結。如朱自清「說話」:『總之,我認為要說得巧,要說得少,言多必失,多言必敗。』
(二)引結:引用成語、名言、俗諺或權威人士的說話作結。如甘績瑞「從今天起」:『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使想要成佛,而不能立刻放下屠刀,那成佛的希望,不過是幻想罷了。』
(三)反詁:就是反問。用問題的形式,把結論藏在背後,有令讀者「反省」「思味」的作用,化被動為主動,是一種很好的結尾法。如胡兆奇「大好春光」:『在這大好春光日,圓顱方趾的萬物之靈,怎麼樣纔能無負這大好春光呢?』
(四)呼應題文:結尾和題目、開頭或內容呼應,增強聯繫,提高氣勢。如王鼎鈞「得理讓人」:『所以我們凡事固然要求「得理」,同時還必須懂得「讓人」。(――這是和題目相呼應。)如胡適「差不多先生」:(結尾)「――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呼應(開頭)「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如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自敗者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自立者也。」是和中段的呼應。
(五)自勉勉人:就是鼓勵他人或自己「勉力而行」的意思,一般也稱作「勸勉法」。如熊崑珍「路」:『朋友,只管走過去吧!不必逗留著採拾路畔的花朵來保存。一路上,花朵自會繼續地開放啊!』
使用勸勉法,切忌「忘了我是誰」,以長輩、教訓者的口吻說話,這一來必會把自己訓得灰頭土臉的。
(六)自創警語:把主旨或者大意,濃縮成精簡的文字,利用對偶、排比、駢儷的句法排列,使人能過目成誦,留下深刻印象,應是最成功的結尾了。如羅家倫「運動家的風度」:『……有運動家風度的人,寧可有光明的失敗,決不要不榮譽的成功!』如陳之藩「謝天」:『於是,創業的人都會自然地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總之,結尾的要求是切題、連貫、簡潔、明朗,不要憑空而降,驢唇不對馬嘴,也不要長篇大論,沒完沒了。像駱元元「植物園就在你身邊」的結尾:『植物園近在咫尺,自然之趣,不必遠求。』文句簡單,語意明白,堪作聯考作文的典範。如果你也能像他這樣,在文末作一段清新動人的結尾,有如給閱卷的老師一副清涼劑,驅走炎熱的倦意,自然能為你的作文多爭取額外的分數。
《聯考作文一百分》之八,原刊「國語日報」國中語文指導版

by 甲多先生 @ 1987.06.14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