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而不雜——內容的安排

作文的重頭戲在內容。內容有如「魚身」,是全文「肉」最多的地方,需要比較多的材料。要充實材料有兩個辦法:一是使用「鋪敘」的手法:利用形容詞修飾文句,擴充篇幅,提升文質。二是保持思路暢通,讓文意開展無礙。
開展思路的一般原則是: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如此循環,源源不絕。例如:題目是「書」(六十九年高雄),先把書分成兩類,課內和課外。課內書又分文科、理科;課外書分好書、壞書。文科又分本國、外國;理科又分基礎應用。這樣推演下去,找材料還有甚麼好愁?古人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正好是開展思路的法則。題目或主旨就是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當於大綱或各段;字、詞、片語等意思就是萬物。
王鼎鈞先生在「作文對話」一書裏,也給了開展思路一個「十二字訣」,就是「思前想後,左顧右盼,說長道短」。
「思前想後」,從時間方面作聯想。例如:題目是「多難興邦」(七十一年師專)。往前思:少康、光武中興,夫差、句踐復仇,都是中國古代多難興邦的史實。再看看現在:二次大戰後,歐洲的德、義、奧,中東的以色列,以及近鄰日本,哪一個不是在歷史的驚濤駭浪裏成長、茁壯?由此便可以往後推想:今日我們侷處海隅的苦難,來日必將一一化作復國的力量。
「左顧右盼」,是就空間方面所作的聯想。例如:題目是「晨」(六十七年基隆)。從晨曦甫現的天邊,繞過逐漸甦醒的街市,進入朝氣蓬勃的公園,最後停在自家晨讀的窗前。
「說長論短」,有兩層解釋:在記敘文方面,是在記敘描寫之餘,提出感想;在論說文方面,是把他人的論點收集比較之後,提出批評,並作結論。例如:題目是「怎樣度過難關」(六十五年高雄男)。有人主張靠父祖蔭庇,有人主張師友提攜,也有人主張單打獨鬥。我認為他們都是各走極端。一味央求師長,或固執地自以為是,都會造成遺憾。
有了豐富的材料,還得有適當的安排,纔可以顯示作文有秩序、有層次的「多而不雜」的美感。這正如同一盤一盤依順序上桌的佳餚,各有滋味,組合成一次使人滿足的饗宴一樣。
「有秩序」是分段形式上的作用;「有層次」是分段實質上的功能。作文內容的安排,實際上是分段方法的探討。
分段沒有一定的方法,大略說來,只要意思完整便可成段。以某一標準看,同類的材料太多,便在這標準內定更小的標準,增加段落。相反地,如果材料不夠,便把標準放寬,合併適用的材料。不過要注意,作文不得少於三段的原則。
以下介紹各種分段法。
一、鄭發明先生的分段「五原則」。
(1)以同一時間來分段:就是古今分列,早晚有別。
(2)以同一地點來分段:就是東西分開,中外不同。
(3)以同一事件發展的段落分段;就是甲乙分清,因果分明。
(4)以同樣意義的人分段:就是聖賢同列,忠奸立辨。
(5)以同樣意義的物分段:就是雞兔分籠,目珠不混。
二、利用「理則學」上「歸納」「演繹」的法則分段。由具體事實推求普遍原理的思惟方法叫「歸納」;由普遍原理推斷特殊事實的方法叫「演繹」。利用上述法則,加上「論證」「例證」,便可排列組合成下列的分段方式:
(1)演繹例證法:適用本身即是主旨的題目。如「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開頭解釋題意,接著舉出各種例證說明。
(2)演繹論證法:適用本身即是主旨的題目。如「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開頭解釋題意,接著就論述各種幸福由自己掌握的事實。
(3)演繹論證、例證法:如前述,在論述後補充例證。
(4)歸納例證法:適用題意明確或狹義題。先列述事實,再歸納出結論。
(5)歸納論證法:適用於廣義題。先分論,後總結。
(6)歸納論證、例證法·;上述兩者的綜合。
(7)演繹歸納論證(例證)法:如甘績瑞的「從今天起」,第一段總說題意,二三段分論,第四段結論。如刪去第一段屬「歸納法」,刪去第四段即為「演繹法」。
三、以材料類別分段:如「夏日的衛生」(六十八年高雄女)。有「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衛生」三方面的材料,就可以各自成段。
四、以題目的重點分段:多項題的各個重點就可以成段。
五、以內容性質分段:單項廣義題的「是甚麼」「為甚麼」「怎麼樣」分別成段。
六、三段章法:就是情(情形),理(道理),法(方法)。
七、四段章法:就是起、承、轉、合。
八、自選重點分段:如題目「書」,擬寫種類、效用、選讀、和我們的關係等項重點,就可以分別成段。
總之:內容是文章厚實的「肉」,自然是多多益善,應該運用各種方法充實材料。同時也不能忘了適當的安排:就是統一、秩序和連貫――各段都接受題旨的統轄,段和段之間合理承接。這樣作文纔能緊密結成一個「有機體」,展現它應有的光輝。
《聯考作文一百分》之七,原刊「國語日報」國中語文指導版

by 甲多先生 @ 1987.06.07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