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林姓開基祖


一、大潭林姓的一半

如果你的父親,或是祖父住過大潭,而且你正好姓林,那麼我現在所要說的事,有一半的機會跟你有關。這裡所說的大潭,位在嘉義縣新港鄉;村裡有一座精忠(岳飛)廟,廟裡供奉的神尊,也跟我們這一半有關。

大潭的林姓家族有兩支。根據大潭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張耀元老師的研究:大潭的林姓家族分潭頭林和中厝底林兩大家。前者由族長林長足、林長祚於清乾隆45西元1780年移墾而來;後者由林振綽於明萬曆26西元1599年,自大陸福建漳州移居至此。我們是屬於後者的中厝底林,來臺年代比潭頭林家的西元1780年早,但並非如張老師所說的,西元1599年的明朝萬曆年間,而是約在清朝康熙年間的西元1678年左右。

二、遷葬開基祖墳

西元二○○五(歲次乙酉)年葭月己巳日,大潭村精忠廟重建委員會所立,「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精忠廟沿革」石碑上云:『日政時期,保正林寶文先生,領導村民捐金,重建廟宇竣成,號署「精忠廟」。』保正林寶文先生,正是我的祖父,是大潭林姓開基祖以下第8代,所以我是第10代(以下凡是指「大潭林姓開基祖」以下的,都只稱第幾代)。

大潭林姓開基祖來臺後,第2代單傳,第3代衍4房,此後開枝散葉,不但子孫布滿整個大潭,還往新港、灣仔內、竹仔腳、崙仔等附近村莊拓展,形成了道地的大族。我是屬於第3代衍下第4房的後代。

20067月,大潭村精忠廟管理委員會,編印《精忠廟慶祝重建入火安座大典紀念特刊》第50頁,介紹大潭村「中厝底」地名時說:『「中厝底」為大潭「中厝底林」族居之所在,其開基祖為九世祖林振綽(諡號栖周),於明萬曆年間自大陸漳州移居。因聚落居於大潭村中央位置,為典型二進合院形式,故稱「中厝底」。』

上述有關「中厝底」地名,和開基祖為九世祖的敘述,還須斟酌;但典型二進合院形式的古厝,到今天都還存在。估計古厝的始建,應該是在世讚還公(就是「大潭林姓開基祖」)抵臺後,歷經數十年的奮鬥之後,先是建成了「南靖閏埜派」祖祠,然後再以祖祠為中心,繼續規劃其周邊典型二進合院的建築。

祖祠今稱「林家宗祠」,大門左右對聯:「上聯:栖地山明水秀遍處好風光,下聯:周方賢良教忠教孝世代昌。」首字分別嵌有我開基祖之祖父(林振綽)的諡號,想是初建時出自我開基祖世讚還公的手筆。

今祠雖改建完成於民國761217日,樣式由平房改為二樓建築,神位放在樓上,樓下整面牆都是祖先牌位,分成四階,從低至高依序是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祖先。但是改建主事者,似乎不敢忘卻先祖的心跡,大門對聯的字句,應該還是取自於原祠。

依世居在公廳旁的阿英族嫂說:大潭中厝底林的「典型二進合院形式」古厝,分成四份由四房分居。大房名揭,居公廳前左護龍及左內堂屋,二房名吉,居公廳前右護龍及右內堂屋,三房名添,居公廳後右護龍及右外堂屋,四房名丁,居公廳後左護龍及左外堂屋。他們屬大房,而我們是四房,所以居處都在公廳左側護龍,前後相鄰。

這裡,她雖然把林氏來臺三世祖的輩分排行「宗」字給省略掉了,但是這些資訊,卻暗中吻合了我家的族譜內容記錄,是一段很有價值的言證。

民國99年,新港鄉公所啟動了傳統公墓的更新工程,辦理新港鄉第3,4,10,11,14,18等禁葬10年以上的公墓優惠遷葬,自民國9971起至101630日止為期兩年,大潭公墓名列其中。我於是年4月回鄉掃墓時,得知這個訊息,便發心承擔此任務,還邀請了唯一還留在大潭的宗德堂弟,合力辦理這件大事。

中華民國100317(農曆辛卯年213)星期四,順利遷葬了大潭林姓開基祖以下、我們四房的第7代和第8代公媽共四人,這是我原先發心預定要承擔的任務;沒想到遷葬祖墳的工作一經開始,才從我玉郎四叔和昭元八叔那兒得知,還有另一個我們四房的第7代祖媽需要搬遷。

問題是,這個祖媽的墓地,我似乎從來不曾祭掃過,位置在哪兒,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根據自己的認知:墓碑上的堂號為「金山」;落款供奉的後世子孫為三房。加上四叔在電話中提供我有關該墓的位置,其形式、方向、大小、墓碑顏色和內容,及其前前後後各有誰誰誰之墓、有什麼特殊指標可供參考等等,還特別強調:是撿過骨的詳細指引,我再以電話轉述給宗德堂弟聽,請他按照這些資料去找。堂弟雖然多次盡心盡力的前往踏尋,最後卻都仍然無功而返。

可是卻在這段大費周章的查找過程中,我們意外的發現了淹沒在荒煙亂草中、看來已經很久沒人祭掃的、大潭林姓開基祖第1代和第2代祖媽的合葬墳。根據我曾祖父留下的族譜,上面記著:『族譜第五十世(南靖7世)祖考讚還公「備要」欄記:吳氏(南靖7世祖妣)於民國七年(誤為八年)大正七年戊午,西元1918年正月三日,與五十一世(南靖8世)純德媽,同遷葬在大潭西、土名潭仔尾,純德公墓之北畔,坐西北向東南,兩人金斗雙壙相連,而讚還媽吳氏在左為北,純德媽在右為南。民國卅年(誤為卅一年)昭和十六年辛巳七月,被日本官命與純德媽同遷葬,在聖王塚東北角,徙舊墓牌石立為記。』

從上述「備要」可知:第1代和第2代祖媽第一次遷葬的合葬墳,在純德公墓之北畔;純德公為第2代,很可能與第1代他的父親,即大潭的林姓開基祖,就合葬在一起。而且這兩父子的合葬墓,就與從墓碑上即可確定的兩婆媳的合葬墓,有相鄰(畔)的地緣關係。第二次遷葬是被日本官所命,即在現址,應該是繼續沿用兩墳親近的舊規。

根據族譜記載確定為我宗先祖後,我們在民國10056日,完成第二次、也就是我宗陳腰祖媽墳的遷葬工作之後,隨即敲定10068日,遷葬開基祖的12世祖媽合葬之墓。

這個墓的遷葬,是透過現任新港鄉民代表、新港奉天宮董事、兼任接待組組長的林永宏族侄奔走幫忙,始克順利於中華民國10068(農曆辛卯年57)星期三上午7時(辰時)破土起掘;同日下午3時(申時)進塔圓滿。林永宏族侄是大潭林姓開基祖以下的第11代,屬於二房派下。

先是民國100326晚上,昭元八叔(四房第9代)因我操辦上述兩次祖墳遷葬工作,親自來電慰勉;言談中提及族親、亦是地理師的林永宏(輩分小我一輩),住新港街上新民路,前日專意電話告訴他,說大潭公廳內,我們家族尚有六位先祖靈位(應是骸骨),需要遷移之事;要我與之配合,襄予辦理。

414上午,族侄林永宏來電,說是開基祖讚還公等26位先祖墓的遷葬工程,預定民國101318日卯時破土,他已經跟我八叔報告過,我八叔要我代表他前去參與。

大潭的林姓開基祖為讚還公,這是永宏族侄及大多數族親都不知道的;說開基祖墓內26位先祖,這是因為該墓的墓碑所記:「嘉郡 昭和辛巳五月 林公深固覌、媽慈惠娘 附葬六名仝坟之墓 五大房子孫立。」

嘉郡,自右至左橫寫,在墓碑最上方,是堂號。為何我宗祖傳堂號「金山」,一變而成「嘉郡」?這是殖民政府為了愚民統治的需要,藉此徹底的刨去了你的根,把你在地化、土著化了,說:你的現狀就是你的歷史,你的根源就在這裡,把你所有過去的祖先記憶,通通這樣就抹煞去了。

昭和辛巳五月,直書在右,表立石的時間,即昭和16年,1941民國30年。根據我宗族譜記載,當年是日本殖民政府大力清理墳場的時間,所以會有類似我們今日的集中遷葬事務。

林公深固覌、媽慈惠娘,直書在中、上段,名稱並列,表墓主公媽合葬,所以是檢過骨的遷葬墓;從慈惠這個諡號可以推知,墓主應該領有清朝的功名。

附葬六名仝坟之墓,直書在中、下段,表示除墓主夫婦外,另有六名長輩同葬;如果公媽皆在,可能為上三代;如果把開基第12代祖媽減去,則可能為上四代或上五代。

五大房子孫立,直書在左,表墓主以下衍五房子孫。(以上所述之方向為我們祭拜者面對墳墓的方向)

這個墓,如果真如永宏族侄他們所言,是開基祖之墓,那一定也有2世祖在內(前文曾推想:開基祖已與2世祖合葬了),而且與12世媽合葬墓一樣,是奉日本官命的第二次遷葬。

這個墓,我們四房子孫有沒有人來拜過,我不知道;但就我這個幾乎年年回鄉掃墓的遊子而言,我是從來沒有去拜過,而且根本就不知道有它的存在,正如同從來不知有我們剛剛尋獲的,開基第12代祖媽的合葬墳一樣。

民國10056日,為了順利取得遷葬開基第12代祖媽合葬墳的權利,我透過當時在場、也來參與陳腰祖媽墳遷葬事務的昭元八叔小女兒、芳寬堂妹,請她跟她爸爸說,就在電話中同意承擔永宏族侄他們所稱、開基祖墳的遷葬費用,以便請永宏族侄運用他的影響力,幫我們把第12代祖媽的遷葬申請也一起辦了。昭元八叔爽快的答應了。

回到臺北,在開基祖墳還沒有開挖起掘前,我向八叔報告,說出我心中的想法:

1.這門祖墳,有許多大房子孫都說持續在祭祀,可見墓主應該是大房一脈之下,至於是第4世、第5世,或更後面的子孫,由於立石之年昭和16年,似是日本政府大力清理墳場的時間,類似我們今日的集中遷葬工作,所以不具參考價值。(上述族譜記載:1世和2世祖媽墳,也同樣是在昭和16年遷移至此。)

2.從慈惠媽之名(應是諡號),可以證明深固公具有清朝的功名;但清朝自光緒21年(西元1895年)4月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臺籍清官不是解職就是返陸,不可能再受朝廷封贈。以公為官30年壽70受贈計,如果媽又壽10年後過世尚得受贈往上推,公當生於西元1815年之前。平均一世以30年計,自開基祖讚還公生於西元1644年至西元1815年約傳56世,推測深固公大約生於清朝嘉慶20年前後。

3.如果深固公是大潭林姓第5世,上推4世共有考妣8位,扣除前述已找著之1世和2世祖媽墳,深固公墳附葬之六名同坟者,豈不正合此數。且深固公具有清朝功名,身後自然較一般子孫隆重,墓域也會更加寬廣;如又屬大房支派之大房(族譜記載:3世大房宗接公生6子),而開基祖如需附葬同坟,與之同葬,誰曰不宜?

我把這個猜想,也寫成了一封信寄給永宏族侄參考。

民國101318日(農曆壬辰年226日)星期日上午5時(卯時),我與妻子遵照昭元八叔囑託,代表本宗四房參與永宏族侄(代表二房)主持的「開基祖」(墓主為深固公)墳破土起掘儀式,族兄坤山、坤聰兄弟(大房10),恭平兄夫婦(大房10),族侄山富、煒禎(大房11)等陸續加入。(永宏族侄事後言:選在這個時間辦理這事,是因為已經迫近遷葬期限,為確定此墓非別人家祖墳之故。)

深固公墳造得相當精細堅固,內葬九位先人靈骨(與墓碑所載2+6=8有異),三女六男分開、以三行三列形式排序,甕頂內外均無任何標示,無法確認何者為誰。唯據常來祭掃的諸族親言:其父祖帶他們來祭掃時,都說「開基祖」墳內先人有九位,位置並與上次已遷葬之「開基媽」墳相近(所以「開基媽」墳他們也是有拜的),與本宗族譜所記相符;且居住在新港的族親,清明祭祖依例先來掃此墓,然後才回港祭祀近親。種種事項經我們在場諸人,反覆參詳思量之後認定:最後排最左一位應該是開基祖讚還公,第二位應該是2世祖國玉公;其餘分別為大房3世祖宗接公、大房4世祖公媽、大房5世祖公媽,墓主深固公慈惠媽則應該是大房6世祖,共是69人,歷時150-170年。這樣的推估,較我之前在「給永宏侄信」中所做的判斷,更近情理。

以下為林公深固覌附葬「大潭林姓開基祖」開挖起掘示意圖:
大房3祖宗接公
2祖國玉公
開基1讚還公
大房5祖公
大房4祖媽
大房4祖公
大房6祖慈惠媽
大房6祖深固公
大房5祖媽
墓 碑
說明:(永宏族侄地理師的解說
1.墓碑的方向就是祖先的面向,與我們祭拜者的方向正好相反。
2.祖先面向的左邊為大,越靠近墓碑者的輩分越小。
3.骨骸屬男屬女,可以從骨架大小的比較得知。

因為大潭林姓宗親,除我們四房留有族譜外,其餘各房都沒有任何紀錄,距今三代以上考妣名諱都很難稽考(我覺得:如果到公廳的龕牌去找,再加上家中老人的部分記憶資料,說不定還可以依稀尋出一些線索來),所以骨灰罈上只好通通刻上「林家歷代祖先骸」,旁再以甲乙丙丁戊己庚相區分。

唯有最長的兩位,我們決定仍刻上讚還公、國玉公名諱;但因無法確實認定,上次所買塔位(一樓孝區11棟第0201021102050102110206)將照原案使用,也就是不再更動為公媽並列次序了。(另七個塔位族親選定在一樓忠區07棟第070101070701010107070201010707030101070705010107070601010707070101070708,因非屬我們四房先祖,我沒有參與意見。)

下表是大潭林姓開基祖第12代公媽的骨灰罈,在新港生命紀念館的供奉位置:
下表是大潭林姓第3代大房以下,附葬在第6代深固公墳中祖先的骨灰罈,在新港生命紀念館的供奉位置:
 本次遷葬費用共計新台幣二十七萬九千八百元整,當日未時九位先人進塔圓滿之後,其他各房族親共認攤新台幣二十萬元整,餘七萬九千八百元費用,由本()房昭元八叔全數支應;我於當日取回永宏族侄帳戶資料,回臺北後,一併寄請明淑堂姊費心處理。

本日稍早,我已將一二世公媽塔位證正本,親自交予永宏族侄之妻收存。

這是我這一系列遷葬祖墳工作的第四次參與,雖然不如前三次的首尾完全操辦,但因與昨日的清明祭新墳連著進行,依例在事後,我會將詳細的過程,寫成書面的「完成報告」,先寄給明淑堂姊轉呈昭元八叔看過,再寄給我房各家參考,報告如下:

明淑堂姊長時間在昭元八叔身邊工作,是他的得力助手;明淑堂姊也與我在老家一起成長,所以我們彼此熟知。記憶中,從小她就是一個很會照顧別人的人。這一次也是因緣,我們共同成就了長輩們的心願,順利的把大潭公墓裡所有的祖先,遷進了新厝,函電來往中,透露了許多她的貼心和明慧,令人印象深刻。

民國101321日下午,明淑堂姊E-mail給我:
「義烈你好:首先感謝有你們夫婦倆,把這一次祖先遷居新家之事,那麼圓滿的處理完畢;其次,今天我已經匯了79,800款項給林永宏,且打過電話知會了;另匯給你6,000,那是八叔特地送給你紅包。感恩
明淑  合十」
晚上回她E-mail以了此事。

明淑姊:
今日匯來6000塊已收妥入帳,感謝您的費心!更感謝八叔的疼惜!這林林種種下來,他已經多給我許多了,請您趁便時也幫我謝謝他,謝謝!

沒有親身經歷過搬遷如此龐大數量祖墳的大事,任憑想像也難體會箇中興味,在此願意提出來與您分享:

今早林永宏也來過電話,查問我匯款的事宜,感謝您這麼快就幫我處理完畢,讓我得以如願在明天出國前,把這一件大事辦完,再一次大大的感謝您。這本來是我該做的事,像上一次那樣,我先把錢帶下去,當天就把費用跟他結清,等我回來,再請您跟八叔報告請款匯給我;但是這次因為碰到假日,新港鄉公庫不收錢,加上墳內骸骨數不確定,所以事先我打電話給林永宏,請他先墊,事後我們再匯給他,他也說好。

遷墓當天是星期天,我怕回來大塞車(前3個星期六,帶妻小到竹東拜岳父母墳,原本四五十分鐘車程走了三個多小時,怕了),所以中午沒等入塔就先走,臨行就打算這次要請您直接匯錢給他,怕說的寫的不清楚或弄錯,乾脆叫他太太拿存摺來影印;本來叫他太太拿郵局存摺來印(因為您幾次匯到我的郵局帳戶都沒問題),但是他太太嫌郵局要求太嚴苛,只肯用農會的。我跟林永宏說:報價要在這兩三天報來,否則就要等到月底我回來時再說。沒想到傍晚我才回到家,林永宏的電話就來了,還被我的答錄機錄了下來(報價錄音檔裝在昨天寄給您的光碟片裡)。為方便您星期一上班後,可以立刻整理資料向八叔報告請款,以便迅速匯下結案,我連夜趕寫「完成報告4」,連同兩份掃描資料、一份先前已做好的資料,E-mail 給您。「完成報告4」還沒仔細校看呢(因此附在光碟裡的才是最新版本)。收到信時,您一定想:照片呢?事前您不是交代我要寄照片,而我也說好了。

星期一我很忙,忙著連絡牙醫做假牙。原來星期六凌晨南下拜新墓,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吃早餐時,一個假牙斷了掉一半,星期日另一半也掉了,臨著星期四要出國很著急,得先裝個臨時牙套才能走,一天沒閒著,到星期二中午弄好了牙才開始整理照片。精挑細選了25張,不能再少了,但容量也夠大了,寄是寄不出去了,三點多打電話請示您,您不在;等您回來敲定燒成光碟寄,立刻著手辦,除了燒進25張照片外,另外還附了「2012新港拜新墓文」、「完成報告4」兩文修正版,「0318塔位存根」、「林永宏帳戶」、「塔位一覽表」和「1010318林永宏報價」錄音等資料。當晚立即付郵。

今天一面整行李,一面又完成了「林義烈經手遷葬16先人明細」一文,推想周日搬遷的先祖為誰,配合我先前的研究相對照,幾乎可以確定了,包括跟我們有關的第一和第二世,如果能夠回到大潭的公廳去翻看祖先龕牌,他們的名諱應該不難查知。可惜因為我不是他們大房的後人,辦這樣的事似乎有點撈過了界。

今早林永宏來電時,我感謝他這兩次的幫忙(沒有他具名申請,我們根本不能享受折扣優惠),特別好心的告訴他:以後清明祭祖要掃開基祖公媽的墓,就要到我們先前所買比較便宜的(我們的塔位一個20000元,他們買的要25400元)這一邊來;而這一次由他們決定購買比較貴的塔位(因為他們已經決定分攤部分費用)的這七位,都不是林永宏他們二房的長輩。「林義烈經手遷葬16先人明細」一文說得很明確,我將會順便寄一份給他參考。

這一次的拜新墓、遷祖墳之旅還有一件特別的插曲,就是趕上了南部最近正在熱的「瘋媽祖」,新港、北港到處都擠滿了進香客,星期六當晚居然在白天就把所有的旅社都佔滿了,我們摸黑找到大林才住進了一家汽車旅館。因為要趕明早五點的吉時破土,晚上根本不敢睡太熟,四點一過就匆匆起床漱洗,出門時景況跟昨晚投宿時完全是一樣的漆黑。

今晚除了寫這一封信跟您詳細報告此行的始末之外,各家我也將各寄一份「完成報告4」和「塔位一覽表」給他們,作為我辦理這一件大事的完美結束。

這一年多以來,感謝您許多的幫忙,因此給您造成許多麻煩跟困擾,小弟在此要誠摯的說一聲:抱歉!

最後我要套用我在「2012新港拜新墓文」最後所說的那句話:希望「大家都能夠時時歡喜」,謝謝您!

附檔是今天剛完成的「林義烈經手遷葬16先人明細」一文,也寄一份給您。因為我打算寄送各家的資料,檔案您那兒都有了,如果八叔有參看需要,就麻煩您列印呈上,我就不再寄去了,在此先跟您報告過。
弟義烈敬上

大潭林姓開基祖墓的遷葬經過,說到這裡就算告一個段落。

如果你的父親,或是祖父住過大潭,而且正好姓林,屬於中厝底林家一脈,那麼下次回鄉掃墓時,記得跟過去隨同你的父祖掃墓時一樣:先到一樓孝區11棟第02層中間01021102050102110206拜過開基祖12世祖公,再拜過旁邊01021102010102110202開基祖12世祖媽,然後才去拜你的近親長輩。

三、大潭中厝底林的開基祖

底下,我要試著帶領大家分辨一下,為什麼大潭的林姓開基祖是閩林50世的讚還公,而不是一般大潭村民所說的48世栖周公。

依據我宗「利字本」林氏族譜云:『至七世祖,閩林50世,世讚還公,據說臺灣錢淹腳目,娶吳氏淑慎媽,由福建龍溪龍岩州上坪鄉附近海岸,搭帆船至臺灣臺南府嘉義打貓大潭庄,開墾生根,並於大潭風水特別處,以唐山帶來之上好建材,建築一座「南靖閏埜派」祖祠。』栖周公之後顯志爵公無功名(沒有諡號),家道中落,至世讚還公時想:不如出外打拼,或能闖出天下。族譜所載事實,合乎這樣的構想。

上段說的「利字本」林氏族譜,為58世利昭元八叔與利博彰堂叔,鑑於「亨字本」族譜的缺失遺漏,有心將閩林44世茂戒公以下的「南靖閏埜派」族譜,重新校對整理出版的族譜版本。為了翔實核對資料,他們還跨海回到祖居地訪查紀錄,補充了許多舊有族譜的不足。例如:南靖一世祖茂戒公以下,到四世祖的諡、號;還有南靖五世祖,栖周公振綽的生卒年月。

「亨字本」族譜,源出昭和十年(民國24年乙亥西元1935),臺中「林氏宗廟」所發行的林氏族譜,經祖父57世亨寶文公,從新竹林添枝所發行的西河九龍族譜,抄補閩林2139世後延續而來,歷經叔祖父57世亨寶壇公,58世利玉麟伯父,跳過我父親,轉入58世利玉梁叔父之手。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初,我59世瑞峰大哥,輾轉取得影印副本,囑我校改整理。歷時半年有餘,於當年暑假完成。為求慎重,封面題署,還特別商請名書法家、當時的同事,蔡明讚老師精心書製。

「利」跟「亨」都是我宗族人標示輩分順序的字倫。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42世宗山公提16字:「茂積尚承,振顯世國,宗文朝廷,元亨利貞。」給43世崇安公繁衍十六世命名,有吉祥輩分之意;光緒丁未(西元1907年)十一月廿七日,南靖十三世(閩林56世)元軒公又名元昌,於唐山取得十二字:「智仁聖義,忠和孝友,睦淵任恤。」給十六世後十二代子孫命名用,亦是吉祥及輩分之意。「亨」字輩排行為閩林57世南靖14世大潭8世,「利」字輩排行為閩林58世南靖15世大潭9世。

林姓之先,系出自黃帝軒轅氏,約西元前二六九年開創時代,至殷比干已繁衍三十三世。比干遺腹子堅公,名東山,字常恩,西元前一一三四年,生於牧野淇河之西長林,武王賜姓林,為林姓始祖。堅公傳六十四世至祿公,從晉元帝南渡,入閩,遷家於晉安,是為閩林始祖。

上面說的「閩林50世」,指的是閩林始祖祿公派下的世系順序;「七世祖」則是閩林44世南靖一世茂戒公以下的世系順序。

茂戒公,諡端德,是為我宗「南靖閏埜派」始祖。二世祖積仁公諡質毅,閩林45世,三世祖尚乾公諡立齋,閩林46世,四世祖承國公諡樸衍、號香宇,閩林47世,五世祖振綽公諡栖周,閩林48世,六世祖顯志爵公,閩林49世。「南靖閏埜派」從始祖茂戒公起,到五世祖振綽公,代代都享有皇家榮諡,表示南靖我宗,在六世祖之前,家境還都不錯,應該不會有舉家外遷的想法。

依此,前文所引介紹大潭村「中厝底」地名時稱:「中厝底林」開基祖為九世祖林振綽(諡號栖周)」。不管是稱栖周振綽公為大潭林氏開基祖,或是林氏九世祖,都是不正確的。

五世祖栖周振綽公,是我的直系先祖,也是我宗「南靖閏埜派」子孫中,出現在「大潭」歷史紀錄裡的首位。「大潭」歷史說他是我宗渡臺始祖。

栖周振綽公生於明朝萬曆16年(西元15881016日寅時,卒於清朝順治11年(西元1654420日辰時,壽66。「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精忠廟沿革」記載:「明崇禎初年戊辰(西元一六二八年),林氏登臺,定居大潭,始祖栖周公。」但是,此項記載,不是事實。

我宗亨、利二譜均稱:「世讚還公安葬地點,先是臺灣嘉義新港大潭庄潭仔尾,後遷於聖王東北角,與陳氏相連」,證明他是真正到過臺灣,並且終老於此的先祖。世讚還公是我宗「南靖閏埜派」諸祖,墓葬地點明確位在「大潭」的首位。而五世祖栖周振綽公,安葬地點在「鄧家新厝邊,大縣上」,「鄧家新厝」目前還不確定位在何處;但其子,六世閩林49世顯志爵公墓,亨、利二譜均註:在「漳州大山土坑仔尾中支崙」。就是說,在六世閩林49世顯志爵公之前,林氏先祖尚未登臺,於此可見林氏登臺「始祖」,不會是栖周公。

所以,50世世讚還公,就是大潭庄「南靖閏埜派」的開基祖;他所繁衍的後代,當地人稱之為大潭「中厝底林」。

世讚還公生於清朝順治元年,(西元1644),卒於清朝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壽68。我們設想:以他在34歲盛年時渡海赴臺,歷二十年創業生發,於54歲時(西元1698)根基底定,建成「南靖閏埜派」祖祠。這樣的推測比較合理。

世讚還公渡臺時,為求平安順利,攜帶祖壇神尊同行保佑,落地生根後建祠奉祀,開枝散葉後,又將祂獻給公眾(這事當然是由他的子孫來做),正如同「大潭村精忠廟」的歷史所說。只是一般流傳下來的訊息,都把世讚還公,錯當成了他的爺爺栖周公。

之所以會有這樣美麗的誤會,可能原因是:世讚還公在建成「南靖閏埜派」祖祠時,除了供奉他渡臺時帶來隨行護佑的「岳府元帥」外,還供奉了他最崇拜的、曾當過官爺的爺爺栖周公,並尊他為「南靖閏埜派」遷臺的「始祖」。這樣的作法,在歷史上並不少見。遠的像周文王姬昌,魏武帝曹操;近的像清太祖努爾哈赤,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等都是。

栖周公去世時(西元1654),世讚還公(生於西元1644)十歲。

世讚還公是栖周公獨子顯志爵公的獨子,想當然的,一定是深受寵愛;而面對這個寵愛他的、亦慈亦嚴的作官阿公(由諡號推知),應該也是印象深刻。於是渡海時,祖父與祖父所奉祀的神尊,就一起陪著他全家,來到了臺灣;等他安好了家,建起祠堂,兩者也就都同時入祀供奉了。

民國十二年,神尊被請出我家祠堂,根據「精忠廟沿革」說,是「獻列公尊之神,供眾民膜拜」,成為全村的信仰對象。當時所蓋的是木造廟宇,謂「三橺仔」;民國十五年,村民賢達倡議重建時,大約正值我祖父寶文公,擔任日治下的保正期。祖父以地方領袖,兼神尊原供奉者的後裔身分,奔走號召,終於完成;之後,再與諸共事賢達議定,號署「精忠廟」。並如同2005年的重建後一般,簡介了「精忠廟」的沿革,大概是這樣說:金尊已達三佰餘年,是跟隨我的前九世祖栖周振綽公,一起渡海來臺的。

這一段話,隨著廟方的引用傳寫,一代一代的,或口誤、或筆舛,漸漸就把我的南靖五世祖,閩林48世栖周振綽公,當成為南靖九世祖,或是大潭庄「中厝底林」的始祖了。其實,都是誤會啦。栖周公根本沒到過臺灣,他不需要、也不必來臺,所以也不會是大潭「中厝底林」的開基祖。

這起「真相」,應該是我等,大潭庄「南靖閏埜派」所有林氏後代,都想要加以澄清說明的,只是一直找不到資料罷了。

我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有緣取得兩本族譜的拷貝,加上讀書時學得的一點歷史知識,把林氏宗族從黃帝軒轅氏以下,到我出生之前,上下四千五百六十二年,歷經黃帝到比干33世,堅公到祿公64世,祿公閩林始祖到先父58世,合計155世的世系,完整連綴,傳承不絕,無一掛漏。

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族譜裡部分先祖名下,註有他們的諡號、生卒、墓葬、子女及其他記事等,利用這些資訊,經過細心分析查考、抽絲剝繭、一一比對,終於找出了這當中的原由。

大潭「中厝底林」開基祖,世讚還公來臺時,隨行攜帶了「岳府元帥」神尊,和他的爺爺栖周公的神主,兩者同時入祀祠堂供奉時,世讚還公尊栖周公為「南靖閏埜派」遷臺的「始祖」,這就是外界稱栖周公為林氏「始祖」的由來。

栖周公為閩林48世,正好是我祖父寶文公(閩林57世)的前九世祖。在「精忠廟」重建完成後,人們忽略了從我祖父口中說出的,「我的前九世祖」中的前面「我的前」三個字,於是栖周公就被當成為林氏的九世祖了。

這些錯誤都是可以理解的。

村人說,「岳府元帥」金尊,跟栖周公「一起」來臺,這話也沒錯;錯的是,帶「岳府元帥」金尊來臺的不是栖周公。因為,栖周公也是被世讚還公「一起」帶來的。

四、有關「中厝底」這個地名

最後再說一說「中厝底」這個地名。

大潭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張耀元老師在《精忠廟慶祝重建入火安座大典紀念特刊》,介紹大潭村「中厝底」地名時,說:

地名意義:大宅院的中間。

地名沿革:「中厝底」為大潭「中厝底林」族居之所在。因聚落居於大潭村中央位置,為典型二進合院形式,故稱「中厝底」。

從文字的意義本身來看,「中厝底」的「中」字表位置,就是前段地名沿革所說「居於大潭村中央位置」;「厝」就是屋子,福建沿海及臺灣人稱家或屋子為厝,不分大小,「大厝」則另有靈柩之意;「底」也表示位置,上下的底在下,前後的底在後。

「中厝底」三個字當中,表示位置的「又中又底」,就字面意義而言是矛盾的。因此我認為「底」是「邸」字的誤寫。「底」、「邸」同音,這或許就是錯用的原因。

「中厝邸」,意思是在大潭村中央位置的「厝邸」,「厝邸」不是普通的厝,是典型二進合院形式的大宅。「邸」,「國語辭典」云:1.古代諸侯入京,朝見天子的住所。2.高級官員的住所。如:「府邸」、「官邸」、「私邸」。

大潭「中厝底林」開基祖讚還公,雖是一介平民,但從祖父栖周公以上,累積五代超過百年以上為官宦世家,所居之處就是「邸」;栖周公之子雖不再為官,但所住過的「府邸」型制還在,不在外表,也留存心中。讚還公遷臺時,一心想著恢復祖輩的榮寵,除了努力教育子孫求進外,在自身事業有成時,更計畫著營建一處昔時熟悉的住所,其事都在情理之中。迨讚還公之子國玉公,真正取得功名時,「中厝邸」便成了名符其實、位在大潭村中央的「官邸」了。

後來人口繁衍增多,居所不敷使用,有名林大柱之族親,另在大潭村內找到一塊福地,營建另一處二進合院形式的大宅院,也擁有自己的公廳,小地名叫「宅子內」,我以為也應該稱之為「邸子內」才對,意思是:這一家族人是來自「中厝邸」裡面的,也是林家的後代子孫。

上文張耀元老師說「中厝底」的地名意義是「大宅院的中間」,不如說是「中間的大宅院」。如說地名意義是「中間的大宅院」,那就應該是「中厝邸」,而非「中厝底」了。

by 甲多先生 @ 2018.05.3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