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三】
人生髫稚(1),不離父母;入塾則有嚴師傅督課,頗覺拘束。逮十六七歲時,父母漸視為成人,師傅亦漸不嚴憚(2)。此時知識初開,嬉遊漸習,則必視朋友為性命。雖父母師保之訓,與妻孥(3)之言,皆可不聽。而朋友之言,則投若膠漆,契若芳蘭(4)。所與正,則隨之而正;所與邪,則隨之而邪。此必然之理,身驗之事也。
余鐫(5)一圖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擇友。」蓋有所嘆息、痛恨、懲艾(6)於其間也。古人重朋友,而列之五倫,謂其志同道合,有善相勉,有過相規,有患難相救。今之朋友,止可謂相識耳,往來耳,同官同事耳,三黨(7)姻戚耳。朋友云乎哉(8)?
汝等莫若就親戚兄弟中,擇其謹厚老成,可以相砥礪者,多則二人,少則一人。斷無目前良友,遂可得十數人之理。平時既簡於應酬,有事可以請教。若不如己之人,既易於臨深為高(9);又日聞鄙猥(10)之言,汙賤之行,淺劣之學:不知義理,不習詩書。久久與之相化,不能卻而遠矣。此《論語》所以首誡之也。
【註解】
(1)髫稚:幼年時期。髫:音「條」;小孩額前下垂的髮。
(2)嚴憚:嚴厲可怕。憚:音「但」;懼。
(3)妻孥:妻子。孥:音「奴」;妻與子的統稱。
(4)投若膠漆,契若芳蘭:投契得如膠漆,如芳蘭;極言與朋友關係的親近美好。
(5)鐫:音「捐」;雕刻。
(6)懲艾:音「成意」;警示戒止。
(7)三黨:即父、母、妻三族。
(8)朋友云乎哉:算是什麼朋友呢?云乎哉,語尾助詞。
(9)臨深為高:喻身處危境。臨深,如臨深淵;為高,如造高塔。
(10)鄙猥:卑陋。猥:音「偉」;鄙,賤。
【講評】
古人對朋友這一層關係非常重視,《中庸》列「朋友之交」為天下五達道之一;《孟子》則說,「朋友有信」是聖人教給老百姓的五種「人倫」之一;圃翁也說,擇交者不敗。到底朋友要怎樣選擇,才能夠「不敗」?關於這一點,《論語》〈季氏〉篇裡有一段話,常常被人拿出來引用,那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從主動者的角色出發,我們當然要選擇益友,不能選擇損友;但是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別人也正在選擇我,我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才配成為一個雀屏中選的益友?這是有跡可尋的。
首先,朋友必須是志同道合的。語云:道不同,不相為謀。不相為謀,怎麼能成為朋友?其次,要是有善相勉、有過相規的。孟子曰:「責善,朋友之道也。」圃翁也說,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所以,要樂朋友之賢,要言而有信,不可以「匿怨而友其人」等。至於朋友有錯,則應「忠告而善導之」。第三,便是要患難相救。童話故事裡,那個一看見熊,便只顧自己逃命爬樹的人,沒有做到患難相救這一點,就不夠資格當朋友。必須同時具備了以上這些條件,你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朋友候選人;別人也必須同時具備了這些要件,才是你可以選擇交往的朋友。
圃翁說,朋友不必多,良友只須一兩個便夠。良友就是學問好、品德高尚,有師保之心,具兄弟之情,堪膺督傅之任,能行勸勉之責的人。這種朋友,平時不須應酬,有事可以請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標準,借用《論語》的話來說,就是〈學而〉篇裡的「無友不如己者」。圃翁強調說,這是《論語》書中的「首誡」,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孟子》裡還有一段話,是回答萬章有關交友問題的,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意思是說,交朋友是拿著你的德行,去結交他人的德行,而不是靠著年齡、輩份、身價、地位等等其他關係去要挾人的。「友其德也」、「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端人取友心端矣」,一方面是擇友的尺度,從另一方面說,又何嘗不是我們應該反躬自省的地方?
83年6月中央日報出版《聰訓齋語》132-135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