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談論說文的審題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是看到作文題目之後,首先要考慮的三個問題:
第一、這個題目的意思是什麼?
第二、為什麼要出這個題目?
第三、我要怎樣寫這篇文章?
以去年臺北區公立高中聯考的作文題目「處處留心皆學問」為例,在第一個問題裏,你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想清楚題目的意思:「留心」是留意、當心、注意的意思,不是「把心留下來」;所以跟「到處留情」的「留情」意思不同。
二、把每一個字的作用找出來:「處處」是到處、每一處的意思;它除了在空間上表示所有的地方之外,也隱含著每一個時間在內的意思。
三、把握題目指出的寫作重點:雖然題目上說學問處處有,但是如果我們僅是跟隨這一條線索,證明事實上的確如此,對寫作本文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處處都有的學問,如果不能進入我心,為我所用,那麼這些學問有沒有存在,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本文的寫作重點宜放在「留心」上面。只有「留心」才能充分把握無所不在的學問,進而獲取學問來充實並光輝我們的人生。
四、想想文題有沒有言外之意:我們目前都是學生,努力讀書、追求學問自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每天來學校,孜孜矻矻的也都是為了學習新知。如果學問僅只存在學校和課本當中,那麼說「處處留心」簡直是浪費了我們的時間和精神。難道說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探訪社會風物民俗、觀察蟲蟻草木營生結實,也算是求學問?不錯!所以夏丏尊先生在〈觸發〉一文當中,才會透過父親的口氣告誡我們要「於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正是「處處留心皆學問」的最好註腳。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出這個題目?
要解答這個問題,你就要想辦法站在出題老師的地位,設想他出這個題目的動機何在,也就是出題的背景怎樣。只要你瞭解了老師命題的目的,就比較容易掌握寫作的要點,發揮起來也就比較不會離題。
我想:「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出題背景有二:
一、出題老師怕你們一頭栽進課本和學校所架設起來的知識陷阱,以為一切學問「盡在此矣」,於是只一味的在教科書裏面打轉,最後成了一個學問的侏儒加超級大近視,卻仍如同井底之蛙一樣,大言不慚的自誇「有學問」。所以出了這個題目,先告訴你學問的天空大著哩,「處處」都有呢。
二、出題老師另一項積極的目的,是要你們在掙脫學校和課本的學問樊籠之後,廣伸觸角,從生活周圍出發,去挑選有益身心、有助社會的「學問」,蔚為大用,以充實眼前的生活,並期望能開創美好的未來。
所以本文的寫作原則是藉著闡述學問與人生的關係,從而得出「生活處處皆學問,當時時留意、事事關心,以充實並開創美好的人生」的道理。
知道了出題的用意以後,我們就來進行寫這篇文章的細部計畫,包括選擇體裁、擬定大鋼、安排材料等工作。
一、本文的寫作目的既是在闡述道理,自然以選用「論說」體裁為宜。
二、本文可以採用三段式或四段式的大綱來寫作。首段泛述「學問處處有」的既成現象;第二段切入本題,拈出「留心」兩字作為線眼,強調唯有「留心」才能獲取學問、得到助益;以下可以分寫留心的方法,或具寫留心所獲及不留心無所獲的對比;最後以期勉、警誠或督促作結。
三、由於本文題意淺顯,說理卻要要求深入,所以應該多舉例證,以免辭窮或自鑽進牛角尖。「讓事例自己去說明」,是本文的最佳取材方式。例證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最佳;其次是將他人的經驗吸收過來自己用;最下等的是從書上照抄。例證的類別不拘,但應均衡運用,切勿全用自然現象,或全用人事現象,如此均將因為偏頗而造成缺憾。
以下我們選了三篇各校國一同學的作品作為觀摩的樣本――
範文()
處處留心皆學問
燕子低飛的時候,為什麼馬上就要下雨?我想大家都會說:「哈哈!簡單,常識嘛!」什麼是常識?所謂常識,應該算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吧!古人經歷過無數次的經驗,到了現在成了常識;但如果前人不留心觀察,那來今日的常識?就是如此,我們便應該處處留心,在日常生活中求取更多的學問。
那麼,應如何處處留心,來求取那日常生活中無窮的學問呢?首先,我們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也就是要多看。日常生活中,許多的細節,也許以前的人沒注意到。現在只要仔細的看,你就可以看到許多學問:蟑螂喜歡躲在陰暗的地方。大家可知道吧!蟑螂那裏最弱?腹部。這就是從噴殺蟲劑得來的學問。但你不多看,仔細的看,恐怕得要多浪費殺蟲劑吧!
接著要多聽,各種小事情只要多聽,也能有心得。青蛙為什麼在下雨前會叫?那是因為空氣濕度高了,牠喜歡潮濕,就叫了。可是不留心聽,就少了一樣東西替你做天氣預報了。
最後,還要有不苟且的精神,留心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也許你疑惑巳久的答案就在那兒呢!
只要處處留心,學問是無窮無盡的,留待你去挖掘。
範文()
處處留心皆學問
大自然中隱藏著許多學問,若不留心去挖掘?在粗心人眼中看來,山便是山,水還是水,沒有什麼。但若有人注意去觀察,然後提出假設,再推斷原因,這就是學問。
詩仙李白曾說:「大塊假我以文章。」誇張一些說便是:「大自然就是學問。」但,怎樣才能在大自然中得到學問呢?那就是「留心」兩字。
樹上偶而有蘋果、梨子之類的東西掉下來,普通人不會去注意它。但牛頓卻留意到了,後來發現「地心引力」原理,你能說這不是一種「學問」嗎?
吃過水果嗎?水果中含有許多種子,如此繁殖後代可說是「多子多孫」了;但為什麼如今森林沒有佔滿整個陸地呢?這個問題你沒想過吧!達爾文到了一小島上,注意到這現象,創了「天擇說」,這是生物學上的一大發現。
學問是學不盡的,在大自然中,一花一木都有值得研究之處,要發覺這些學問,就要「處處留心」,自然也就「處處學問」囉!
範文()
處處留心皆學問
同樣是看到魚兒努力向上游,為什麼有人能因此自勉,而成為一代偉人,有的卻仍是在碼頭做搬貨工人呢?同樣是看到蘋果掉下來,但一般人就只是揀起來吃,有誰能像牛頓一樣去發現,及證明萬有引力呢?這之間的區別,就是――能不能對事事留心。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話。但坐一趟飛機到美國玩玩又回來;算萬里了吧!但勝讀萬卷書了嗎?不見得!找一個下午到社區裏的公園去看看!樹上的鳥窩見過嗎?螞蟻窩見過嗎?沒完全變形的青蛙、上生物課老師老提到的蛆見過嗎?那裏都有!告訴別人:上一趟公園等於多看了幾本百科全書,一定沒多少人相信,但百科全書的內容就從那裏來!
一個人的知識學問不只是書本上那一點點,仔細看、留心的聽、慢慢聞,學問就在你前面、後面、左右、上下,從四面八方圍著你跳躍著、舞著。
為什麼下大雨前螞蟻特別忙?為什麼下雨前蜻蜓飛得低低的?這些簡單常識,大家都知道,是誰先知道?留心的人哪!
不要瞧不起不起眼的小角落,有一個大學問藏在那兒呀!在這世界上,又有多少個小角落呢?要求大學問,也必須由近處觀察注意起。從現在起留心的看、聽、想,就會發現學問就在四周!
X   X   X
只有把題目的意思審理明白,論說文的寫作才能切中題旨;否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下筆就錯,怎能寫出一篇好文章呢?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印行「國文教學研究專輯(四)」13-19

by 甲多先生 @ 1989.11.04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