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中高年級作文的擬題與概說(五)

五、五年級上學期
()到海邊去玩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二課「西子灣遊記」的內容而設計的,目的在引導兒童習寫與自然景物有關的記敘文。
以景為主的記敘文以及遊記類的記敘文,我們曾經練習過多次。像三上第一次「我的家在社區」、三下第一次「到公園去玩」、四上第二次「爬山」、四上第四次「遊烏來記」和四下第二次「參觀中正紀念堂」等都是。以前多次這類的練習,或偏於記物的寫景,或偏於敘事的記遊;本次的練習則希望將寫景與記遊,作一合理的綜合。在形式上,則要求學生能夠突破「作文只能分三段」的瓶頸。
「到海邊去玩」,從題目的本身來看屬於一件事,所以先要交代做這一件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即題目所標示之事)和緣由。其次詳述「玩」的內容和過程,包括賞玩海邊的景物、游泳玩水以及海灘遊戲等,都要注重趣味或知性的滿足,以便成為本文的主旨。
在敘述「玩」的過程當中,要時時記住「海邊」所給予的限制和特色;在順序的安排方面,「看」到景物應先於「賞玩」景物,「賞玩」景物又在發生興味之後,得到知識或趣味又在「賞玩」之後,次序不可顛倒。
在記敘景物時,要使用具體的描寫,或者使用譬喻,切忌只有抽象的形容或贊辭,千萬注意。
()聽爺爺說故事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五課「嫦娥奔月」的課文而設計,讓兒童作聽寫故事的練習。
聽力訓練是語文課程的重要項目之一,它的最大功能便是集中兒童的專心注意力,讓兒童在課堂上能有最佳的接收狀況。採用故事體裁的聽寫,因能切合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效果更佳。
本題配合課文,以傳統的民間故事,或中外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為故事的主要內容,再加文前序言、文末感想便成。題上標定「聽爺爺說」,其實不必一定叫「爺爺說」,因為不是只有「爺爺」才會說,何況有許多兒童,根本沒有爺爺或沒見過爺爺。換奶奶可以說,換公公、婆婆、姑姑、阿姨也行,就是大哥哥、大姊姊來說也沒有什麼不可以。開頭交代一下是誰說的,只是為了下筆方便而已。所以讓誰來說故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以及兒童聽完故事的感想或心得。
因為故事是「聽」來的,所以在下筆重述故事時,要注意「敘述觀點」的一致:可以使用原來說故事者的敘述方法,也可以改用兒童自己的觀點,但不能混用,以免造成錯亂。
如果兒童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那就只好請老師來提供材料了,題目當然也得改成「聽老師說故事」。
()星期日的日記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九課「日記一則」而設計的。
日記是一種應用文,也是一種極佳的寫作練習方法。它最大的好處是材料現成,而且表現的形式自由,寫成記敘文可以,寫成論說文、抒情文或者其他的什麼文類也都可以,是培養兒童寫作能力很好的入門方法。
課文的內容是讀書心得報告,又是另一種應用文。應用文只是一種格式,因為不是本次練習的重點,倒不必著意去介紹。在性質方面,讀書心得報告偏向論說,論說性質是日記內容的一項選擇,但不是唯一的選擇。如果學生想要選擇這個取材方向,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必刻意去強調它、鼓勵它。因為作文本來就是一項創造思考性極強的教學活動,無中生有才是它最大的特色,如果多以課文內容作導引,無疑限制了兒童只能在這題材上面打轉,壓抑了他們海闊天空的創造思考生機,那是很可惜的。
星期日是一個放假日,有規律性的循環,而且是可以預期的。星期日不必上學,有許多自己的時間,可以做許多平常日所不能做的事。總之,星期日總是「意外」特別多的日子。本題就是要兒童從這些不確定發生的新鮮事兒裏,去發掘寫作的材料;或者從實行既定的計畫工作上,去發現新的意味。
有的學生怕星期日淪入「平凡」,特地將它與「生日」、「紀念日」等特殊的日子結合在一起,這恐怕又要失之莊重了。我們希望星期日是有別於上課日的假日,但希望它仍是普通的星期日,不必躋身於「超級」的日子裏。因為「超級的日記」另有它不同的作法呢。
另有的兒童則又寫得太平凡了,離不開「快樂的大玩一場」和「很辛苦的作了一天功課」的老路。請老師引導他們向外另闢蹊徑吧。
()救了一個人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四單元的主旨――運用智慧處理偶發事件――讓兒童從日常生活當中找有關的材料來習作。
首先要詮釋「救人」的意思。兒童的了解恐怕仍在:從水裏把即將沉溺的人拉上來;護送受重傷的人到醫院;把小朋友從迎面撞上來的公車前拉開等等。這個了解的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把救人的定義限制在「立即而明顯」的危險上。事實上,像上述那些立即而明顯的危險,不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很少發生(被我們,尤其是小朋友遇上的機會更少),而且即使被我們碰上了,以我們小學生的身心狀況,似乎也無能為力(前些日子報載:一個小妹妹為了拉起他那掉進水圳的哥哥,結果反而被他哥哥拉下水,雙雙溺死)。所以,救人指的是防範了可能發生的危險,像阻止小朋友摸黑抄不熟悉的近路、阻止小朋友單獨到設有警告標示的海邊游泳、或者是冒險闖越設有柵欄的快車道等等。
本文是一件事情的敘述,開頭和過程任由學生自行設計,但是結果在題目上已限制了,就是救了一個人。至於救的是什麼人,則在題目上並沒有規定。不過從「一個人」的用語來推測,大概是一個「關係」並不十分親近的人吧。
如果兒童沒有真實的體驗,本題倒不妨令其「設想一個偶發的情況」,或者在校內,或者在校外,而他正好在場,憑恃著機智,終於避免了一場明顯而可能發生的危險。兒童如果能夠設想得合理,未始不是「智慧」的表現!
()專心做事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十三課「神箭手」的主旨而設計的。
要了解本課的主旨,就要從課文的大意入手。本課的大意是:飛衛教紀昌學習射箭;當紀昌還不能專心一致在他的目標身上時,飛衛就叫他把箭暫時放下來不要射,等到紀昌能夠專心一致在他的目標身上時,飛衛叫他射,他很輕易的就射中了目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件事情:第一、當我們不專心做一件事情時,雖然在表面上我們是從頭到尾都做了,但是實際上卻什麼功效也設有。就像射箭,射不中目標,除了白白浪費了一枝箭之外,時間、精神和體力的損耗更是難以估計。
第二、一件事情要嘛就不做,如果要做,就要一舉把它做成功;而想要把事情一舉做成功的首要秘訣,就是「專心」。這個故事給兒童的啟示,主要就在這兒。「做事」包括了一切課內課外的事,在兒童的求學階段,尤其著重在功課的學習方面,像演算、練習、觀察、實驗等等的作業都是應該專心做的「事」。
本文屬論說性質。首先以「解釋題義法」說明「專心做事」的意思,除了以道理解釋,還要用例證,或者設譬喻;其次說明專心做事的重要,可以從正反兩面舉例。正面成功的例子可以利用課文的內容;反面的例子可以舉自己或同學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表現,或者自己設想其他合適的情況。最後舉出專心做事的方法,並附以他人或自己實驗成功的例子,作為你提倡「專心做事」的佐證。本文到此主張成立,文意圓滿達成。
()為什麼要讀書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六單元的主旨而設計的,目的在讓兒童更進一步了解「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試著將這種道理,運用白己的語言重述出來。
本文仍屬論說性質的體裁。論說文融合了議論和說明兩種性質。依照課程標準的規定,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宜加強說明文寫作的教學,五年級起輔導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本文已踏進了議論的範疇。
分析論說文的「論」、「說」內容,不外是「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三種東西。以「是什麼」、「怎麼樣」為主的是偏重「說明」的論說文;以「為什麼」為主的便是偏重「議論」的論說文了。
「為什麼要讀書」,是探討讀書的重要性、要讀書的道理何在的題目。申論「重要性」的典型作法,是將該件事做與不做的利弊得失,利用正反兩面併呈方式作比較,最後顯出結論來便是。以本題而言,正面的是要說明讀書有什麼好處,包括現在、以後,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自己讀、大家都讀各有什麼好處等等;反面的是要談談不讀書的壞處,仍要區分條目來細說,經過正反兩面優劣比較的申說,「要讀書」的結論,也是本文的主旨,便自然而然的呈顯了。
偏向「議論」的論說文,並不是就限制了全文要議論,況且議論也還離不了說明。所以本文仍有許多地方要靠說明,例如開頭的引入正題,還有中段的舉例說明都是。
兒童年紀小,思辨能力不強,宜指導他們以生活經驗作例證,利用事實來說明道理,以免道理空泛,產生不了說服的力量。
()颱風夜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七單元的主旨――處變不驚――而設計的,目的在將這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口號,落實到兒童的日常生活裏面去。
颱風是臺灣地區每年夏秋之際必來造訪的天然災害,它所挾帶而來的強風豪雨,往往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傷。每當強烈颱風來襲時,狂風呼嘯、暴雨滂沱,有如萬馬奔騰、自天而降,踐踏過我們的屋頂和馬路,鞭打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使人人遇之而色變,給兒童的感受,更是恐懼加倍;尤其是在晚上,如果風雨吹斷了輸電線路,四處一片漆黑,只聽得屋外一陣緊似一陣的擂鼓衝鋒、鬼哭神號,抽得人心驚惶懼怖戰慄也是一陣又接著一陣,這時,是真的須有「處變不驚」的大智慧來應對了。
這一次的練習,就是要用以上的這些情狀,作為取材的範疇,透過兒童看、聽、觸摸、感想等官能的作用,描摹外面世界在颱風治下的恐怖情形,以及自己和家人,如何安然度過這個難關的經過。最後以「處變不驚」的主旨出現作結。
所謂的「變」,含有「猝不及防」之意,所以在敘述或描寫颱風過境的「正常過程」之中,應有「不正常的情況」,這樣才能叫做「處變」。而「不驚」對於兒童而言,是一種過高的期許,應是有「不驚」的榜樣足資效法便是了。
()吃年夜飯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八單元的主旨而設計的。
過新年是兒童最高興的事;新年這個日子,給兒童有許許多多美麗的憧憬和回憶。其中對於全家人團圓在一起吃年夜飯的習俗,更因為具有特殊的意義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的取材,宜從見童的生活經驗出發,以描述自己家裏吃年夜飯的情景,旁及其他過年習俗為主。吃年夜飯非只限制在「吃飯」身上,否則本文與「吃晚飯」有什麼不同?除了吃飯之外,更重要的是吃「年夜」飯,它有與平常的「晚飯」不同的規矩和意義,是要在本文裏大大發揮的。
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生活步調大異於前,過去節奏緩慢,專以「吃」為主的年夜飯場面,已不復存在;一大家族成員聚集一堂的盛況,也日益減少。所以想以「熱鬧」作為本文主旨的,恐怕已不可能。因此,本文可以往親情的表達去發展,從祭祖、全家團圓和樂、拜年、收受壓歲錢等節目中,讓兒童再次體悟家庭的溫暖。(待續)
(本文作者現任臺北市建國中學補校教師兼臺北市國教輔導團國中國文科輔導員)
刊「中國語文月刊」38565卷第120-25

by 甲多先生 @ 1989.07.0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