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後淑先生在「中國語文」先後發表了「國中國文『疑難問題』試探」、「國中國文『疑難問題』再探」大文,為國中國文科教學,解決了不少困難,個人內心十分敬佩。但是發表在第五十二卷第四期的「再探」,一、字音部分的第十三條「俄有使使止之」,我覺得還不十分明白,所以提出來討論討論,請林先生及國中國文老師指教。
請先照錄林先生的原文:「l3.俄有使使止之―細繹全文,顯係元帝後悔殺戮忠烈『又派使者去阻止』那麼應讀『ㄜˊ
ㄧㄡˋ ㄕˇㄕˋ 』了。」
「俄有使使止之」出現在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第十六課「文天祥從容就義」的第四段。本文是從「文山先生全集」附錄裏節選出來的,作者胡廣。節選文共分四段,第一、二兩段寫文天祥忠君愛國之心,堅定不移;第三段寫元世祖見他不肯歸附,乃處以死刑;第四段寫文天祥從容赴刑、成仁取義的經過(參閱教師手冊「課文分析」)。如果「有使使止」的意思,正如同林先生所說的是「又派使者去阻止」的話,那麼這一句話應該擺在第三段「遂可其奏」的後面,這樣才顯得出元帝的真心――在剛剛批准之後,馬上就後悔了。如果要像課文那樣,一直拖到文天祥把所有的後事都做完了,才派人來,那麼這一個「俄」字就顯得太虛假了。依林先生的解釋,是「文天祥死了,元世祖才派人來阻止行刑」;我想這不是課文的本意。
「使者」是元帝派來的不會錯,但是甚麼時候派的,我們並不知道。也許是在「可其奏」之後一會兒,也許不是。我們知道的只是在文天祥就死之後一會兒,我們才看到使者來。「俄有使使止之」「俄」字的一會兒,是指文天祥死後的一會兒,至於這一會見是不是就是「可其奏」之後的一會兒,那我們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認為「有使使止」的主語不是元帝,而是在場的「見聞者」。這一句的意思應該是「一會兒,他們看到有一個皇帝派來的使臣,命令停止行刑」;這樣讀音也應該改成「ㄜˊ
ㄧㄡˇ ㄕˇㄕˇㄓˇㄓ」或「ㄜˊ ㄧㄡˇ ㄕˋㄕˇㄓˇㄓ」才對。
「有」讀如字,不通假「又」,可以從課文中得到證明。課文第二段「又使論之」、第三段「明日有奏」,分別使用了「有」「又」;「俄有使使止之」的「有」,沒有理由念成「ㄧㄡˋ」跟「又」字通假。
「使」字本音「ㄕˇ」,只有在當「出使」和「奉使命者的稱呼」的意思時,才又讀「ㄕˋ」(根據「國音標準彙編」「國語詞典」「國語日報辭典」的解釋)。所以念「ㄜˊ
ㄧㄡˇ ㄕˇㄕˇㄓˇㄓ」和念「ㄜˊ ㄧㄡˇ ㄕˋㄕˇㄓˇㄓ」的意思都一樣。不過若從語氣和聲調來看,念「ㄜˊ ㄧㄡˇ ㄕˋㄕˇㄓˇㄓ」要好一些。
從句型看,「俄有使」與第三段的「明日有奏」相似;「使止之」與第二段出現兩次的「使諭之」相似。
我沒有查閱文山先生全集附錄的原文,但為了慎重,曾經對照過兩種版本的課本,一種教師手冊,和國語日報出版的國中文選,文字都一樣;國中文選的注音並與鄙意相合。
我們寫文章,總會有意無意的遵循自己的一貫法則;我就根據這種前提,發現「俄有使使止之」念成「ㄜˊ
ㄧㄡˇ ㄕˋㄕˇㄓˇㄓ」,比較接近原意。如前所述,「有」「又」不相通假。胡廣以「醇謹」見稱,應該不會在同一篇文章裏,有時通假,有詩又不通假吧。既慣於某種表達的方式,那麼出現相同或相近的句型在同一篇文章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俄有使使止之」,課文及教師手冊都沒有解釋或翻譯。依編輯體例看,如「有」為通假字,應
(下轉第74頁)
該會有注釋才對;似乎編輯小組亦讀如字的了。
這就是我粗鄙的見解了。還請林先生及各位前輩先進指教指教。
刊「中國語文月刊」313第53卷第1期49-50,74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