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鶚〈明湖居聽書〉試析

壹、前言
  現行高級中學國文第一冊第十四課的劉鶚〈明湖居聽書〉一文,選自《老殘遊記》第二章,旨在描寫王小玉的說書技巧已臻化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為了傳達這個印象,作者化身為文中的主人公,全程參與王小玉說書的場面,不但自己觀察體會,還收集其他觀眾的反應,以資佐證。並且透過兩種文學的寫作技巧:一是拿王小玉的妹妹黑妞作為陪襯;一是將抽象的聲音做具體化的描寫。後者的作法,深刻的將說書的「現場」搬到讀者的眼前,使我們有如身歷其境般的睹其人、聽其言、聞其聲、見其景。胡適贊他「很成功」。
  本文嘗試從課本的這一篇選文中,分題旨、章法、結構、修辭等方面,探究它所以成功的地方。
貳、題旨分析
  本文節錄自《老殘遊記》第二章的後半部。文分七段,各段大意為:
一、記敘彈三弦者的形貌與琴藝;
二、描寫黑妞的說書技巧;
三、插敘觀眾誤以黑妞為白妞的經過;
四、記敘白妞出場時吸引觀眾心神的魔力;
五、描寫白妞說書技巧的精妙;
六、插敘觀眾對白妞的贊歎;
七、記敘黑驢段的內容與技巧(亦極精妙,但與前段相比,卻未免遜色)。
  王小玉的說書技巧,是作者劉鶚在本文中所要傳達給讀者的內容;王小玉說書技巧的精妙,則是他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主要印象。為了要清楚傳達這個印象,他不但化身為文中的主人公,從頭到尾全程參與,自己觀察、領會之餘,並收集其他聽(觀)眾的言談舉止反應,以印證自己的感受以外,還透過兩重文學的寫作技巧,以便達成他的寫作目的。這兩重文學的寫作技巧,第一是拿王小玉的妹妹黑妞作陪襯;這一層我們將在稍後的「作法分析」裏再作說明。第二是透過對聲音的具體化描寫,深刻的將「現場」搬到讀者的眼前來,讓讀者有如身歷其境般的睹其人、聽其言、聞其聲、見其景。這樣,我們怎麼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來呢?
  胡適在「老殘遊記序」中評老殘遊記的文學技術時說:「第二回寫王小玉唱書的一大段,是遊記中最用氣力的描寫:(引文同文第五段)這一段寫唱書的音韻,是很大膽的嘗試。音樂只能聽,不容易用文字寫出,所以不能不用許多具體的物事來作譬喻。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都用過這個法子。劉鶚先生在這一段裏連用七八種不同的譬喻,用新鮮的文字,明瞭的印象,使讀者從這些逼人的印象裏,感覺那無形象的音樂的妙處。這一次的嘗試總算是很成功的了。」
  胡適所說的「七八種」,實際上是六種譬喻說七件事:
1.以「聲音初不甚大, 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形容聲音大小適中,入耳感覺溫舒。
2.以「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綱絲拋入天際」,形容聲音陡高。
3.以「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形容聲音愈翻愈高,愈高愈險,愈險愈奇。
4.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形容聲音愈唱愈低,愈低愈細。
5.以「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形容聲音忽然揚起。
6.以「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形容聲音繁富。
7.以「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為是。」形容弦和說書聲的精采多變化。
  「王小玉的說書技巧已臻化境」,就是從以上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術中得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指的不但是作者所化身的「老殘」,當然也包括了我們這些承受到作者高妙的傳達藝術的讀者。準此,「王小玉的說書技巧已臻化境」是稍微帶有作者主觀判斷意味的,這可以從課文的第六段「插敘」中得知;至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從上句所得來的推衍,是意在言外的。所以本文的主旨出現在第六段。
  本文為記敘體裁,所以課本題目「明湖居聽書」,由地點、人物(省略)與事件三者組成,也是典型的記敘體。課本題目的記敘方式,是站在「老殘」的地位,也就是接受者的地位說的;如果改站在發動者,也就是主要說書人王小玉的地位來說,題目則可以改作「王小玉說書」,同樣是由地點(省略)、人物與事件三者組成。前者的優點在以籠統的「聽書」包含了白妞、黑妞兩者所說的書,能照顧到全文的內容;後者的優點則在以題點出本文重點的所在。彼此的優點,也正好就是對方的缺點。
  原書這一部分題作「明湖湖邊美人絕調」,是一個能兼顧主旨與大意的題目。明湖湖邊用以借代說書的地點明湖居;美人形容王小玉;絕調形容其說書技巧之精妙。這個題目只適合用作長篇的回目,拿來作單篇課文的題目就顯得空泛而拖沓了。
  由於課本的節選文沒有提到明湖湖邊,或者明湖居等地名,題目上這部分的交代應可省略,而把重點改擺放到文旨上面。前述的大意型題目「王小玉說書」是一個可以採行的題目;或者「成功的說書者」,將其名隱去以凸出文旨;或者「一場精采的說書」,完全將演出者排除,只以其說書技巧呈現。如此,則文與題在內容旨趣上的聯結,將更為緊密與切合。
參、文章分析
第一段
首先點明時間地點,隨後記敘彈三弦者的形貌與琴藝。
描寫彈三弦者,先從他的外形與氣質著筆:以風乾的福橘皮,喻一臉的疙瘩,明示其形醜;以氣味的沉靜,暗示他的氣質佳。兩者互為對比。底下記敘他坐下、取弦、和弦、彈弦等,都是針對臺上的描寫。自「人也不甚留神去聽」,才開始寫臺下的情形。寫臺下之情,重在聽眾的反應。起初,聽眾只盼白妞出場,所以無人留神去聽,後來因為「入耳動心」,臺下叫好的聲音才不絕於耳(表示琴藝得到了肯定):描寫聽眾的心理,自然而貼切。
  這一段情節是為下文黑妞與白妞上場配樂預作熱身。必其琴藝甚精,始可與二妞配樂;但其琴藝又非本文的重點,所以僅一點到他的精巧處,即行收筆,不多作描述,以免喧賓奪主。這是剪裁適當的表現。
第二段
採順敘手法,描寫黑妞說書的技巧。黑妞是「第二女主角」,所以對他的形貌與說書的技巧,只能作有限度的讚美:在形貌方面,淺淺的道出他的年紀、容貌、妝扮、衣著和氣質;在說書的技巧方面,也只是用快速的筆法,作簡略的概述而已。段中除了以「新鶯出谷」喻聲調的輕快宛轉、以「乳燕歸巢」喻聲調的清新嬌嫩,寫法稍微深刻之外,其他如「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都未作細描,以避免超越了白妞,反客為主。但作者在段末小結,卻故放煙幕,言其「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以便在第四、五段映襯出白妞說書的藝高無極。
第三段
  首先插敘觀眾誤以黑妞為白妞的詢答,趁便說明白妞技藝的高妙,是黑妞所不及的,一方面也是預為白妞的出場鋪路。其次寫園中人聲嘈雜,準備為白妞出場時的鴉雀無聲作反襯。
第四段
  描寫白妞初出場時的弄簡點棰之妙,及顧盼動人之姿。分為三層:
第一層,介紹白妞的形貌,其項目與介紹彈三弦者及黑妞類似,但順序不同,詳略亦異。第一段記敘彈三弦者是先衣著,後形貌;第二段寫黑妞是依年齡、形貌、衣著的次序介紹;此處介紹白妞,則除了說明年紀、裝束與黑妞相同外,特別突出他氣質的「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前兩段是為了避免文詞刻板而作的變化;這一段的改變則是與人物在文中的地位有關,這是上乘的取材與運材的功夫。
第二層,描寫白妞使用梨花簡與鼓棰之妙。
第三層,描寫白妞顧盼之姿,至為傳神。他先將鼓棰輕點兩下,方抬頭向臺下一盼,一股暖流,從中發出,氣氛至為溫婉與柔和。之後又極力形容他眼睛的美,連用四物為喻:「如秋水」,喻眼睛明澈有神;「如寒星」,喻眼光清澈晶亮;「如寶珠」,喻眼神光彩照人;「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喻眼珠黑白分明。底下就聽眾立場敘述,說「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的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這是就聽眾心理,描述對白妞的欽羨,只須王小玉「看見我了」,便感覺榮幸、滿足了。王小玉一盼,滿園鴉雀無聲,較皇帝出巡更為靜悄,寫盡觀眾對王小玉的傾慕心情。
  上述描寫王小玉的顧盼之情,也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向臺下一盼」,小視也,下寫他眼睛的美。
第二層,「左右一顧一看」,環視也,下述聽眾的感受。
第三層,「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總述他這一個顧盼所獲致的效果。
  這一段專從「視覺」上描寫王小玉姿容的美,情節由淡漸趨轉濃,一層厚似一層。
第五段
  記敘白妞說書技巧的精妙,藉各種具象的比喻,描寫抽象的頓挫之聲,極其恰切,是本文的重點所在。他描寫說書聲音轉變無窮之狀,可分作七個層次:
第一層,開始唱時,以朱唇皓齒增添唱者的美色。對聲音本身的描述,只從聽眾的感受處間接著筆。寫聲音給人美妙的感受,一從內心之快感說,形容五臟六腑伏貼之狀,如熨斗熨過;一從表體的快感寫,形容三萬六千個毛孔,如吃人參果,無一不暢快。其實此二者的描述只有一意:便是渾身上下無不感覺暢快。此文意拓展之一方也。
第二層,低音唱十數句後,漸漸越唱越高,忽而拔起尖聲,以鋼絲拋空的響聲喻之。這是用快速的筆法狀聲,跟第一層的細描,繁簡有別。
第三層,在極高處,迴環轉折幾次後,又高一層,接連三、四疊,節節高起。聲音至拔尖處,以一般言之,已高至極限,但白妞竟能在這極高處,迴轉數轉後,又高一層,接連三、四疊後,又能節節升高,此種重巒疊嶂之勢,誠為絕唱,所以用從傲來峰登泰山的景象喻之:
一、初看傲來峰,以為通天之高;
二、至傲來峰頂,始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
三、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
四、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以一山比一山高的形勢,比喻節節升高的聲音。
第四層,唱到極高之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之神韻。在音調陡落的大轉變間,尚如奔馬馳騁其千迴百折的神韻,此種變換繁雜的聲音,不宜純以靜態的山巒相喻,故以靜態的黃山為經,以動態的飛蛇為緯,譬之以飛蛇盤旋穿插於黃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這就是使不可見的聲音,像飛蛇般柔舞在讀者的眼前矣。
第五層,愈唱愈低,愈低愈細,漸漸聽不見。本層未用譬喻,只以「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的聽眾反應,表現其感動力。第一層寫聽眾的感受之情,與第二層寫聽眾對唱聲之欣賞,都用淡筆贊嘆;此處卻以「動作」表示。如此交替變換,可見作者的匠心。
第六層,約兩、三分鐘,彷彿一絲聲音,自地底下發出,忽又揚起。上述愈唱愈低,愈低愈細,漸漸聽不見,其聲似隱入地層深處;此時自地層深處,徐徐搖曳而出。既出矣,驀然復見遼闊的大地,又縱情揚起。本層未述感受,逕喻煙火上天,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譬喻之後,又回筆描述其聲一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本層安排的手法,有異於前:前者,描述聲音之後,或述感受,或作譬喻,未再描寫聲音;此處則先描述聲音,其次譬喻,最後再描述聲音。因為此處是描述白妞個人唱聲的最後一層,所以回歸聲音的主體,俾與第一層的「聲音」相呼應,並與下文的彈弦相應和。
第七層,描述唱聲與弦聲相和的情形。先述彈弦者所用的指法,後引入與唱聲相和相合。述及彈弦的情形,是呼應第一段寫過的人物在本文中的關聯。第二段黑妞出場時,未唱前即先介紹彈三弦者調弦之狀,本段專寫主角的唱聲,所以在唱前或唱中,都未曾介紹,等到描述主角唱聲之末,才轉筆跟他會合綜述。這又是作法變換的巧妙了。如果此處置彈弦者不提,則前文二度述及的人物,無疾而終,是情節交代不清的大病呢。
  本層所描述的聲音為「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係承上層的遺緒而來,因與弦聲相和而述,有異於前,故另立一層。其所描寫的聲音,重在和諧,所以喻之以好鳥亂鳴於花塢春曉。繼述聽者耳朵美不勝收的感受。正在不知聽何聲為是,貪婪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在最高潮之際,霎時結束,最能留與聽眾深長的回味。「人弦俱寂」與「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動、靜相映,使叫好之聲更覺響亮,人弦俱寂更加寂靜。
第六段
  贊美王小玉說書,「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採插敘中之插說明以表之:藉聽眾說明聽王小玉說書後,始悟「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真實性,並言應改「三日」為「三月」,更為透徹,在旁者均曰所論透闢。作者藉第三者之口間接贊揚白妞,比作者親口直接贊揚,更易為讀者所接受,更具有贊揚的效果,實為高招。
第七段
  敘「黑驢段」的內容與說書技巧。末了並以眾人尚盼白妞再唱一段,而未能如願作為收束,表露眾人好聽白妞說書,意猶未盡之情,是淡化筆法,襯托出白妞在眾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
肆、課文分析表
※明湖居聽書課文分析表

※說明:
  本文以「明湖居聽書」題中的「聽」字作為全文的綱領,分作六部分:
第一部分為男子彈弦,包括原文的第一段;
第二部分為黑妞說書,包括原文的第二段;
第三部分為承上啟下,包括原文的第三段;
第四部分為白妞說書,包括原文的第四段、第五段;
第五部分為承上啟下,包括原文的第六段;
第六部分為白妞說書,包括原文的第七段;
  各部分皆可區分為聽、看兩組文字:一、二、四部分為先看後聽;三、五、六部分為先聽後看。各部分皆以聽為主,看為副;看、聽之餘,並有感想。有些感想為單純的感想,獨立存在,像第一部分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沈靜」、「入耳動心」;第二部分的「倒十分潔淨」、「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第四部分的「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煞是奇怪」、「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第六部分的「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有些感想則依附在看、聽的敘述裏面,以譬喻的形式出現,像散置在第一、二、四、六部分裏的譬喻多半便是。看的文字裏又分看台上和看台下的兩種,前者如第一、二、五部分的全部,第三、六部分的前半和第四部分的中段;後者如第三、六部分的後半和第四部分的前後。聽的文字裏則包含彈弦的聲音,如第一部分;說書的聲音,如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大部;彈弦和說書的和聲,如第四部分的後面小部;觀眾的喧嘩喝彩聲,如第一、四、六部分的後小部;觀眾個別的談話聲,如第三、五部分。
  全文的敘寫重點在第四部分,其看、聽兩者的分量皆為全文之冠,是為「主」;第二部分則為此主之「賓」。但將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相較,則第一部分為賓,第二部分為主矣。第一部分的彈弦為全文的引子,在第二及第四部略又提及,是第一部分為「呼」,第二、四部分為「應」。第三、五部分同作前後文的承上啟下之用,但前者借黑妞映白妞,後者則直指白妞,是前者為虛,後者為實。又黑妞說書與黑驢段同為第四部分白妞說書的陪襯,是第四部分用揚筆,第二、六部分用抑筆;第二、六部分之抑筆又有區別,前者僅作適度描寫,後者則全作平面的敘述,是抑筆中之抑筆矣。
伍、作法分析
  本文作法可以修辭格中之映襯一法統攝之。依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對「映襯」的解釋:這是揭出互相反對的事物來相映相襯的辭格。約分兩類:一是一件事物上兩種辭格兩個觀點的映襯,我們稱為反映;二是一種辭格一個觀點上兩件事物的映襯,我們稱為對襯。作用都在將相反的兩件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說的一面分外鮮明,或所說的兩面交相映發。
  映襯借用為本文作法的說明上,除包含上述彼此相形和交相映發的意義,並隱含遙相呼應的情況在內。仍以上節所作六大部分的分法,略作分析如次:
1.第一部分述及彈弦男子的容貌與琴藝,前者直曰「甚為醜陋」,後者則藉臺下(觀眾)「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暗示極美。如此一妍一蚩,是反映。
2.第二部分言黑妞說書的佳妙,與第一部分敘彈弦者的琴藝動人為交相映發的對襯。
3.第二部分敘黑妞說書略,與第四部分寫白妞說書詳,是彼此相形的反映。
4.第三部分插敘黑白二妞說書技巧的比較,半實半虛,實者黑妞,虛者白妞,虛者佳、實者次,是反映。
5.第三部分與第五部分皆為插敘觀眾對白妞說書技巧之贊嘆,一在白妞說書前為虛,一在白妞說書後為實,兩者相襯相應。
6.第六部分黑驢段敘一美人騎一黑驢,此形象本身即為一有趣之映襯,可歸為反映。
7.黑驢段與第四部分同為白妞說書,前者採間接的傳述,本身亦較遜色;後者則直接描寫,詳盡而生動。此為反映無疑。
8.黑驢段的敘述方式為「好上加好」,與前述第三項「好上更好」的映襯,又成映襯。
9.第一部分彈弦男子全用輪指,與第四部同,但一主一客,是為對襯。
10.第三部分「滿園都是人聲」與第四部分「滿園鴉雀無聲」反映。
11.第一部分敘彈弦男子之琴藝詳,第二部分略,此情況如同前第七項白妞說書詳略相襯,亦可算映襯。
陸、修辭分析
  本文亦使用了許多積極修辭的方法,美化了文句,充實了文意,也增強了文章情趣的感染力。茲分項列舉說明如下:(圈內數字代表在原文中為哪一段)
一、類疊:同樣字、詞、語、句的重複運用叫「類疊」;隔離間用的稱「類」,緊相連接的叫「疊」。
1.疊字:長長的臉兒,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①;長長鴨蛋臉兒,錚錚鏦鏦彈起,便丁丁當當的敲,字字清脆,聲聲宛轉②;人人都學,談談笑笑③;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又將鼓棰子輕輕的點了兩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④;漸漸的越唱越高,不禁暗暗叫絕,節節高起,那聲音就漸漸的聽不見了⑤;於我心有戚戚焉⑥;聽得卻字字清楚⑦。
2.類字: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藍布外褂兒,藍布褲子②;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秋水,寒星,寶珠,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④;險,奇,低,細⑤。
3.類詞:他的好處人說白妞的好處人說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③;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扇子崖更在傲來峰及至翻到扇子崖,又南天門更在扇子崖⑤;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⑦。
4.疊詞: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⑦。
二、譬喻:因甲乙兩者具有類似點,寫作時便以熟悉的甲來曉喻未知的乙,叫「譬喻」。甲乙二者必有不完全相同的「類似點」,是譬喻的內容要素;此類似點則可寫出亦可不寫出,視其行文之需要。譬喻的形式,未知的乙叫「喻體」,熟悉的甲叫「喻依」,連接二者的叫「喻詞」。一譬喻兼備此三者謂之「明喻」;喻詞為繫詞所取代者為「隱喻」,又叫「暗喻」;省去喻詞者是謂「略喻」;連喻體並皆略去者為「借喻」。
5.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明喻)①
6.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明喻)①
7.長長鴨蛋臉兒。(略喻)③
8.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明喻)②
9.瓜子臉兒。(略喻)④
10.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頭養著兩丸黑水銀。(明喻)④
11.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略喻)④
12.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明喻)⑤
13.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綱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明喻)⑤
14.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明喻)⑤
15.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明喻)⑤
16.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明喻)⑤
17.無限聲音,俱來並發,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明喻)⑤
18.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略喻)⑤
19.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玉盤」。(借喻)⑦
三、通感:不同的感覺器官所取得的材料,彼此之間互用的情況,謂之「通感」;下例乃藉著「嗅覺」的印象,來傳達「視覺」的感受。
20.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沈靜。①
四、對偶:文中上下兩語句,字數相等,句法相稱,詞性與意義相對,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反的,就叫做「對偶」。又分句中對、單句對、雙句對和長對等。句中對又稱「當句對」,是一句當中兩詞語相對;單句對是相鄰的兩句彼此對仗;雙句對又稱「隔句對」,是奇偶數句間隔相對;長對為相隔兩句以上的對句。
21.句中對:入耳動心①;轉腔換調②;五臟六腑,迴環轉折,千迴百折,盤旋穿插,屏氣凝神,俱來並發⑤。
22.單句對:愈翻愈險,愈險愈奇;愈唱愈低,愈低愈細⑤。
23.雙句對: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⑤。
五、摹聲:寫作時,將自己對宇宙自然與人生各種現象的感覺,具體忠實而逼真細膩的「摹」擬描「寫」出來,使讀者也能感同身受的修辭方式就叫「摹寫」,有摹視、摹聽、摹嗅、摹味、摹觸五種。以下兩例為「摹聽」,又稱作「摹聲」,因具有音響效果,在無聲的文字表達裏特別突出。
24.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鏦鏦彈起。②
25.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中,便丁丁當當的敲。②
六、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的表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叫做「排比」。
26.字字清脆,聲聲宛轉。②
27.新鶯出谷,乳燕歸巢。②
28.或緩或急,忽高忽低。②
29.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③
30.秀而不媚,清而不寒。④
31.啟朱脣,發皓齒。⑤
七、鑲嵌:在句中故意用無關緊要的字來拉長語詞,以舒緩語氣的修辭方式叫「鑲嵌」。
32.急,低。②
33.左右看。④
34.折。⑤
35.小,同他那聲音合。⑤
八、錯綜:把可以用整齊的形式,或同樣詞面的句型,用形式參差、詞面別異的方式來表現的修辭方式,叫「錯綜」。可有四種:
()抽換詞面;
()交錯語次;
()伸縮文句;
()變化句式。
36.其中轉腔換調之處。(原為「轉換腔調」交錯語次而成)②
37.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抽換詞面)③
九、設問:文中變平敘的語氣而為詢問的語氣,叫「設問」,可分三種:
()有問有答,或叫「提問」;
()有問沒答,又叫「疑問」;
()反問,形式上仍有問沒答,但其實答案可自問題背後求得。又叫「激問」或「反詰」。
38.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有問有答)③
39.你想幾年來好玩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反問)③
40.餘音怎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有問沒答)⑥
十、層遞:將語句由淺及深,由低及高,由小及大,由輕及重,或依其他順序的「層層遞進」,或「層層倒退」的修辭方式,叫「層遞」。
41.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層層遞進)③
十一、映襯:把兩種不同,尤其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使得語氣更為增強,意義更為明顯的修辭方法,叫做「映襯」。可分為兩種:對於同一種事物,用正巧相反的兩個觀點加以描寫的是「反襯」;對於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描寫比較的,叫做「對襯」。
42.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對襯)③
43.如白水銀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反襯)④
十二、借代:借彼事物之名為此事物之稱,或以同一事物之某部、全部代其全部及某部之修辭方式謂之「借代」。
44.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以其動作「敲」所發出的聲音代其動作)④
十三、轉化:轉換寫作對象的本性,藉以移入作者充沛的情感,叫做「轉化」,分三種:
()擬人:以人比物的修辭方式;
()擬物:以物比人的修辭方式;
()形象化:將抽象事物具體化。
45.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擬物)④
46.耳朵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為是。(形象化)⑤
47.在說到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形象化)⑦
十四、頂針:行文當中,前句句尾的語詞,適與後句之句首相同者,謂之「頂針」;也叫「頂真」。
48.愈翻愈險愈險愈奇。⑤
49.愈唱愈低愈低愈細。⑤
十五、誇飾:文句張皇鋪飾超乎客觀事實的叫「誇飾」,也寫做「夸飾」。
50.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人情的「縮小」)④
51.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空間的「誇大」)⑤
52.『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時間的「誇大」)⑥
53.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音。無論做甚麼事,總不入神。(人情的「誇大」)⑥
54.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人情的「誇大」)⑥
十六、引用:文中援引他人的話語叫「引用」。指明引自何人何處的叫「明引」;不交代出處的叫「暗用」。
55.『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暗用)⑥
56.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明引)⑥
57.『於我心有戚戚焉』。(暗用)⑥
58.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玉盤」。(明引)⑦
「建中學報」第15-19頁,86630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國文科教學研究專輯(三)」171-190

by 甲多先生 @ 1995.12.06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