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中高年級作文的擬題與概說(八)

八、六年級下學期
()我們的國花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一單元的主旨,目的在讓兒童從筆述他們所知道的國花――梅花――當中,對我們的國家有更深切的了解和敬愛。
「國花是怎麼樣產生的呢?」、「梅花為什麼會成為我們的國花?」、「梅花的形狀怎樣,有什麼特色?」、「梅花的特性怎樣,它所代表的意義又怎樣呢?」以上的問題都是本題所要探討的內容。
梅花是我們的國花。為什麼會選擇梅花作為我們的國花呢?因為梅花在隆冬百花全都凋謝了的時候才開放,它凌霜傲雪、睥睨羣芳的精神,正代表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愈挫愈奮,刻苦耐勞和不畏橫逆的傳統德行。
本文的材料大部分可以從課文裏得:第一課和第三課是以梅花為對象的詩,歌詠梅花的開花時節、形狀、顏色、香味、格調、節氣、意態等等特色;第二課文題與本題一樣,內容介紹我們國花的由來,偏重在「歷史上」的理由,稍微忽略了國花與國家現狀的聯結。本文即以這三課課文作為主要的材料,請教師指導學生作適當的編排和改寫,並落實到現實生活上。
首段以梅花就是我們的國花引起話題,再從它的形狀、顏色、生長時節等來說明它所代表的意義。然後在各詠梅詩中找出它的特性,分析它的特性給我們國家帶來的啟示,並把這些啟示溶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最後在尊敬、頌贊、佩服、感愧的情感抒發中結束本文。
()汗的結晶
本題目配合課本第二單元的主旨――耕耘與收穫――設計,目的在讓兒童描述辛勤努力之後有所穫的感受。
上學期第一次練習的「有努力必有收穫」一文,主旨與本題相似。但是題目的形式和作法則大有不同。首先,前述題目是一個「命題」,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句子」,或者說是一句「話」,交代了什麼「事」;而本題目卻不成句,只是一個名詞性的「語」而已。其次,前述題目很顯然的是屬於論說性質的題目,目的在討論努力與收穫之間必然存有的關係;而本題目卻不是能夠全用論說的方式所能解決的。
寫作本文宜從「結晶」入手,採「倒敘」的方式,可以夾敘夾議。所謂「結晶」,指有價值的收穫。本來,「收穫」不一定都是看得見的;心靈上的喜悅可能是無價之寶,稱它為「結晶」有何不可?但是為了顧及兒童的能力和認知程度,本題的「結晶」宜界定在有形的物事方面。
開頭要指出「結晶」是什麼,可以是「物」,一件代表獎勵的物品,例如錦旗、獎狀、銀杯、獎章、獎狀、獎品等;也可以是「事」,一件代表榮譽的工作,例如成為糾察隊員、代表獻花、參加校外活動等。得到做這件光榮之事的機會,或者獲得代表榮譽的物品,當然都是歷盡千辛萬苦,流了許許多多的汗水才有的,所以才把這件事或這件東西稱作「汗的結晶」。
中段從「結晶」回溯到獲得「結晶」辛勤流汗耕耘的經過,一面敘述一面作評,把用心盡力的苦處盡情回味,最後回到「辛勤之後終有豐碩收穫」的滿足裏,正好與題目相呼應。
收穫總是令人喜悅的,但是「汗不滴下土」,怎能期望「麥子長出來」?本題目正是要兒童從「苦盡甘來」之中,體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進而期勉自己「多耕耘」,以求「多收穫」。
從題目上的「汗」字看來,本題的選材適合須花大氣力,實際上會大量流汗的事件,所以球賽、運動會、勞動服務、團體活動等,是寫作本文較好的材料。
本文應屬抒情文。
()書的功用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八課「筆的功用」來設計的,目的在指導兒童模仿課文的架構,學習從各方面去蒐集材料的方法。
課文的開頭是從筆的種類開始寫起,分別敘寫它們的功用和特點。本文的開頭,也可以從書籍的種類談起;一面分門別類,一面便可將它們的功用寫下。
書可以大略的分為課本和課外讀物兩類。課本有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生活與倫理、健康教育、音樂、美術……等不同的科目;課外讀物也有天文、地理、科學、人文、教育、益智、遊藝、工藝、醫學、神學……等許多的類別。在課內、課外書之外,更有字典、辭典、百科全書、地圖、圖畫書等介於課內外之間的書,它們都分別提供我們不同的服務。
如果以時間來劃分,書有古書和現代書;如果以文體來劃分,書有散文、小說、詩歌、戲曲等文集;如果以文字來劃分,書有中文書,也有外文書;如果以裝訂的情況來看,書有精裝的、平裝的、線裝的、盒裝的、套裝的;如果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書只有有用的和沒用的兩種。書並不是只有學生才有的,已經畢了業、從事各行各業的人,也都需要一些專門的書,那些書當然也是有功用的。
書的種類是分不完的,以上提示只不過是給學生參考聯想之用;只要懂得分析,材料將源源而來。
本文的結尾也可以參考課文的寫法:不管哪一種類的書,總要選擇那有益身心的來讀,千萬不要讓劣書、壞書侵奪了我們寶貴的光陰,使我們所讀的每一本好書,都能發揮它的最大功用。
()離別
本題目配合課本第十課「易水送別」的內容,目的在讓兒童習寫發抒離情別意的抒情文。
抒情文本是最容易寫作的一種文體。因為萬物有情,在生活的過程裏,多多少少總會留有情懷的痕跡;何況是兒童,觸感稚嫩,情思敏銳,很容易便會在心靈深處烙下印痕。只是由於他們缺少了世俗的經歷,又沒有文字繪飾的基礎,所以慣於表達情感的方式是「直說感覺」,不會借物或借事來寄託感情,往往只要三言兩語,便把情感傾洩殆盡,顯得有點「情薄」或者「情虛」。這樣紀錄下來的抒情文,不但見不到「情」,也根本達不了抒情的目的。
指導寫作本文,首先便要針對兒童的這項缺點,提醒他們借用「完整的場面」來敘述的方法,將離情寄放在其中。
所謂「場面」,又叫做「背景」,是人物活動或事件推移的陪襯部分。人物要活動,便不能不占有空間;事件要進行,也必占有時間。在某一個空間,人物為了進行某一個事件,而花去了若干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人物的所有活動,就叫做一個「場面」,跟話劇裏的「分場」近似。
「場水送別」這一課,就是敘述了一個送別的場面,正好可以作為本題練習的參考。但是「易水送別」這篇課文的敘述方法,採用的是「第三人稱的敘述觀點」,不適合本文模仿。因為抒情文的主角之一,一定是作者自己,所以要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才好。
本文所稱的「離別」,宜暫時限在「生離」的情況,不宜包括「死別」,以配合兒童的程度及感情發展階段。寫「生離」,則離、在雙方都有情感的反應,有如電視劇裏演「對手戲」一般,兒童寫作時,感受具體,找尋材料也稍覺寬裕些。
開頭由離別後的不時懷想引入離別的場面,採用的是「回溯」的手法;中段是離別場面的詳細刻畫,離情愁緒便在此時一併摻入;結尾再度回到現實,在念念不置的情思之中完成本文。
如果兒童有興趣,也可以根據「易水送別」課文作改寫的練習。兒童(也就是「我」)扮演荊軻的好友高漸離或燕太子丹,送別的對象是荊軻,透過課文的敘述,想像並刻畫當時的場面,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裏面,完成一篇屬於自己的抒情文。
()大愛和小愛
本題目一方面配合課本第五單元的主旨――愛的真諦――,一方面介紹「兩項式」的論說文寫法。
所謂「兩項式」,指的是題目當中同時含有兩個子題;通常以「○○和△△」或「○○與△△」的形式出現。像:本冊第四課「耕耘與收穫」,第九冊十五課「天資和努力」、十七課「求學與做人」、十八課「堆棧和工廠」,舊課程第九冊的「選書和讀書」以及第十二冊的「愛與敬」都是。這「○○」和「△△」之間一定有關係,寫作的時候,一定得先確認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主旨才能定得恰合題目的要求。歸納這「○○」和「△△」的關係,我們把這種論說文分成四種:
第一、因果關係的兩項式:例如「耕耘與收穫」,它們彼此之問互為因果。
第二、並立關係的兩項式:例如「選書和讀書」、「愛與敬」,它們兩者的分量相等,都要一起重視。
第三、偏重關係的兩項式:例如「天資和努力」、「求學與做人」,它們兩項都是重要的,但不像「並立關係」那樣的同等重要,其中的一項要略比另一項偏重些,所以叫「偏重關係」。
第四、對立關係的兩項式;例如「堆棧和工廠」、本次練習的「大愛和小愛」,兩項之中只有一項是重要的,另外一項則只是作為陪襯之用的。
所以,本文的「大愛」是主,「小愛」是從;「大愛」是紅花,「小愛」是綠葉。
大愛指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愛學校、愛文化、愛人類、愛萬物;小愛是愛花、愛草、愛小貓、愛小狗、愛自己、愛家人。大和小又只是一個比較的關係,同是大愛或小愛之中仍可比出大小。例如把國家與學校相比,前者為大、後者為小;若把國家與人類相比,則前者為小、後者為大了。大愛的發揮足以使眾多的人受益,小愛則僅能嘉惠少數,大愛和小愛的孰輕孰重,不言可喻。本文就在這兩項的意義明白比較之後,強調人人應具有大愛的胸懷,以使人類獲致最多的幸福。
本文的部分材料,可以從第十四課「愛的真諦」課文中去找,不妨提醒學生自行參考。
()我愛臺灣寶島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六單元的主旨而設計的,目的在讓兒童自由敘寫臺灣本土的山水景物和風土人情。
臺灣是我的家。可惜今日在臺灣的中國人,投機自私、短視近利,好像都存著撈完一票就走了的心態,只是一味的想要把這一塊土地剝削利用殆盡,絲毫沒有愛惜這一分家園的心情。師大社教系羊憶蓉教授就曾感慨的說:「中國人原本是愛家愛鄉的民族,臺灣為什麼演變成為這種局面,想一想事情的緣由,我的悲傷不由得變成無奈歎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文化建設,的確未曾盡到責任灌輸愛護鄉土的觀念。」讓兒童發掘並關心生長周遭的事物,正是這嚴肅教育的一課,我們要藉著這個,在兒童「立足臺灣,放眼天下」之前,先建立起對這一片土地深刻的歸屬感。
這是一篇抒情文,從「愛」字出發,凡是屬於臺灣寶島的一切,只要是合乎這一個字的要求的,都可以作為本文的材料。
因為可用的材料很多,同時為免兒童陷於偏頗或雜亂,教師可以試著給兒童理出一條思考的線索,作為安排材料的依據。比方:利用民生的六大需要――衣、食、住、行、育、樂,作為思路的順序,次第敘述臺灣的衣、臺灣的食、臺灣的住、臺灣的行、臺灣的育和臺灣的樂;或者拿政治、教育、經濟、社會、文化、風俗、景觀、物產等作敘寫的對象;最後點出「我愛」作為主旨即可。
這當中,兒童本身的實際經驗很重要。要指導學生以他做過或聽過、看過的具體事實作材料,切勿流於空談,把「我愛」的珍貴情感化作虛假的謊言了。
()畢業前夕的憂和喜
本題目配合課本第二十一課的內容,讓兒童在畢業前夕談談六年來的學校生活,有什麼可喜的地方,即將畢業了,又有些什麼值得憂慮的事。
「畢業」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第一次」畢業,更是大事中的大事,值得好好的來說一說。
畢業之前,有許多事情,本來都不成問題。例如:與老師的相處、和同學的相知、對環境的熟悉、對課業的學習等;但是畢業之後,同學、老師、校園、課程都馬上面臨全盤的更動。以同學為例:相處了六年的同班好友將分別升入不同的國中繼續求學,少數幸運分發同校的,也不一定像過去一樣同在一班。這麼一來,前述不成問題的事情,立刻成了難以應付的困難――這些都是可憂的事兒呀。
至於畢業了的可喜在哪兒呢?大約不外是他人對我們「成長」的肯定吧!伴隨著「長大」而來,有許多以前不能、不可、不許、不敢、不准的行為、要求、標準,將因而減少、縮小、甚至取消,這是多麼可喜!小學生就是兒童,客氣一點的叫「小朋友」,普通的稱呼「小孩子」,令人痛恨的是被喊成「小鬼」;畢業了,從此脫離「小」和「孩兒」的被歧視階段,可以獲得較多的自由和自主。這何嘗不可喜?
不過,爭取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不可免的也將用更重的責任和擔負來交換,喜憂是摻半的。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總說,從即將畢業了說起,回想六年來的學校生活,憂喜俱呈;第二、三兩段分說憂和喜;第四段作結,點出自己的心境偏向作為主旨。(待續)
刊「中國語文月刊」38865卷第458-64

by 甲多先生 @ 1989.10.0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