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鶚「明湖居聽書」取材運材的方法分析


摘  要
    一篇作文的成功,審題立意、鍛句鍊字、修辭構篇,均為重要因素。篇章字句的組成與美化,端靠「材料」的配合;因此「取材」是作文的第一要務。
    從作文的主體,也就是作者本身能夠取得材料的管道來看,作文的材料不外乎是看到的、聽見的、感覺的、想像的以及親身經歷(做過)的五種;將從這五種管道取得的材料,經過適度的剪裁、調配、安置:或者看先聽後,或者有感沒想,便是「運材」。同樣的材料,給不同的作者,不一定能調製出相同的文章;正如同不一樣的廚師,不一定能做出同樣色味的菜餚一般。
    劉鶚的〈明湖居聽書〉一文,胡適贊他「很成功」。除了如胡先生所說的,他能夠將抽象的聲音,做具體化的描寫以外;他能把記述跟敘述的手法,加以巧妙的組合;又將映襯修辭,在章法上作到極致的發揮;以及將正反、賓主、詳略、曲筆、虛實、抑揚、呼應等種種運材手段,交相穿插聯結起來,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本文企圖透過對課文的分析,指導學生欣賞利用這些手法構成佳文美篇的妙處;並附帶習得一些取材、運材的大要。

關鍵字:取材、運材、看、聽、感、想、記、敘

目          錄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伍、運用材料的手段分析
貳、原文及大意
陸、運用材料的特色分析
參、題旨分析
柒、參考文獻
肆、取材分析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章的寫作靠材料,材料的積累憑蒐集,蒐集材料的依據是主旨。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稱主題。
    以材料的有無做論據,一般的作文可以分為這兩種:一是先有主旨再來蒐集材料;一是先有了材料再來決定主旨。
    先有主旨再來蒐集材料的作文,最初不過只是有了一個想要表達的簡短意思,或數個字,或一兩句話,(就是主旨)。為了讓這個意思能夠清楚明白、漂亮生動的傳達給他人,我們需要許多的材料。找尋材料的方法,是針對這個意思(即主旨),在它的周圍思索相關的資訊,也許是故事,也許是道理,也許是感想。初不忌多,而且是越多越好;這便是「取材」。從作文的主體,也就是作者本身能夠取得材料的管道來看,作文的材料不外乎是看到的、聽見的、感覺的、想像的以及親身經歷(做過)的五種。 
    如果是屬於先有材料再來決定主旨的作文,為了凸顯主旨的意思所在,我們除了要從林林總總的材料當中,選擇最適當的那些來使用,並且要分別給它們放 在最佳的位置。
    一篇作文的成功,審題立意、鍛句鍊字、修辭構篇,均為重要因素。篇章字句的組成與美化,端靠「材料」的配合;因此「取材」是作文的第一要務。作文的好壞,取決於主旨呈現的顯晦;主旨呈現是顯是晦,取材與運材的手段,決定了一大半。
    作文從無到有的過程,處處需要材料,也需要安排材料的方法。將前述五種管道取得的材料,經過適度的剪裁、調配、安置:或者看先聽後,或者有感沒想,便是「運材」。同樣的材料,給不同的作者,不一定能調製出相同的文章;正如同不一樣的廚師,不一定能做出同樣色味的菜餚一般。這樣的方法,講起來難免抽象,不易領會。但是,如果能透過課文的分析,讓文章的條理脈絡彰顯出來,作者的手段妙方便隨之表露無遺了。
    本文便是企圖透過這樣的分析,一方面指導學生欣賞佳文美篇之所以成為佳文美篇的妙處;一方面也企圖引領他們,一步一步習得一些取材、運材的大要。
貳、原文及大意
一、第一段
⊙原文: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後臺簾子裏面走出一個男子,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佛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沈靜;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甚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大意:記敘彈三弦者的形貌與琴藝;
二、第二段
⊙原文: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色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淨,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鏦鏦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中,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的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大意:記敘黑妞的說書技巧;
三、第三段
⊙原文: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幾年來好玩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子裏的姑娘們,也人人都學。只是頂多唱一二句可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了,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裏的人,談談笑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
⊙大意:插敘觀眾誤以黑妞為白妞的經過;
四、第四段
⊙原文: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臺裏又出來一位姑娘,年紀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棰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大意:記敘白妞出場時吸引觀眾心神的魔力;
五、第五段
⊙原文:
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綱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就漸漸的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大意:記敘白妞說書技巧之精妙;
六、第六段
⊙原文: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臺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音。無論做甚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說著,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又是白妞上場。
⊙大意:插敘觀眾對白妞的贊歎;
七、第七段
⊙原文:
  這一段,聞旁邊人說叫做黑驢段,聽下去,不過一個士子見了一個美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玉盤」,可以盡其妙處,在說到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聽得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這時不過五點鐘光景,眾人以為天時尚早,王小玉必還要唱一段,不知是他妹子出來,敷衍幾句,就收場了。當時一哄而散。
⊙大意:記敘黑驢段的內容與技巧(亦極精妙,但與前段相比,卻未免遜色
        )。
參、題旨分析
  本文選自老殘遊記,節錄其第二章的後半部。文分七段,各段大意已如上述。
  本文主旨為:描寫王小玉的說書技巧已臻化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小玉的說書技巧,是本文作者劉鶚在本文中所要傳達給讀者的內容;王小玉說書技巧的精妙,則是他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主要印象。為了要清楚傳達這個印象,他不但化身為文中的主人公,從頭到尾全程參與,自己觀察、領會之餘,並收集其他聽(觀)眾的言談舉止反應,以印證自己的感受以外,還透過兩重文學的寫作技巧,以便達成他的寫作目的。這兩重文學的寫作技巧,第一是拿王小玉的妹妹黑妞作陪襯,以賓顯主;這是本文重要的運材手段,將在第五節詳細說明。第二是透過對聲音的具體化描寫,深刻的將「現場」搬到讀者的眼前來,讓讀者有如身歷其境般的睹其人、聽其言、聞其聲、見其景,然後感受到其生動之情;這是本文在取材方面的成功之處,我們將在底下的第四節加以介紹。
肆、取材分析
第一段
看: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後臺簾子裏面走出一個男子,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
感:彷佛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沈靜;(先「想」後感)
看: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
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甚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
感: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先感後「想」)
聽: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末句兼「感」)
看: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背景:
1.時間:十二點半鐘。
2.地點:臺上。(以簾子與後臺區隔)
⊙主角:一個男子。
1.衣著:藍布長衫。
2.相貌: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佛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
3.態度:沈靜。(出得臺來,並無一語)
4.動作:往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開始彈弦。
(1)彈了一兩個小調。
(2)彈了一枝大調,後來全用輪指,(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
(3)彈罷歇手。
⊙配角:
1.聽眾:(彈了一兩個小調,)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甚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覺得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
2.工作人員: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第二段
看: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色鑲滾的,
感: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淨,
看: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
聽:錚錚鏦鏦彈起。
看: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中,
聽: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的聲音相應;
看: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
聽: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
想: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以想作感)
聽: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
感: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背景:
1.時間:(彈弦者彈罷大調後)停了數分鐘時。
2.地點:(臺上)
⊙主角:一個姑娘。(黑妞)
1.年紀:約有十六七歲。
2.容貌:長長鴨蛋臉兒。
3.打扮: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
4.衣著: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色鑲滾的。
5.氣質:(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淨,
6.動作:
(1)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鏦鏦彈起。)
(2)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中,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的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
(3)(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
⊙配角: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鏦鏦彈起。)
⊙事件:說書。
1.主角:這姑娘。(黑妞)
2.配角:那彈弦子的。
3.道具:
(1)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中)
(2)右手:持了(羯鼓的)鼓棰子。
4.內容: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
5.咬字:(字字)清脆。
6.聲調:(聲聲)宛轉。
7.旋律:或緩或急,忽高忽低。
8.特色: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
⊙感想: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第三段
看:旁坐有兩人,
聽: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幾年來好玩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子裏的姑娘們,也人人都學。只是頂多唱一二句可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
看: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了,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裏的人,
聽:談談笑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以「聽」作感)
⊙背景:
1.時間:黑妞唱完下去,白妞未出場之前。
2.地點:臺下。
⊙主要人物:旁坐有兩人。(觀眾)
⊙主要事件:誤把黑妞當作白妞的對話。(一問一答)
1.目的:說明白妞的好處。
2.與黑妞比:黑妞是妹子,也是學生;白妞是姊姊,也是老師。
3.與他人比:他的好處人說不出、學不到;子裏的姑娘們都學,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
⊙陪襯人物:滿園子裏的人。(包括其他觀眾,還有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 核桃仁等做生意的的小販)
⊙陪襯事件:談笑、叫賣。
1.觀眾:談談笑笑。
2.小販:高聲喊著叫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等)。
第四段
看: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臺裏又出來一位姑娘,年紀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面皮,
感: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看: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末句兼「聽」)
感: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看:又將鼓棰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
感: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想: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
聽: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末句兼「感」)
想: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背景:
1.時間: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
2.地點:臺上。
⊙主角:一位姑娘。
1.年紀:十八九歲。
2.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
3.相貌:瓜子臉兒,白淨面皮,不過中人以上之姿。
4.氣質: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5.動作:
(1)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
(2)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
(3)又將鼓棰子輕輕的點了兩下。
(4)抬起頭來,向臺下盼;左右一顧一看。
⊙配角:滿園子裏的人。
⊙道具:
1.兩片頑鐵(梨花簡):丁當了幾聲。
2.鼓棰子:(輕輕的)點了兩下。
⊙效果(給人特殊的感受):
1.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2.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3.(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
4.(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第五段
看: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
聽: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
感: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
想: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聽: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
想:像一線綱絲拋入天際,
做:不禁暗暗叫絕。(以「做」代感)
聽: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
想: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
感: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聽: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
想: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
聽: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就漸漸的聽不見了。
看: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
聽: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
想: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聽: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彈弦部分兼「看」)
想: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
感: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為是。
聽: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主角:王小玉。
⊙動作: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
⊙事件:唱書。
1.聲音初不甚大。
2.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
3.在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
4.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
5.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就漸漸的聽不見了。
6.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
7.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
8.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
⊙配角:
1.作者:不禁暗暗叫絕。
2.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
3.聽眾:
(1)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2)屏氣凝神,不敢少動。
(3)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為是。
(4)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聲音:
1.忽高:像一線綱絲拋入天際。
2.層高: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3.陡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
4.忽揚: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5.繁富: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
第六段
聽: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臺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音。無論做甚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少年、三十歲光景兩句兼「看」)
看:說著,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又是白妞上場。
⊙背景:
1.時間:停了一會。
2.地點:臺下正座。
3.情境:鬧聲稍定。
⊙主角:一個少年人。(夢湘先生)
1.年紀:不到三十歲光景。
2.口音:湖南口音。
⊙事件:評書。
1.反說: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
2.正說: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音。無論做甚麼事,總不入神。
3.定評: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
⊙配角: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說書:
1.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
2.白妞:底下又是白妞上場。
第七段
聽:這一段,聞旁邊人說叫做黑驢段,聽下去,不過一個士子見了一個美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
感: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
想: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玉盤」,可以盡其妙處,
感:在說到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聽得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
看:這時不過五點鐘光景,
想:眾人以為天時尚早,王小玉必還要唱一段,
看:不知是他妹子出來,敷衍幾句,就收場了。當時一哄而散。(末句兼「聽」
⊙書名:黑驢段。
⊙本事:一個士子見了一個美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
⊙說法: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
⊙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在說到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
⊙咬字:(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
⊙妙處: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玉盤」,可以盡其妙處。
⊙比較: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
⊙收場:
1.時間:不過五點鐘光景。
2.心情:(觀眾)以為天時尚早,王小玉必還要唱一段。
3.事實:他妹子出來,敷衍幾句,就收場了。
4.情形:當時一哄而散。
伍、運用材料的手段分析
  本文以「明湖居聽書」題中的「聽」字作為全文的綱領,分作六部分
一、男子彈弦,包括原文的第一段;
二、黑妞說書,包括原文的第一段、第二段;
三、承上啟下,包括原文的第三段;
四、白妞說書,包括原文的第四段、第五段;
五、承上啟下,包括原文的第六段;
六、白妞說書,包括原文的第七段;
    各部分皆可大致區分為聽、看兩組文字:一、二、四部分為先看後聽;三、五、六部分為先聽後看。各部分皆以聽為主,以看為副;看、聽之餘,並有感、想。仔細察之:則「看」了之後有聽、有感、也有想;「聽」了之後有感、有想、亦有看;「看」、「聽」之後有單感、單想者,亦有感、想合併而來,或先感、或先想者,材料的組合繁富多姿,不一而足。全文只有在第五段中有一處代替「感」的「做」。
    在屬於「看」的文字裡頭,以位置分又有「看」臺上和「看」臺下兩種:前者如第一、二、五部分的全部,第三、六部分的前半和第四部分的中段;後者如第三、六部分的後半,和第四部分的前後。在屬於「聽」的文字裡頭,以來源分又包含有彈弦的聲音;如第一部分;說書的聲音,如第二和第四部分的大部;彈弦和說書的和聲,如第四部分的後小部;觀眾的喧嘩(叫賣)喝采聲,如第一、四、六部分的後小部;和觀眾之間個別的談話聲,如第三、五部分。
    在本文裏,作者總共使用了七種運材的手段。大概而言:
    全文的敘寫重點在第四部分,其看、聽兩者所得的材料分量皆為全文之冠,是為「主」;第二部分則是此「主」之「賓」。但是若拿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相較,則第二部分為說書,是「主」,第一部分為伴奏,是「賓」。第一部分的彈弦為全文的引子,第二及第四部分又再提及,是第一部分為「呼」,第二、四部分為「應」。就彈弦而言,第一部分「詳」,第二及第四部分「略」;就說書而言,第四及第六部分的白妞說書「詳」,第三及第六部分的黑妞說書「略」。單以白妞言,第四部分的「詳」,而第六部分的「略」;單以黑妞說書言,第二部分的「詳」,而第六部分的「略」;整體而言,則第四部分為「詳」中之「詳」,而第六部分則為「略」中之「略」。第三、五部分插敘觀眾的批評,是「曲筆」,同作前後文承上啟下之用,但前者假黑妞映出白妞,是「虛」,後者直指白妞,是「實」。又黑妞說書(第二部分)與黑驢段(第六部分)同為第四部分白妞說書的陪襯,故敘述簡而抽象,是「抑」,而白妞說書為「揚」。第二、第六部分固同為「抑」,卻又有所區別:黑妞說書部分仍做了適度的描寫,是抑中之「揚」;而黑驢段則僅有平面的敘述,乃抑中之「抑」。第六部分有黑驢與美人的對比,與第一部分美技與醜男的對比,不但同為「正」「反」寫,且首尾遙相呼應。細析如下:
一、正反
1.第一部分敘及彈弦男子的容貌與琴藝,前者直說「甚為醜陋」;後者則借臺下觀眾「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暗示極美。一美一醜,一妍一蚩,相形益著。美的琴藝為「正」說,醜的容貌為「反」寫。
2.第六部分黑驢段敘述一美人騎一黑驢,此一形象本身即暗含正反:美人為「正」,黑驢為「反」。而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卻又將反意正敘;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又將正意反寫了。這是一處很奇妙的正反組合。
3.黑妞與白妞的黑白二字,也是一項色系呈現鮮明正反對比的組合,其中自然是白的為正,而黑的為反。
二、賓主
1.本文的第二、四部分皆作說書的敘寫,第二部分敘黑妞過程簡略,對於說書的佳妙處,亦是以攏統的「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收束,不及第四部分對白妞說書的鋪敘深刻。所以前者是「賓」,後者為「主」。
2.第六部分與第四部分同是白妞說書的內容,但第六部分僅以敘述的方式,大略交代其題目為「黑驢段」,情節是「一個士子見了一個美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敘述的方法是先黑驢後美人,音節全是快板,感受是「聽得卻字字清楚」。反觀第四部分,從「啟朱脣,發皓齒」,「聲音初不甚大」,「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到迴環轉折,再到翻高盤旋,「愈唱愈低、愈低愈細」,「忽又揚起」,「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最後「霍然一聲,人弦俱寂」,不但把整個說書景況,自開始,經過轉折,一路說到結束,當中並且以各種譬喻,將說書的聲調作具體的描摹,令人得有進一步體會,很顯然的是本文的重點所在。故第四部分相形於第六部分,是令人得具體印象的「主」,而第六部分則為抽象概述的「賓」。
3.第一部分敘彈三弦者的琴藝,乃是為白妞黑妞的上場說書作暖身,而琴樂本身到後文也只是作為「伴奏」之用,故在第二、四部分都只有再度作重點式的露臉而已,於此觀之,則第一部分為「賓」,第二、四部分皆為「主」矣。
三、詳略:詳就是寫得詳盡,略就是寫得簡略。文章裏有詳有略,才顯得出婀娜逶迻的情態。至於哪個地方要寫得詳細,哪個地方又要寫得簡略,主要是看文章主旨的需要。本文主旨在描寫王小玉的說書技巧已臻化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故王小玉說書的部分自然要詳,其他部分則自然從略了。
1.第一部分敘彈三弦者的琴藝,除了有彈三弦者的相貌,並且將他彈了一枝大調的指法、音韻、給人的感受,以及觀眾的反應一一記錄,相較於第二及第四部分的再度露臉,是比較「詳」的;第二部分的彈弦屬於「前奏」,第四部分的彈弦屬於「中間伴奏」,是「略」。
2.第六部分與第四部分同是白妞說書的內容,第四部分交代了整個說書的過程,包括他開始唱書之前氣氛的醞釀,唱書當中聲音的繁富,以及唱書之後觀眾熱情的反應,是「詳」;而第六部分僅大略交代其題目及情節,自是簡「略」多了。
3.第二及第四部分都是說書的敘寫,第二部分黑妞說書是賓,所以「略」;第四部分白妞說書是主,所以「詳」。
4.第二部分黑妞說書為開鑼戲,雖有不可喧賓奪主的顧慮,但在暖場熱身的要求下,仍在相貌、打扮、動作姿態、音韻腔調等方面有相當的著筆,比起第五部分的「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以及第六部分的「他妹子出來,敷衍幾句」的簡「略」,那是「詳」細多了。
5.整體而言,說書的部分「詳」,彈弦的部分「略」;而白妞說書的第四部分,最是「詳」中之「詳」,黑妞說書的第五和第六部分,則是「略」中之「略」。
四、曲筆:就是繞個彎子說話,目的是為了增強說話的公信力。
1.第三部分與第五部分,同是作者假藉他人之口,讚美白妞說書之精妙者,第三部分在白妞說書之前,其讚美得之傳聞;第五部分在白妞說書之後,其讚美得之耳聞。不由自己說,卻又不表示異議,是間接而有力的贊同之意,為「曲筆」。
2.第三部分以已知的黑妞說書,反襯未知的白妞說書,雖未聞聲已先轟動,亦是「曲盡其妙」的「曲筆」。
五、虛實:所謂的「虛」,指的是「無」,是抽象、見不到摸不著的;所謂的「實」,指的是「有」,是具體,不但是可以觀亦是可以感的。
1.本文的第三和第五部分皆在插敘觀眾對白妞說書技巧的贊歎,一在白妞說書之前,假借的是黑妞的表現,說「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用的是以徒弟、妹妹反襯老師、姊姊的方法,為「虛」;第五部分在白妞說書之後,便針對他的表現,以「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的層遞手法,具體表出他說書技巧的高妙,是「實」。
六、抑揚:所謂的「抑」,指的是貶抑;所謂的「揚」,指的是頌揚。從內容上而言,抑是隱惡,揚是稱善;從形式上而言,揚是縱橫肆志,抑就是收縮內斂。
1.本文的第四、六部分,就內容而言,揭示白妞說書,何以一為「賓」,一為「主」,其關鍵便在抑揚筆法的區別。第四部分利用譬喻,將全部說書的過程作縱橫肆志的暢敘,採的便是「揚」筆,所以為「主」;第六部分正相反,不但說書過程全然省略,對於聲音腔調也缺少描述,採的是收縮內斂的「抑」筆,所以只能敬陪「賓」座了。
七、呼應:呼應,或謂前後呼應、首尾呼應、前呼後應等,本是連絡照應裏的「藝術的聯絡」中的一種。但是從安排材料的角度來看,也不失是良好的運材手段之一。呼應有屬於內容上的呼應;也有形式上的呼應。
l  本文在形式上的呼應有:
1.第一部分的彈弦者,「到後來全用輪指」,與第五部分的「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遙相呼應。
2.第二部分敘黑妞說書「字字清脆」與第六部分的白妞說書「字字清楚」,亦屬形式上的呼應。
l  在內容上有:
3.第一部分敘彈弦子的琴藝美,與第二部分黑妞說書佳、第四部分白妞說書妙、及第六部分黑驢段中的美人美,一路呼應,遂使得全文交融成為一渾然「美的有機體」,真是妙極了!
陸、運用材料的特色分析
一、記述與敘述完美的組合
    本文為記敘體裁。課本題目「明湖居聽書」,由地點、人物(省略)與事件三者組成,就是典型的記敘體。
    記敘是由記事與敘事兩者組合而成。將人和物的狀態,性質,效用等存在的事實,依照作者所目見,耳聞或想像的情形記述下來的文字,就稱為記事文,也稱記述文。例如:
    「一個男子,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佛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
    記述人和物的動作,變化,或事實的推移現象的文字,就稱為敘事文,也稱敘述文。例如:
    「一個男子,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
    這二者之間的主要不同,在於記述文告訴別人一些有關人或物的什麼(東西);敘述文則告訴別人一些事情。記敘文是靜的,就好比是一張一張的照片,單說東西在空間的情狀、性質或效用;敘述文是動的,就好比是一捲錄影帶,記錄了事情經過時間逐漸進行的步驟,寫出它變動發展的經過。
  但是世間純粹的記述文和敘述文是很少的,它們二者常常混合在一起。因此我們對於這一類的文章,便統稱為記敘體裁。記敘體裁文章的好壞,與這兩者在文中安排的情況大有關係。
  記敘文由於寫作旨趣目的的不同,在選材運材的工作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時候需要多一點記述的成分,這樣便能造就鮮活動態的美感;有的時候又需要多一點敘述的成分,這樣才能享有安詳靜態的美感。將這兩者作最適切的調配,是一篇成功的記敘文必備的條件。本文在運用材料方面,便富有這種記述與敘述恰當組合的完美。
  本文是一場說書表演「過程」的記錄,基本上是「活動」的,因此需要較多成分的「敘述」,全文也大多是在「敘述」的架構底下完成;但是為了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特色的人物、場景及聲音,亦不能不以趨近靜止的「特寫」手法來處理,這就需要「記述」。例如:全文三位主要人物出場時,都曾經記述了他們的容貌、衣著、氣質等資料;而為了點染白妞說書前的氣氛,對白妞的眼睛,也做了相當用力的記述。另一方面,為了害怕記述過多,造成文意的停頓、或情節的板滯,作者在記述之餘,仍不忘為文字的流暢敘述加工。例如原文第五段對聲音的描寫,穿插了許多「活動」的譬喻,遂使得靜態的「特寫」也產生了「動感」,套用一句他原文的用句:「這是他的獨到。」又如:原文第三段的第一句:「旁坐有兩人」中的「坐」字,若改用成「座」,就把「敘述」句變成了「記述」句了。諸如此類,都足見作者運材功力的獨特與深厚。
  「敘述」與「記述」適度而恰當的相互交織,便是本文能成為完美的記敘文的要素。以下便是兩者在本文中交織情況的分析:
第一段
敘: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後臺簾子裏面走出一個男子,(事實的推移)穿了一件藍布長衫,(人的動作)
記: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狀態)彷佛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性質)
敘: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沈靜;(效用)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甚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人的動作)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事實的推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人的動作)
第二段
敘: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事實的推移)
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色鑲滾的,(狀態)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淨,(性質)
敘: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鏦鏦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中,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的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人的動作)
記: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狀態)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效用)
第三段
敘: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幾年來好玩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子裏的姑娘們,也人人都學。只是頂多唱一二句可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人的動作)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了,後面去了。(事實的推移)這時滿園子裏的人,談談笑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人的動作)
記: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狀態)
第四段
敘: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臺裏又出來一位姑娘,(事實的推移)
記:年紀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面皮,(狀態)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性質),只覺秀而不媚,清而不寒,(效用)
敘: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人的動作)
記: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效用)
敘:又將鼓棰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人的動作)
記: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狀態)
敘:左右一顧一看,(人的動作)
記: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效用)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狀態)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效用)
第五段
敘: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人的動作)
記:聲音初不甚大,(狀態)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效用)
敘: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人的動作)
記:像一線綱絲拋入天際,(物的變化)不禁暗暗叫絕。(效用)
敘: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事實的推移)
記: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效用)
敘: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人的動作)
記: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物的變化)
敘: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就漸漸的聽不見了。(事實的推移)
記: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狀態)
敘: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物的變化)
記: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效用)
敘: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為是。(人的動作)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物的變化)
記: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狀態)
第六段
敘: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臺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事實的推移)
記:不到三十歲光景,(狀態)是湖南口音,(性質)
敘: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音。無論做甚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人的動作)說著,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又是白妞上場。(事實的推移)
第七段
敘:這一段,聞旁邊人說叫做黑驢段,聽下去,不過一個士子見了一個美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人的動作)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事實的推移)
記: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玉盤」,可以盡其妙處,在說到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聽得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性質)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效用)
敘:這時不過五點鐘光景,眾人以為天時尚早,王小玉必還要唱一段,(人的動作)不知是他妹子出來,敷衍幾句,就收場了。(事實的推移)當時一哄而散。(人的動作)
二、映襯修辭極致的發揮
    本文的最大特色,在將所有的材料透過「映襯」的手段作排比,交織成一個綿密的意義網,互相牽扯、相互支援,是運用材料極為成功的例子。
(1)第一部分彈弦男子的「醜」容貌與他的「美」琴藝,形成一個映襯(反映)。
(2)第二部分言黑妞說書的「佳妙」,與第一部分琴藝的「美」,形成一個對襯。
(3)第二部分敘黑妞說書「略」,與第四部分寫白妞說書「詳」,適為反映。
(4)第三部分插敘黑白二妞說書技巧的比較,一半黑妞是實,一半白妞是虛,,形成一個反映。
(5)第三部分與第五部分插敘觀眾對白妞說書技巧的贊嘆,也是一虛一實,兩者相襯,是反映。
(6)第六部分美人的「美」與「巧」,與黑驢的「醜」與「拙」,又成反映。
(7)第四部分敘白妞說書「具體」,第六部分敘白妞說書「抽象」;前者詳,後者略,也是反映。
(8)第六部分黑驢段的敘述方式為「好上加好」,與前述第三項「好上更好」的反映,成為對襯的映襯。
(9)第一部分與第四部分的「輪指」呼應,一為主奏,一為伴奏,亦成映襯(對襯)。
(10)第三部分「滿園都是人聲」與第四部分「滿園鴉雀無聲」適成反映。
(11)第一部分敘琴藝「詳」(為主),第二部分「略」(為賓,只作黑妞說書之伴奏),此情景如同前第七項白妞說書詳略相襯,成為另一組映襯(對襯)。
(12)黑妞與白妞名字上的「黑」「白」,在顏色上是反映的映襯;而一為學生、妹妹,一為老師、姊姊,亦皆在映襯之列(反映)。
(13)第四、第六部分白妞說書的「詳」及「最詳」,與第二、第五、第六部分黑妞說書的「略」及「最略」,也是映襯(反映);而第四段白妞說書是「詳」中之「詳」,與第六、第七段黑妞說書是「略」中之「略」,更是一組極為特殊有趣的反襯。至於黑白二妞各自形成「詳」、「略」映襯的反映,亦成了另一組饒富興味的「對襯」。
柒、參考文獻
1.高明等編(民83),《高中國文課本及教師手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2.陳滿銘(民80),〈章法教學〉,國文教學專題研究課程講義。
3.陳滿銘(民80),〈談運用詞章材料的幾種基本手段〉,同2.
4.林義烈(民79),《細說作文》,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5.楊鴻銘(民73),《高中國文課文析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6.林義烈(民79),〈高中國文第一冊範文的作法與修辭〉,《教與學》22期頁12-24。
7.樂天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民66),《修辭學》,台北市,樂天出版社。
8.《國語日報寫作班講義》,國語日報出版部。
9.林鍾隆(民66),《愉快的作文課》,台北市,益智書局。
10.夏丏尊,《文章作法》,台北市,綠洲出版社。
11.夏丏尊(民58),《學生作文原理》,台南市,鳴宇出版社。
12.林義烈(民85),〈劉鶚「明湖居聽書」試析〉,《建中學報》第一期頁5-19,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出版。
13.周振甫,《文章例話》,台北市,蒲公英出版社。
刊「建中學報」第27-29

by 甲多先生 @ 1996.12.06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