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選「古文觀止」145篇分段大意主旨與文體(下)

卷十 宋文(共19篇選15
10-3:五代史伶官傳序
作者:歐陽脩
大意:
()自「嗚呼!盛衰之理」至「可以知之矣」
說明盛衰之理(乃天命加人事的總和)。
()自「世言晉王之將終也」至「及凱旋而納之」
記敘莊宗承父志用兵而成。
(舉莊宗承父志故事)說明憂勞可以興國<>之理。
()自「方其係燕父子以組」至「而皆自於人歟」
記敘天下已定,莊宗反因賊亂而倉皇東出。(說明逸豫可以亡身<>之理)。
()自「書曰滿招損」至「作伶官傳」
說明作傳之意(在說明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主旨: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之理。(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書序,自序);內容為論說文。

10-4:五代史宦者傳論
作者:歐陽脩
大意:
()自「五代文章陋矣」至「殆非宦者之言也」(書中未選)
說明為張承業(宦者)立傳的緣故。
()自「自古宦者亂人之國」至「非一端也」
說明宦者亂國,深於女禍。
()自「蓋其用事也近而習」至「非一世也」
說明宦者之害,非僅一端。
()自「夫為人主者」至(「可不戒哉」,以下書中未選)「而唐亡矣」
(舉後唐昭宗「為宦者楊復恭所立」故事)說明宦官為禍之一例。
()自「初,昭宗之出也」至「可為悲夫」
記敘後唐莊宗立,宦者復用事以致於亡的故事。
()自「莊宗未滅梁時」至「流血盈庭」
記敘後唐莊宗時,宦官馬紹宏離間莊宗、明宗的故事。
()自「明宗晚而多病」至「廢帝惡而殺之」記敘後唐明宗時,宦官孟漢瓊用事的故事。
()自「嗚呼!人情處安樂」至「故並述其禍敗之所以然者著於篇」
【著作兩位好的宦官(後唐莊宗時的張承業和張居翰)的傳記之時,並述兩位壞的宦官(後唐莊宗時的馬紹宏和後唐明宗時的孟漢瓊)故事】說明作者希望為人主者取善戒惡之意。
主旨:(藉後唐宦官亂國故事)說明為人主者應以為戒。(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跋類裏的跋,書跋);內容為論說文。

10-5:相州晝錦堂記
作者:歐陽脩
大意:
()自「仕宦而至將相」至「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說明「衣錦還鄉」乃人情之所榮。
()自「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至「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哉」
說明公(魏國公韓琦)志不在此(而在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自「公在至和中」至「於是乎書」
說明作記的緣由(在樂公之志有成)。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句
署名。
主旨:說明公志以昔人之所榮為戒,故能成社稷之臣。(篇末()
文體:形式為記敘文(記);內容為論說文。

10-6:豐樂亭記
作者:歐陽脩
大意:
()自「脩既治滁之明年」至「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描寫豐山一帶美景。
()自「滁於五代干戈之際」至「蓋天下之平久矣」
記敘滁州因天下太平日久,故昔時用武之跡不存。
()自「自唐失其政」至「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記敘滁州自宋以來,涵煦於上之功德,民生安樂。
()自「脩之來此」至「幸生無事之時也」
記敘建亭的目的,為「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的緣故(在「幸生無事之時也」)。
()自「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至「遂書以名其亭焉」
記敘亭取名為「豐樂」的原因。
主旨:說明豐樂亭建亭及命名的由來。(篇末()()
文體:記敘文。

10-7:醉翁亭記
作者:歐陽脩
大意:
()自「還滁皆山也」至「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記敘醉翁亭之所在。
()自「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至「而樂亦無窮也」
抒寫四時朝暮遊山之樂無窮。
()自「至於負者歌於塗」至「太守醉也」
記敘滁人遊、太守宴,官民同樂。
()自「已而夕陽在山」至「廬陵歐陽脩也」
記敘太守醉能同樂,醒能述文。
主旨:抒寫山水之樂無窮。(篇外)
文體:記敘文。

10-8:秋聲賦
作者:歐陽脩
大意:
()自「歐陽子方夜讀書」至「聲在樹間」
記敘歐陽子(作者)夜讀聞聲(命童子出視)。
()自「余曰」至「物過盛而當殺」
抒寫秋聲所帶給人的感受(淒切奮發、摧敗零落、肅殺傷戮)。
()自「嗟夫」至「亦何恨乎秋聲」
說明百憂與萬事為戕賊人之身心者。
()自「童子莫對」至「如助余之嘆息」
(藉童子不聞秋聲)感歎年華老去、世事多艱。
主旨:抒寫年華老去、世事多艱的感歎。(篇末()()
文體:形式為韻文(賦,散賦);內容為抒情文。

10-9:祭石曼卿文
作者:歐陽脩
大意:
()自「維治平四年七月日」至「而弔之以文曰」
記敘祭祀的人時地物。(為祭文的形式成分)
()自「嗚呼曼卿!生而為英」至「昭如日星」
說明曼卿雖死,英名不朽(,著在簡冊,昭如日星)。
()自「嗚呼曼卿!吾不見子久矣」至「獨不見夫纍纍乎曠野與荒城」
抒寫意想埋藏曼卿之地,終將成為曠野與荒城的哀情。
()自「嗚呼曼卿!盛衰之理」至「尚饗」
說明吾(作者)之悲涼悽愴,是不能「忘情」之故。
主旨:抒寫祭悼亡友的哀情。(篇腹()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祭文);內容為抒情文。

10-11:管仲論
作者:蘇 洵
大意:
()自「管仲相威(桓)公」至「齊無寧歲」
記敘管仲之賢。(相則霸諸侯;死則亂禍延)
()自「夫功之成」至「管仲也」
說明齊國之亂在管仲。(使桓公得用豎刁、易牙、開方三子)
()自「仲之疾也」至「不言可也」
說明管仲(疾,公問之相時,)宜舉天下之賢予公。(未舉賢者以自代是齊亂的主因)
()自「五伯莫盛於威(桓)文」至「而仲則死矣」
(舉晉與齊作比)說明賢臣猶勝於聖主。(有臣而無君,是天下的亂源)
()自「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至「何以死哉」
(舉史蕭何故事)說明管仲不舉賢者以自代,非大臣之用心。(說明賢者應「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
主旨:說明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篇末()
文體:論說文。

晉文齊桓霸業之比較

晉文
齊桓
比較
不過

不及
晉臣皆不及仲;齊有管仲
寬厚
晉靈公虐;齊孝公寬厚
晉,諸侯不敢叛,為盟主百餘年;齊,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延
有臣
無臣
晉,尚有老成人焉;齊,仲則死矣

10-12:辨奸論
作者:蘇 洵
大意:
()自「事有必至」至「而利害奪其外也」
說明賢者不知人事之故(在好惡亂其中,利害奪其外)。
()自「昔者山巨源見王衍」至「亦容有未必然也」
(舉王衍)說明容貌動人、言語眩世者誤蒼生;(舉盧杞說明)容貌不動人、言語不眩世者亦足以敗國。
()自「今有人」至「非特二子之比也」
說明凡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暗指王安石集盧王二人之性情,為天下患將非特二子之比也。
()自「孫子曰」至「悲夫」
說明君用斯人,天下將被其禍。
主旨:願君勿用斯人(王安石)。(篇外)
文體:論說文。

10-13:心術
作者:蘇 洵
大意:
()自「為將之道」至「可以待敵」
說明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自「凡兵上義」至「可與百戰」
說明用兵之道(在上義)。
()自「凡戰之道」至「不可用矣」
說明戰爭之道(有四: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自「凡將欲智而嚴」至「而後可與之皆死」
說明將士之欲(條件;將智而嚴,士愚)。
()自「凡兵之動」至「故去就可以決」
(舉例)說明動兵之道(在知敵之主與將之後可以動險――即知己知彼)。
()自「凡主將之道」至「一靜可以制百動」
說明主將(即治軍)之道(在知理知勢知節)。
()自「兵有長短」至「此用長短之術也」
說明使用長短之術(在抗暴吾短使敵疑卻;陰養吾長使敵狎墮)。
()自「善用兵者」至「則力有餘矣」
說明善用兵之道(在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主旨:說明為將之道,首在治心。(篇首()
文體:論說文。

10-15:刑賞忠厚之至論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至「故孔子猶有取焉」
說明古代聖王(周穆王以上)賞而詠歌,罰而哀矜的「愛民之深,憂民之切」。
()自「傳曰」至「盡之矣」
(舉史例)說明聖人(堯)「罰疑從去」「罪疑惟輕」的忠厚之至處。
()自「可以賞」至「義不可過也」
說明賞(仁)可以過,罰(義)不可以過之理。
()自「古者賞不以爵祿」至「故曰忠厚之至也」
說明先王「疑則舉而歸之於仁」(在未確定可以罰之前全部歸之於可以賞之列),故曰忠厚之至也。
()自「詩曰」至「亦忠厚之至也」
說明君子時其喜怒,無失乎仁,亦忠厚之至也。
主旨:說明君子(刑賞)無失乎仁,始為忠厚之至也。(篇末()()
文體:論說文。

10-16:范增論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漢用陳平計」至「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說明范增應於項羽殺卿子冠軍時離開。
()自「陳涉之得民也」至「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說明楚之興衰繫於義帝之存亡。
()自「吳嘗論義帝」至「必自是始矣」
說明羽殺義帝為疑增之始。
()自「方羽殺卿子冠軍」至「陋矣」
說明增應於君臣之分未定(羽殺卿子冠軍)時離羽。
()自「雖然」至「增亦人傑也哉」
說明增雖去羽而死,亦人傑也。
主旨:說明范增去離項羽的時機不對(太遲)。(篇首()
文體:論說文。

10-17:留侯論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至「而其志甚遠也」
說明大勇者不驚不怒,而且能忍。
()自「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至「且其意不在書」
說明圯上老人授書,有聖賢相與警戒之意。
()自「當韓之亡」至「故曰孺子可教也」
記敘圯上老人以倨傲鮮腆深折之以教其忍。
()自「楚莊王伐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至「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舉例)說明能忍則能不怒不驚。(呼應()
()自「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至「非子房其誰全之」
說明高祖因子房之忍而勝。
()自「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至「此其所以為子房
歟」
說明子房之所成乃在其志氣(,非狀貌也)。
主旨:說明「能忍」是(子房)成就大謀的條件。(篇末()
文體:論說文。

10-18:賈誼論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非才之難」至「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說明賈生不能自用其才。
()自「夫君子之所取者遠」至「或者其自取也」
說明君子不能待、忍,是自取之罪也。
()自「愚觀賈生之論」至「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說明賈生非漢文不能用,而是生不能用漢文(生不能被漢文所用)。
()自「夫降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至「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說明賈生(不善處窮、自殘,正顯示其)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自「古之人」至「亦謹其所發哉」
說明高世之才(如賈生者)應謹其所發。
主旨:說明人君應憐才而用(識、用是人君之職);高才應謹其所發(待、忍是高才之責)。(篇末()
文體:論說文。

10-19:鼂錯論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天下之患」至「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說明唯君子豪傑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
()自「昔者錯盡忠為漢」至「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說明錯以忠受禍,有以取之也。
()自「古之立大事者」至「可得而間哉」
說明錯之失在己擇至安而遺天子以至危。(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
()自「嗟夫!世之君子」至「乃其所以自禍歟」
說明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也。
主旨:說明錯之所以自全者適其所以自禍也。(篇末()
文體:論說文。
卷十 宋文(共19篇選15

卷十一 宋文(共21篇選15
11-2:喜雨亭記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亭以雨名」至「其示不忘一也」
說明「亭以雨名」「示不忘也」。
()自「予至扶風之明年」至「而吾亭適成」
記敘得雨「而吾亭適成」。
()自「於是舉酒於亭上」至「其又可忘耶」
記敘(作者)自錢塘移守膠西(雖處困窮之境)而樂。
()自「既以名亭」至「吾以名吾亭」
記敘吾因此以雨名吾亭(並「從而歌之」)。
主旨:記敘吾以雨名吾亭之意(在不忘雨之賜)。(篇首()
文體:記敘文。

11-4:超然臺記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凡物皆有可觀」至「吾安往而不樂」
說明「吾安往而不樂」的理由(是凡物皆有可觀)。
()自「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至「可不大哀乎」
說明「憂樂出焉」的原因(在物有以蓋之)。
()自「予自錢塘移守膠西」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記敘(作者)自錢塘移守膠西(雖處困窮之境)而樂。
()自「於是治其園囿」至「樂哉游乎」
描寫(與客)登(超然臺)覽,「放意肆志」之樂。
()自「方是時」至「蓋遊於物之外也」
記敘取名「超然」的緣由(為子由之賦)。
主旨:說明(作者)無所往而不樂的緣故(在遊於物之外也)。(篇末()
文體:記敘文。

11-6:石鐘山記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水經云」至「何哉」
記敘余(作者)疑酈元(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與李渤(扣石響騰,餘韻徐歇)有關石鐘山之說。
()自「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至「余固笑而不信也」
記敘余亦不信寺僧(使小童持斧)之扣石硿硿。
()自「至莫夜」至「古之人不余欺也」
記敘石鐘山鐘鼓之聲的真正由來(是:大石中空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至「而笑李渤之陋也」
說明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
主旨:(藉笑歎酈元,李渤之簡陋)說明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篇末()
文體:記敘文(記)。

11-7:潮州韓文公廟碑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匹夫而為百世師」至「無足怪者」
說明韓公道德文章對後世的影響(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自「自東漢以來」至「浩然而獨存者乎」
說明韓公文、道、忠、勇的浩氣長存。
()自「蓋嘗論天人之辨」至「其所能者人也」
說明韓公能行天道,卻不能適應人事。
()自「始潮人未知學」至「期年而廟成」
說明潮人知學易治乃韓公之功。
()自「或曰公去國萬里」至「使歌以祀公」
記敘為公廟作碑的緣由(為應潮人之請)。
()自「其辭曰公昔騎龍白雲鄉」至「翩然被髮下大荒」
記敘祀公的獻詩。
主旨:說明韓公文章道德對後世的影響之大(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篇首()
()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碑,()()段為散文,()段韻文);內容為論說文。

11-9:前赤壁賦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壬戌之秋」至「羽化而登仙」
抒寫泛遊之樂(如馮虛御風、羽化登仙)。
()自「於是飲酒樂甚」至「泣孤舟之嫠婦」
抒寫聽簫之悲(如怨、慕、泣、訴)。
()自「蘇子愀然」至「何為其然也」
記敘問客之話。
()自「客曰」至「託遺響於悲風」
抒寫宇宙無窮,人生須臾的感慨。
()自「蘇子曰」至「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說明人生萬物變與不變之理。
()自「客喜而笑」至「不知東方之既白」
記敘主客盡歡而眠。
主旨:抒寫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感慨。(篇腹()
文體:形式為賦(文賦、散賦);內容為抒情文。

11-10:後赤壁賦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是歲十月之望」至「復游於赤壁之下」
記敘是歲(壬戌)十月之望,(二客從予)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
()自「江流有聲」至「蓋二客不能從焉」
記敘予登千尺斷岸(,二客不能從)。
()自「劃然長嘯」至「聽其所止而休焉」
抒寫予觸(冬)景而生之悲情(悄然、肅然、凜乎)。
()自「時夜將半」至「掠予舟而西也」
記敘孤鶴掠舟而過。
()自「須臾客去」至「不見其處」
(藉夢與驚悟)抒寫予孤獨之感。
主旨:(藉赤壁冬景蕭索)抒寫予孤獨悲涼之感。(篇外)
文體:形式為賦(文賦、散賦);內容為抒情文。

11-12:方山子傳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至「因謂之方山子」
記敘隱人方山子因著古方山冠而得名。
()自「余謫居於黃」至「余既聳然異之」
記敘方山子原來是故人陳季常。
()自「獨念方山子少時」至「而豈山中之人哉」
(藉方山子少時事)說明方山子非山中人。
()自「然方山子世有勳閥」至「方山子儻見之歟」
說明方山子為(棄顯聞富樂,獨來窮山中的)異人。
主旨:說明方山子為棄顯聞富樂,獨來窮山中的異人。(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傳記:他傳);內容為記敘文。

11-13:六國論
作者:蘇 轍
大意:
()自「嘗讀六國世家」至「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說明六國破滅在不知天下之勢。
()自「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至「末如韓魏也」
說明天下之重者在韓魏。
()自「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韓」至「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說明韓魏折則天下遍受其禍。
()自「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至「可不悲哉」
說明六國慮患疏、見利淺,終遭屠滅。
主旨:說明六國破滅之故(在士慮患疏、見利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篇首()
文體:論說文。

11-14:上樞密韓太尉書
作者:蘇 轍
大意:()「太尉執事」句
稱謂。(書信的形式成分)
()自「轍生好為文」至「而不自知也」
說明文乃氣之所形。
()自「轍生年十有九矣」至「而轍也未之見焉」
說明多見山水人物足以充塞文章氣概。
()自「且夫人之學也」至「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也」
說明求見太尉之意(,在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
()自「轍年少」至「又幸矣」
說明欲見太尉之由(,在辱教之文與政)。
主旨:說明欲見太尉之由,在求教治文與為政。(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書);內容為論說文。

11-15:黃州快哉亭記
作者:蘇 轍
大意:
()自「江出西陵」至「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記敘快哉亭面江而建。
()自「蓋亭之所見」至「亦足以稱快世俗」
記敘快哉亭上之所見。
()自「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至「而風何與焉」
說明人遇不遇與風無干。
()自「士生於世」至「烏睹其為快也哉」
說明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者,將無所不快。
主旨:說明士心中坦然,將無往而不快。(篇末()
文體:形式為記敘文;內容為論說文。

11-16:寄歐陽舍人書
作者:曾 鞏
大意:
()自「去秋人還」至「感與慚并」
記敘寫信的緣起。(書信開頭的形式成分)
()自「夫銘誌之著於世」至「其將安近」
說明銘誌(警勸之道)義近於史。
()自「及世之衰」至「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說明近世銘誌不能行世而傳後之故(在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
()自「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至「豈非然哉」
說明要能盡公與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
()自「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至「一歸於先生」
說明(鞏之)先祖幸遇先生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
()自「既拜賜之辱」至「不宣」
記敘感謝之意。(書信結尾的形式成分)
主旨:說明(鞏之)先祖幸遇先生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書);內容為論說文。

11-17:贈黎安二生序
作者:曾 鞏
大意:
()自「趙郡蘇軾」至「而蘇君固可謂善之仁者也」
記敘黎安二生攜文顧余。
()自「頃之」至「蓋將解惑於里人」
記敘黎生請余贈言(以解古文迂闊之惑)。
()自「余聞之」至「庸詎止於笑乎」
說明我信古志道,不知合世同俗,迂闊最甚。
()自「然則若余之於生」至「並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說明(學文)不應為合世同俗而違古離道。
主旨:說明學文應信古志道。(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內容為論說文。

11-18:讀孟嘗君傳
作者:王安石
大意:
()自「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至「以脫於虎豹之秦」
記敘世人皆稱孟嘗君能得士。(起)
()自「嗟乎!」至「豈足以言得士」
說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承)
()自「不然」至「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說明孟嘗君如能得士,便不需雞鳴狗盜之力。(轉)
()自「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至「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在雞鳴狗盜出其門)。(合)
主旨:(翻案)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篇中()()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跋類裏的跋,書跋);內容為論說文。

11-19:同學一首別子固
作者:王安石
大意:
()自「江之南有賢人焉」至「予慕而友之」
說明子固與正之皆吾友也。
()自「二賢人者」至「其相似也適然」
說明吾與吾友皆學聖人。
()自「予在淮南」至「正之蓋亦嘗云爾」
說明賢者所言述率皆相類。
()自「夫安驅徐行(車藺)中庸之庭」至「輔而進之其可也」
說明追隨賢者,終將步入中庸之庭。
()自「噫!官有守」至「且相慰云」
說明作「同學」一首之用意(在相警相慰)。
主旨:說明同學朋友宜相警相慰以進中庸之庭。(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贈序);內容為論說文。

11-20:遊褒禪山記
作者:王安石
大意:
()自「褒禪山」至「蓋音謬也」
記敘褒禪山(及華山洞)得名的由來。
()自「其下平曠」至「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抒寫「不得極乎遊之樂」之悔。
()自「於是予有嘆焉」至「此予之所得也」
抒寫遊山所得(說明為學與做事均如遊山一般,須有志、有力、有物,始能至而無悔)。
()自「予於仆碑」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藉仆碑)說明學者宜深思而慎取。
()自「四人者」至「安上純父」
補敘同遊四人姓名。
主旨:說明學者宜深思而慎取。(篇末()
文體:記敘文。
卷十一 宋文(共21篇選15

卷十二 明文(共18篇選11
12-3:司馬季主論卜
作者:劉 基
大意:
()自「東陵侯既廢」至「過司馬季主而卜焉」
記敘東陵侯過司馬季主而卜。
()自「季主曰君侯何卜也」至「」
記敘東陵侯疑無往不復之理,請司馬教之。
()自「季主曰若是」至「願先生卒教之」
記敘東陵侯再請教之。
()自「季主乃言曰」至「何以卜為」
記敘司馬季主答東陵侯(以天道親德,人靈於物,自聽可矣,不用卜)。
主旨:說明凡事皆有其屈伸起伏之定理,不可強求。(篇首()()
文體:論說文。

12-4:賣柑者言
作者:劉 基
大意:
()自「杭有賣果者」至「玉質而金色」
記敘賣果者善藏柑。
()自「剖其中」至「為欺也」
記敘其柑中乾若敗絮。
()自「賣者笑曰」至「而以察吾柑」
記敘賣柑者言(世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非獨我也)。
()自「予默然無應」至「而託于柑以諷耶」
記敘予(作者)默然無以應。
主旨:(藉賣柑者言)說明世之為欺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寡。(篇腹()
文體:記敘文。(寓言故事)

12-5:深慮論
作者:方孝孺
大意:
()自「慮天下者」至「天道也」
說明天道出於智力所不及(慮之所能及者人事)。
()自「當秦之世」至「皆出其所備之外」
(舉例)說明自秦至晉各朝,皆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懲其前朝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皆出其所備之外)。
()自「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至「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再度舉例)說明唐宋二朝,亦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
()自「古之聖人」至「而豈天道哉」
說明慮天下者「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才不至於亡國。
主旨:說明慮遠保國者「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篇末()
文體:論說文。(論)

12-6:豫讓論
作者:方孝孺
大意:
()自「士君子立身事主」至「皆所不取也」
說明不能扶危於未亂,而捐軀於既敗者,君子不取。
()自「蓋嘗因而論之」至「讓有餘憾矣」
說明豫讓處死之道有未忠者。
()自「段規之事韓康」至「何足道哉」
說明豫讓當死於智伯請地無厭、縱欲荒暴時之三諫以後。
()自「雖然」至「噫」
說明豫讓不足以當國士。
主旨:說明不能扶危於未亂,而捐軀於既敗者,不足以當國士。(篇首()
文體:論說文。

12-9:象祠記
作者:王守仁
大意:
()自「靈博之山」至「舉之而不敢廢也」
記敘作者受安君之請作象祠記。
()自「予曰胡然乎」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於舜也」
說明象祠之祀,益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
()自「《書》不云乎」至「既死而人懷之也」
(引書經、孟子語)說明象之既化,蓋受化於舜。
()自「諸侯之卿」至「而猶可以化之也」
說明人性本善(不善可改,不仁可化)。
主旨:說明人性本善。(篇末()
文體:形式為記敘文;內容為論說文。

12-10:瘞旅文
作者:王守仁
大意:
()自「維正德四年秋月二日」至「嗚呼傷哉」
記敘吏目父子僕三人死蜈蚣坡下。
()自「念其暴骨無主」至「謂之何哉」
記敘瘞三骨,並為文祭告之(,責以去鄉遊宦而死此)。
()自「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耳」至「無悲以恫」
歌一首慰靈曲(勸他們達觀隨寓)。
()自「又歌以慰之曰」至「無為厲於茲墟兮」
再歌一首慰靈曲(勸他們安居不為厲)。
主旨:(藉瘞旅歌詩)抒寫遊子懷鄉,性命不期的悲憤。(篇外)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祭文);內容為抒情文。

12-11:信陵君救趙論
作者:唐順之
大意:
()自「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至「夫奚不可者」
說明竊符未足以罪信陵。
()自「然則信陵果無罪乎」至「不知有王也」
說明信陵之罪在(心)不知有(魏)王。
()自「余以為信陵之自為計」至「何為計不出此」
說明信陵之自為計(不罪)在(以唇齒之勢)激諫於王。
()自「信陵知有婚姻之趙」至「亦罪也」
說明信陵救趙是背公死黨之行。
()自「雖然魏王亦不得為無罪也」至「王亦自為贅旒也」
說明魏王亦有疏(忽)寵(姬)自輕(為贅旒)之罪。
()自「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至「聖人之為慮深矣」
說明為人臣者戒植黨,為人君者戒失權。
主旨:說明人君若失權,人臣便植黨而背公。(篇末()
文體:論說文。

12-12:報劉一丈書
作者:宗 臣
大意:
()自「數千里外」至「則不才有深感焉」
說明長者所言「上下相孚,才德稱位」,我(作者)有深感。
()自「夫才德不稱」至「又立向所立廄中」
說明今之所謂孚者為何。(昏暮乞哀)
()自「幸主者出」至「長者謂僕能之乎」
繼續說明今之所謂孚者為何。(驕人白日)
()自「前所謂灌門者」至「得無厭其為迂乎」
說明吾惟守分(非如長者所言之「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者也)。
主旨:說明吾惟守分,非如長者所言之「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者也。(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書信);內容為論說文。

12-13:吳山圖記
作者:歸有光
大意:
()自「吳長洲二縣」至「則海內之奇觀矣」
記敘郡西諸山皆在吳縣。
()自「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至「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記敘吳縣民感縣令(即余同年友魏用晦君)惠愛,贈以《吳山圖》。
()自「夫令之於民誠重矣」至「何復惓惓於此山哉」
記敘因縣令誠賢,其地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
()自「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至「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
說明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於其人。
()自「君今去縣已三年矣」至「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說明作記緣由。
主旨:說明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於其人。(篇末()()
文體:記敘文。(記)

12-16: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作者:王世貞
大意:
()自「藺相如之完璧」至「予未敢以為信也」
說明予(作者)不信(從)人稱藺相如之完璧。
()自「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說明趙既畏秦,便當予璧。
()自「且夫秦欲璧」至「則莫如弗予」
說明趙欲使曲在秦,便當棄璧。
()自「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至「而歸直於秦」
說明藺相如使舍人懷璧而逃,是歸直於秦。
()自「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至「天固曲全之哉」
說明藺相如能完璧歸趙者,天也。
主旨:說明藺相如能完璧歸趙者,天也。(篇末()
文體:論說文。

12-17:徐文長傳
作者:袁宏道
大意:
()自「徐渭字文長」至「然竟不偶」
記敘文長數奇。(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然竟不偶)
()自「文長既已不得志於有司」至「故其名不出於越悲夫」
記敘文長(既已不得志於有司)之詩有王者氣,文有卓識。(然其名不出於越)
()自「喜作書」至「抱憤而卒」
記敘文長書法蒼勁姿媚。(然竟以不得志於時,抱憾而卒)
()自「石公曰」至「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
抒寫文長人奇數奇的可悲。
主旨:抒寫徐文長人奇數奇的可悲。(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傳記:他傳);內容為記敘文。
卷十二 明文(共18篇選11
以上共123

附錄22
2-1:蓼莪
出處:詩 經
大意:
()自「蓼蓼者莪」至「生我勞瘁」
抒寫長大無成,愧對父母。
()自「缾之罄矣」至「入則靡至」
抒寫未及迎養,終身悔恨。
()自「父兮生我」至「昊天罔極」
記敘父母生養恩重。
()自「南山烈烈」至「我獨不卒」
抒寫恨天之情。
主旨:抒寫孝子不得終養之思。(篇外)
文體:抒情文(詩)。

2-2:勸學
作者:荀 子
大意:
()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至「教使之然」
說明學不可以已的道理。(說明為學的重要)
()自「吾嘗終日而思矣」至「善假於物也」
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所學(因為學則善假,善假則無事不利;論語:思而不
學則殆)。(目的)
()自「南方有鳥焉」至「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說明學必擇鄉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說明學習環境的重要)(方法)
()自「物類之起」至「君子慎其所立乎」
說明君子慎其所學(因為事有起始,榮辱有自)。(方法)
()自「積土成山」至「故君子結於一也」
說明學貴專一(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方法)
()自「昔者瓠巴鼓瑟」至「安有不聞者乎」
說明積善(學)必聞。(效用)
()自「學惡乎始」至「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說明為學始於誦經,終於讀禮。(步驟)
()自「君子之學也」至「君子如嚮矣」
說明君子之學為己美身,可以為法則。(態度)
主旨:說明為學的重要。(篇首()()
文體:論說文。

6-4:典論論文
作者:曹 丕
大意:
()自「文人相輕」至「而作論文」
說明審己度人是「論文」較好的方式。
()自「王粲長於辭賦」至「揚、班儔也」
說明七子(王粲、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孔融)文章各有短長。
()自「常人貴遠賤近」至「唯通才能備其體」
說明各種文體(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各有其特性。
()自「文以氣為主」至「不能以移子弟」
說明各人亦各有才性不同。
()自「蓋文章」至「成一家言」
說明文章乃不朽的盛事。
主旨:說明文學價值長遠,宜趁時勉力(不是「勵」)以赴。(篇末()
文體:論說文。

7-1:水經江水注
作者:酈道元
大意:
()自「江水又東逕廣溪峽」至「夏后疏鑿者也」
記敘三峽之首乃廣溪峽。
()自「江水又東逕巫峽」至「蓋因山為名也」
記敘巫峽因山為名。
()自「自三峽七百里中」至「猿鳴三聲淚沾裳」
記敘三峽四時山景。
()自「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至「東逕宜昌縣之插灶下」
記敘東界峽有奇石。
()自「江水又東逕流頭灘」至「上水百日也」
描寫流頭灘上水之難。
()自「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至「因名曰人灘也」
記敘人灘石景。
()自「江水又東逕黃牛山」至「迴望如一矣」
記敘黃牛山、灘附近江水紆洄。
()自「江水又東逕西陵峽」至「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記敘西陵峽山水之美。
主旨:描寫三峽沿岸高山重嶂,江湍紆洄,灘險林茂的奇景。(篇外)
文體:記敘文。

8-1:張中丞傳後敘
作者:韓 愈
大意:
()自「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說明寫作本文的動機(在張巡傳有闕)。
()自「其於人也亦然」至「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說明許遠能容、盡職且不畏死。
()自「當二公之初守也」至「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說明二公死守之壯而有功。
()自「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至「即不屈」
記敘南霽雲(乞救於賀蘭事)之義與勇。
()自「張籍曰有于嵩者」至「死時年四十九」
記敘(張籍所述)張巡一、二軼事(見其博學強記及從容就義之一斑)。
()自「嵩,貞元初死於亳、宋間」至「張籍云」
記敘(張籍轉述)于嵩事。
主旨:說明許遠能容、盡職且不畏死。(篇首()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跋:後敘,跋);內容為論說文(一、二、三段),記敘文(四、五、六段)。

9-1:始得西山宴遊記
作者:柳宗元
大意:
()自「自余為僇人」至「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記敘余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自「今年九月二十八日」至「皆在衽席之下」
記敘余始得西山之因。
()自「其高下之勢」至「而不知其所窮」
描寫西山之怪特。
()自「引觴滿酌」至「故為之文以志」
抒寫宴遊西山之樂。
()「是歲元和四年也」句
記敘始遊之年。
主旨:(藉西山之怪特)抒寫一種偉大的人格。(篇外)
文體:記敘文。

9-2:小石潭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作者:柳宗元
大意:
()自「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至「參差披拂」
記敘小石潭景(水清石底,青樹翠蔓)。
()自「潭中魚可百許頭」至「似與遊者相樂」
描寫潭中魚似與遊者相樂。
()自「潭西南而望」至「不可知其源」
描寫潭上小溪岸勢。
()自「坐潭上」至「乃記之而去」
抒寫潭上四面寂寥淒寒之感。
()自「同遊者」至「曰奉壹」
補記同遊者姓名。
主旨:(藉小石潭四面寂寥淒寒之景)抒寫自己懷才不遇,遭受貶謫的感歎。(篇外)
文體:記敘文。

9-5:黔之驢
作者:柳宗元
大意:
()自「黔之驢」至「憖憖然莫相知」
記敘黔之驢,虎見之,莫相知。
()自「他日,驢一鳴」至「盡其肉,乃去」
記敘黔驢技窮,為虎所啖。
()自「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至「悲夫」
抒寫無德無能者的悲哀。
主旨:(藉黔驢為虎所啖的故事)諷喻社會上「出技以怒強」(即:顯露自己拙劣的本領,激怒了強而有力的人)的人。(篇外)
文體:記敘文。(寓言)

9-6:臨江之麋
作者:柳宗元
大意:
()自「臨江之人」至「稍使與之戲」
記敘臨江人畜麋麑,使犬與之戲。
()自「積久,犬皆如人意」至「然時啖其舌」
記敘麋麑忘己,以為犬良我友。
()自「三年,麋出門」至「麋至死不悟」
記敘麋麑為外犬殺食之,至死不悟。
主旨:(藉麋麑的悲劇)諷喻社會上「依勢以幹非其類」(即:倚仗別人的勢力來冒犯不是自己的同類)的人。(篇外)
文體:記敘文。(寓言)

9-7:永某氏之鼠
作者:柳宗元
大意:
()自「永有某氏者」至「悉以恣鼠不問」
記敘永某氏恣鼠不問。
()自「由是鼠相告」至「終不厭」
記敘鼠皆相告來。
()自「數歲,某氏徙居他州」至「臭數月乃已」
記敘後人來居,殺鼠如丘。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句
說明(鼠之)飽食無禍非可恆。
主旨:(藉鼠之飽食無禍非可恆的故事)諷喻社會上「竊時以肆暴」(即:偷得機會便肆無忌憚的任意作亂)的人。(篇外)
文體:記敘文。(寓言)

9-8:琵琶行并序
作者:白居易
大意:
()自「元和十年」至「命曰琵琶行」
說明寫作本詩的緣起。
()自「潯陽江頭夜送客」至「別時茫茫江浸月」
記敘江頭送客,夜聞琵琶。
()自「忽聞水上琵琶聲」至「唯見江人秋月白」
描寫彈奏琵琶的情狀。
()自「沈吟放撥插絃中」至「夢啼妝淚紅闌干」
記敘商婦身世。
()自「我聞琵琶已歎息」至「嘔啞嘲哳難為聽」
抒寫比況商婦的悲情。
()自「今夜聞君琵琶語」至「江州司馬青衫溼」
抒寫重聞琵琶,感泣哀傷。
主旨:抒寫貶謫江州的哀情。(篇外)
文體:
()序:形式為應用文(序:書()序;自序);內容為記敘文。
()本文:抒情詩(形式為樂府(詩題);內容為七言古詩)。

9-9:與元微之書
作者:白居易
大意:
()自「四月十日夜」至「樂天白」
(當時)書信開頭的形式。
()自「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至「謂之奈何」
抒寫久別的思情。
()自「僕初到潯陽時」至「略敘近懷」
抒寫因得微之深情之書的感念。
()自「僕自到九江」至「此一泰也」
記敘在江州的第一泰事。(家人團聚,免於牽掛)
()自「江州風候稍涼」至「此二泰也」
記敘在江州的第二泰事。(身衣口食,且免求人)
()自「僕去年秋始遊盧山」至「此三泰也」
記敘在江州的第三泰事。(環境優雅,景物美好)
()自「計足下久得僕書」至「條寫如後云云」
說明先奉報三泰的緣由(在免足下憂望)。
()自「微之,微之,作此書夜」至「人間相見是何年」
記敘作書時的情景與心境。
()「樂天頓首」句
署名。(書信結尾的形式)
主旨:抒寫思念遠方友人之情(並以自述三泰,告慰友人)。(篇首()()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書信);內容為抒情文。

9-10:訓儉示康
作者:司馬光
大意:
()自「吾本寒家」至「但順吾性而已」
記敘自己天性儉樸。
()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至「嘻,異哉」
說明儉素為美的道理。
()自「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至「忍助之乎」
說明近世風俗日趨奢侈的可哀。
()自「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至「豈庸人所及哉」
(舉李文靖公、魯公、張文節事)說明前輩大賢的深謀遠慮、崇尚節儉,非庸人能及。
()自「御孫曰」至「故曰侈,惡之大也」
(引御孫言)說明儉為德基、侈為惡源的道理。
()自「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至「今多窮困」
(舉例)說明以儉得福、以侈賈禍的情形。
()自「其餘以儉立名」至「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勉其子,身當服行儉德,並傳訓子孫後世。
主旨:訓勉子孫服行儉德。(篇末()
文體:論說文。

10-1:五代史記一行傳敘
作者:歐陽修
大意:
()自「嗚呼!五代之亂極矣」至「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
說明五代亂世,搢(縉)紳之士,無復廉恥。
()自「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至「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說明亂世忠臣義士,求之傳記,僅得四五人。
()自「處乎山林而群麋鹿」至「作一行傳」
記敘五代亂世四類(隱居不污、以義自守、以忠獲罪、篤於倫常)五人(鄭遨、張薦明()、石昂()、程福贇()、李自倫())之一行。
主旨:藉為五代亂世忠臣義士立傳之便)表彰忠義、興復廉恥。(篇外)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敘(),書序);內容為論說文。

11-1:教戰守策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夫當今生民之患」至「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說明生民之患,在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自「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至「而民不至於驚潰」
說明先王致民田獵習兵以應變。
()自「及至後世」至「而唐室因以微矣」
說明後世去兵而致亂。
()自「蓋嘗試論之」至「夫民亦然」
(舉例)說明能逸能勞者,始能涉險而不傷。
()自「今者治平之日久」至「而養之太過歟」
說明不言兵即養之太過,終如婦人孺子之驕惰脆弱。
()自「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至「而要以不能免也」
說明當今國家遲速必戰之勢。
()自「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至「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
說明教戰正所以安民之理。
()自「今天下屯聚之兵」至「豈不亦甚明歟」
說明平民習兵,尚可去屯兵驕豪之氣,一舉二得。
主旨:說明國家於承平時,即應教民戰守之方,以防不測。(篇末()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策);內容為論說文。

11-2:六國論
作者:蘇 軾
大意:
()自「春秋之末」至「不可以不察也」
說明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在養士)。
()自「夫智勇辯力」至「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說明六國(因)養(秀傑之)士,(致椎魯之民雖欲叛莫為之先),為其所以少安不即亡之故。
()自「始皇初欲逐客」至「吾不信也」
說明始皇縱士歸田(猶縱百萬虎狼於山林)為不智。
()自「楚漢之禍」至「使得或出於此也邪」
說明漢(稍改秦策)世主不問諸侯養士之事。
()自「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至「此其秦漢之所及也哉」
說明先王之重學,則秦漢皆不及也。
主旨:說明養士為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篇首()
文體:論說文。

11-5:正氣歌並序
作者:文天祥
大意:
序:自「余囚北庭」至「作正氣歌一首」
說明寫作本文的緣起(為在北庭土牢中發現了人間正氣)。
()自「天地有正氣」至「一一垂丹青」
說明浩然正氣充塞天地人間。
()自「在齊太史簡」至「逆豎頭破裂」
(舉史證)說明正氣長存人世間。
()自「是氣所磅礡」至「道義為之根」
說明正氣所在,生死不足論。
()自「嗟予遘陽九」至「古道照顏色」
抒寫難中對先烈前賢的仰慕。
主旨:說明正氣充塞天地人間,萬古長存。(篇首()
文體:
()本文:形式為五言古詩;內容為抒情詩。
()序:應用文(書()序,自序)。

12-4:項脊軒志
作者:歸有光
大意:
()自「項脊軒,舊南閤子也」至「珊珊可愛」
記敘修葺後的項脊軒幽雅可愛。
()自「然余居於此」至「令人長號不自禁」
(藉軒中遺事)抒寫對母親與祖母的懷念。
()自「軒東故嘗為廚」至「殆有神護者」
記敘余(作者)居時,軒凡四遭火,得不焚,似有神護。
()自「項脊生曰」至「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藉蜀清、諸葛故事)說明余(作者)雖處敗屋,但胸懷遠大。
()自「余既為此志」至「不常居」
(再藉軒中遺事)抒寫夫妻深情。
()自「庭有枇杷樹」至「今已亭亭如蓋矣」
(藉庭樹)抒寫對亡妻的思念。
主旨:藉項脊軒中往事)抒寫對親人的懷念。(篇腹()()
文體:形式為記敘文;內容為抒情文。

12-5:西湖雜記
作者:袁宏道
之二、晚遊六橋待月記
大意:
()自「寒食後雨」至「勿滯也」
記敘雨後遊六橋的原因(在與桃花作別)。
()自「午霽」至「以為樂」
抒寫與友飲遊之樂。
()自「偶艇子出花間」至「蕩舟浩歌而返」
記敘盡興而返。
主旨:抒寫雨後遊六橋之樂。(篇腹()
文體:記敘文。
之四、雨後遊六橋記
大意:
()自「西湖最盛」至「為夕嵐」
說明西湖之盛(為春日、月夜、朝煙、夕嵐)。
()自「今歲春雪甚盛」至「竟不忍去湖上」
描寫西湖春景。(梅、杏、桃花相次開發)
()自「由斷橋至蘇堤一帶」至「豔冶極矣」
描寫斷橋至蘇隄一帶人花爭豔。
()自「然杭人遊湖」至「安可為俗士道哉」
說明西湖月景別有一番趣味(先評杭人遊湖時間不對)。
主旨:抒寫待月西湖之趣(妙不可言,亦不可為俗士道)。(篇末()
文體:記敘文。

12-7:廉恥
作者:顧炎武
大意:
()自「五代史馮道傳論曰」至「是謂國恥」
(引「新五代史‧馮道傳論」)說明四維的重要。
()自「吾觀三代以下」至「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說明恥尤為重要。(為四維之首)
()自「頃讀顏氏家訓」至「能無愧哉」
(舉「齊士夫教子」事)說明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主旨:說明廉恥與國運興衰的關係。(篇腹()
文體:論說文。

12-9:祭妹文
作者:袁 枚
大意:
()自「乾隆丁亥冬」至「而奠以文曰」
記敘祭妹的時地。
()自「嗚呼汝生於浙而葬於斯」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抒寫其妹不能歸葬的感嘆。
()自「汝以一念之貞」至「或未必艱貞若是」
抒寫其妹識書艱貞乃受作者之累。
()自「余捉蟋蟀」至「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抒寫兒時共處同悲同喜之情狀。
()自「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至「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世」
抒寫因妹死而身後吾所託的傷痛。
()自「前年予病」至「教從何處呼汝耶」
抒寫日後再並無妹可呼的哀傷。
()自「汝之疾也」至「而竟已乎」
抒寫兄妹情感之深厚。
()自「汝之詩」至「可能告我」
抒寫「吾死誰埋」之悲哀。
()自「朔風野大」至「嗚呼哀哉」
抒寫祭罷猶不忍乍離之感傷。
主旨:抒寫妹死葬妹的哀情。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祭文);內容為抒情文。

12-12:左忠毅公軼事
作者:方 苞
大意:
()自「先君子嘗言」至「惟此生耳」
記敘左公識拔史公,並以「他日繼吾志事」相期許。(左公之忠)
()自「及左公下廠獄」至「皆鐵石所鑄造也」
記敘史公冒死探獄,卻遭左公怒斥驅趨而出。(左公之毅)
()自「崇禎末」至「下恐愧吾師也」
記敘史公忠勤國事,不愧乃師。(史公之忠)
()自「史公治兵」至「拜夫人於堂上」
記敘史公不忘師恩。(史公之義)
()自「余宗老塗山」至「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記敘本文所敘由來。
主旨:(藉左公與史公的師門情誼)描寫左公的忠毅精神。(篇外)
文體:記敘文。
附錄22篇,全部共145

by 甲多先生 @2001.10.10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