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作文指導舉隅

作文是一門須具「學習條件」的科目,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規定作文教學「從口述到筆述」就是一個證明。從教學經驗當中我們也發現:學生要有了「識字」的能力,我們才給他「綴字成詞」的學習;有了「造詞」的能力,才能給他「聯詞成句」的練習;有了「造句」的能力,才能給他「積句成段」、「集段成篇」的訓練。會造句是成就篇章的學習條件;會造詞是學習造句的條件;大字不識幾個的人,就無法學習造詞。因此在進行作文教學之前,首先要明瞭學生具有什麼樣的「學習條件」,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條件,設計合適的教材教法來進行指導。
今日的國中學生,都是由國小免試直升上來,經過「常態編班」,水準自然是參差不齊。換句話說,在一個正常的國中班級裏,是不應該也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具有相同的學習作文程度的;這樣在作文指導的方式上,似乎也就不應該一成不變的使用相同的教材,以及相同的教法。因為你若是單一的指導高難度作文,便照顧不了低程度學生;若只教授簡易的作文法,高成就的同學也會感到不滿;若採行「中庸之道」,則兩方的學習均將落空。
無奈在「考試領導教學」明顯而且盛行的今日,國中國文教師以及學校教學行政主管,迫於社會的「形勢」,以及家長的殷殷熱望,在作文教學這一科目,多半採行的是高難度、少指導多練習的「命題作文」教學方式。這一來固然是滿足了社會人士、多數家長,以及約占三分之一比例具有這種學習條件學生的胃口,卻沒想到因此「犧牲」了一半以上的較低學習成就學生,使他們從一進國中開始,就徘徊在「作文園地」的大門之外,因取不得進入堂奧的鑰匙,而灰心喪志,而自暴自棄,而在長大成人之後,被別人「痛心疾首」的歸入「寫不通一封普通的信」之列。
如果我們不那麼看重聯考作文的八十分,而對這些程度稍差的學生,作適合他們能力,且對他們將來生活有用的作文指導,譬如:寫便條、作記錄、傳口信、整理報告、摘錄要點、寫請假單、說明遲到的理由、向別人道歉、解釋校外教學的行程等等,由點串線、由線擴展成面,漸漸的,也許他們仍作不出具有豐富思想情感的文章,但是至少文句可以變得較為暢順,意思的表達也能夠比較清楚。這樣,師生雙方對作文課的觀感,才不致像以前一般的「痛惡」,而一味的在作「應付」和「敷衍」、「迴避」。這是鄙人大膽在國中的作文教學,提倡「基礎作文指導」的理論基礎。
鄙意以為:以作文的學習條件而言,國中作文教學至少須分成「基礎」與「精進」兩組。「精進」組略同於「學科能力分組教學」中的A組,其特點為:一、作文有成篇的能力;二、有課外閱讀的能力和習慣;三、有提綱挈領和發揮某一旨意的能力;四、能分辨主旨和大意的不同;五、有搜集材料的能力。
「精進」組的學生,可施以不同類型、不同體裁、以及不同練習重點的「命題作文」教學。
「基礎」組的學生,也許不是「低成就」的學生,不過他們的作文學習條件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他們的一般特性是:一、排斥作文課;二、抓不住作文的要點;三、懶得搜尋或搜尋不到材料;四、不懂得拓展思路的方法;五、三言兩語只求交卷了事。
針對這種情形,筆者特別參酌前人著作,益以己意,提供「基礎作文指導」法數端。內容係按照教師授課時的順序:先敘「引言」,次列「材料」,後為「引導」問題。引言中說明該次練習的項目、重點、目的及大致內容;材料即是該次練習可用的內容;引導部份是教師為開展學生思路所發的問題,各問題的答案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其教學情境仍須由各任教者加以控制。問題後不附「參考答案」,俾讓師生雙方的腦力相互激盪,達到作文教學的最大效果。
壹、聽寫故事
一、引言:
今天的作文課,我們要聽一個故事,然後把故事的內容記下來。
聽別人說話要聽出別人的意思,也就是「重點」的所在;聽故事也是一樣。除了聽出「重點」,還要注意故事的順序,也就是先聽到什麼、後聽到什麼;還有人家是怎麼說的,那個地方說得詳細,那個地方只是一筆帶過。最後就是要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聽寫」不是一面聽一面寫,而是先聽完了再寫。寫的時候最好全照原文,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話把大意寫下來。
二、材料
魔術
鄭秀技
鐘錶店的主人過五十一歲的生日,來了很多客人,給主人祝壽。
有一個貪心的客人,名叫李四,看見店裏有各式各樣很精緻的錶。他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拿了一個金錶,放進大衣口袋裏。恰好被主人的女兒阿珠看見了。
不久,主人請客人入席吃壽酒。大家吃得正高興,阿珠提議來個餘興節目。大家都同意,並且請阿珠先表演。阿珠笑瞇瞇的說:「我來表演魔術,就請李四做我的助手好了。」他叫李四站在房間的另一頭兒,自己拿了一個金錶,先讓大家看看,然後放進自己的口袋裏說:「現在,金錶已經到李四的口袋裏去了。不信,請王伯伯去把它拿出來,讓大家看看!」
王伯伯果然從李四的口袋裏拿出一個金錶來。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只有李四臉色蒼白,勉強跟著苦笑。取材自國語日報出版「三百字故事」第四卷
三、引導:
()這個故事的題目是什麼?作者是誰?
()這個故事共分成幾段?其中那一段的內容最多?
()這個故事為什麼會發生?中間的經過怎樣?結果又怎樣?
()這個故事的角色有幾個?誰是主要的角色,誰又是次要的角色?
()這個故事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又是在那裏進行的?
()第一段的大意是什麼?
()第二段的大意是什麼?
()第三段的大意是什麼?
()第四段的大意是什麼?
()第一段「鐘錶店的主人」可以改用「服裝店的主人」、「水果店的主人」等別的名稱嗎?為什麼?
(十一)當阿珠看見李四偷金錶的時候,他為什麼不叫「有小偷」呢?
(十二)阿珠為什麼要提議來個餘興節目?
(十三)阿珠會表演魔術嗎?他為什麼要挑李四當助手呢?
(十四)阿珠在表演的時候說了什麼話?
(十五)阿珠為什麼拿金錶當道具?
(十六)阿珠的表演成功嗎?他請誰來證明?
(十七)王伯伯從李四口袋裏拿出來的金錶,和阿珠放在自己口袋裏的金錶是同一個嗎?
(十八)李四為什麼臉色蒼白?
(十九)共有幾個客人知道李四偷了金錶?
(二十)阿珠利用變魔術的機會,做了一件什麼事?
(二十一)你覺得阿珠是一個怎樣的人?怎麼說呢?
貳、描述靜物
一、引言:
美術課裏有「靜物寫生」的課程;作文課裏也有類似的課程,叫做「描述靜物」。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用「靜物」作道具;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美術使用線條或色彩來表示,而作文只能使用文字。前者用的是比較「具體」的方法;後者的方法相對的就比較抽象了。
所謂「靜物」,照字面的解釋是「不動的東西」。美術課裏用來寫生的靜物,通常都是放置在桌子上,或者房間的一角;作畫時只能採取一個角度。作文課裏所稱的「靜物」,除了與美術課所用的大致相同之外,在體積和數量上,似乎要比美術課所能用的自由得多;在寫作時,除了從一個角度觀看以外,其他的角度所見也能寫,必要時移動它,拿起它來觸摸、聞嗅一番也可,對於看不見的地方,甚至於可以使用「想像」的方法,把它補足了。
「描述靜物」的作文,不但是要說清楚所要描述的對象――就是那個或那些靜物――而且要記下你對它的一切具體、深刻的印象,同時還得把你們在觀察靜物的過程中,所生的感覺或聯想,也要適時一併的敘說下來。同樣的事,不同的人來看、來做,有不同的感受;一樣的,相同的物,不同的人來看、來摸,也會有不相同的感覺。比方我用同一隻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描述靜物」四個字,有的同學覺得好看,有的同學覺得不好看;有人說寫得太用力了,有人還嫌「墨色」稍淡了;有同學說寫斜了;有同學說大小不一了:種種感覺都有。正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作相同題材的作文時,才能顯現各人不同的面貌。因此今天各位同學在觀察之餘,不要忘了加上你的感想;否則觀察的對象只有一個,沒有感覺的區別,豈不要成為千篇一律了?
二、材料:教室的前方。
三、引導:
()從你的座位往前看,最顯眼的是什麼東西?
()除了牆壁之外,面積最大的是什麼?
()我們看一個地方,或一個東西,會先看到大的、整體的地方,還是小的、部分的地方?
()說「一大塊牆壁,白色的」好,還是說「一大塊白色的牆壁」好?為什麼?
()黑板的位置要怎麼說好呢?說「黑板就在牆壁的中間」好不好?
()要把黑板都介紹完了再介紹公布欄呢,還是一起介紹好呢?
()公布欄的內容如果你看不到,可以不可以憑記憶或臨時向前看清楚記下來呢?
()國父遺像掛在黑板上方的正中央,班訓「合作」兩個保利龍切割的大字分列兩旁,先介紹那一個呢?
()介紹一件東西,只要說出那件東西的客觀存在就好,還是也要一併談談你自己主觀的感想呢?
()你覺得我們的牆壁夠不夠白?黑板會不會反光?公布欄的內容要怎麼樣充實?「合作」那兩個大字隨時在告訴我們什麼?
(十一)當你不是坐在座位,而是剛從前門走進教室來時,教室前面的景物有沒有什麼不同?
(十二)教室前面除了牆及牆上的附屬品外,還有那些東西?說一說那些東西的位置、顏色、形狀、大小、功用等。
(十三)你上過講台嗎?是幹什麼去的?感覺怎樣?
(十四)下課了,教室前面的樣子和上課時有什麼不一樣?
(十五)你滿意目前教室前面的布置嗎?如果不滿意,你覺得應該怎麼改?
(十六)現在有關「教室前方」你已有了不少材料,從這些材料看,你打算對「教室前方」下一句怎麼樣的評語?
(十七)「評語」決定了,該選那些材料才合適?
(十八)介紹時,該不該分段呢?怎麼分法?
(十九)面對這些材料,你打算用什麼作「題目」?
(二十)如果要觀察的「靜物」範圍擴大了,我們剛剛所找的那些材料,是取用的多,還是捨棄的多?
(二十一) 現在我們各自從頭回想,利用剛才討論過的材料,把有關教室前方的描述,順序記錄下來,分段並寫出感想,題目自定。如果你沒有合適的題目,就用「教室的前方」作題目!
叁、改寫詩詞
一、引言:
今天的作文課,我們要練習把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詩,改寫成為一篇「以事為主的記敘文」。
「改寫」的意思,是「用另外一種方式,把已經寫好的文章重新寫過」,通常可分為兩類:一是將長文縮為短文,或是將短文伸成長文;一是改變體裁,如將韻文改寫為散文,或將小說改編成劇本等。我們今天的練習屬於第二類。
上課時我們談過,詩是語言的昇華,文章的精髓,尤其是我國的古典詩,每一句詩都好像一篇文章的大綱,只要根據詩句的情景作聯想,就很容易獲得寫作的材料。聯想的方法是:()在時間上向前後延伸;()在空間上向四方擴展。例如:在敘事方面,將概括的事項名稱,抽繹出原因、經過、結果來;在寫景方面,將點狀的景物輪廓,分區分項的細細描繪;在論理方面,將簡單的結論分析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在抒情方面,將直抒胸臆轉化成因人、因事、觸景、睹物或感慨、抒懷、洩憤、悔過、弔古、念故等等具體化描寫。
孟浩然「過故人莊」詩共分八句:前兩句是敘事;三、四句是寫景;五、六句在敘事之中雜有寫景的成分;尾聯兩句是感想。改寫成散文時,大致仍得依照他這樣的安排,也要尊重作者創作的原意,只能在不改變原意的範圍之內,對他原文語意不夠明確,或發揮得不夠的地方加以補充,切不可「改而寫之」,那就失掉了改寫的真義了。
二、材料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第二冊第五課)
三、引導:
()「過故人莊」如果翻譯成白話文是怎麼說的?就用這個說法作我們改寫文的題目好嗎?
()原詩採用的敘述觀點是第一人稱觀點,還是第三人稱觀點?請老師將「敘述觀點」略作解釋)
()本詩作者是孟浩然,在文中提到孟浩然時,是稱「孟浩然」好呢,還是另有比較方便的方法?
()是誰邀請誰到他家去作客的?
()孟浩然和老朋友是不是很久沒見過面了?
()你知道孟浩然被朋友邀請的時間和方式嗎?朋友又是以什麼理由來邀請他的?
()孟浩然答應邀請了沒有?他用什麼方式表示的?
()可見孟浩然喜不喜歡交友?喜歡交怎麼樣的朋友?
()想一想朋友邀請的誠意怎樣?孟浩然赴邀的心情又怎樣?
()臨出門時,孟浩然作了什麼準備?他帶了禮物嗎?使用什麼交通工具呢?
(十一)朋友家的大概位置,以及四周景物怎樣?
(十二)一路上,孟浩然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感覺怎麼樣?
(十三)由於心情愉快的關係,孟浩然可能一路走一路做什麼?而且感覺路程遠還是不遠?
(十四)朋友住的村莊有別的人家嗎?孟浩然先看到村裏的房子,還是先看到村莊裏的人?他跟他們打招呼嗎?
(十五)看到老朋友的家了,感到眼熟嗎?為什麼?跟以前來時一樣嗎?
(十六)還沒走近大門,老遠就看到了誰,正以什麼樣的姿態表情迎了過來?孟浩然的反應又怎樣呢?
(十七)先坐下還是先喝茶?先喝茶還是先洗一把臉?
(十八)老朋友家還有其他的家人嗎?孟浩然要不要跟他們打個招呼?
(十九)午餐時間到了沒有?他們在那兒用餐?
(二十)介紹一下餐桌上的食物吧!都是熱的,還是冷的?看菜色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孟浩然可能怎樣贊美,朋友又可能怎樣謙虛呢?
(二十一)一面吃飯,一面喝酒,一面談話。談話的資料都是從那兒來的呢?
(二十二)偶而利用不吃喝不說話的空檔,孟浩然做了什麼事?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嗎?
(二十三)你能記下一些他們對談的內容嗎?這內容當然是要符合當時那種氣氛的。
(二十四)看一看老朋友的田園生活,再想一想自己的仕宦奔波,孟浩然有沒有什麼感慨呢?
(二十五)如果孟浩然提出歸回田園的想法,他的朋友必定如何來相對?
(二十六)酒足飯飽,談得也盡興之後,孟浩然有什麼具體的希望?
(二十七)這一次的相聚,對孟浩然的思想情感有什麼影響?在回家的路上,他會想著什麼嗎?等他下次再來時,這兒的一切會有什麼改變嗎?
(二十八)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的心情,可以用什麼來作譬喻、比擬或形容的?
(二十九)朋友相交,是基於什麼基礎的?孟浩然在訪友過程,也許吟一首什麼詩嗎?
(三十)在回家的路上,孟浩然心情怎樣?
(三十一)我們是照原詩的「聯」分段,還是我們照自己的意思分段好呢?
(三十二)這一首詩,也就是我們改寫成的這一篇文章,主旨是什麼呢?
(本節參考曾忠華教授「談作文教學」寫成)
肆、仿作作文
一、引言:
剛剛上過張曉風的「行道樹」一文,今天我們就來模仿這一篇文章,也來寫一篇「仿作作文」。
「仿作作文」,顧名思義就是有一篇「範文」供作模仿的對象;但是要模仿這篇範文的什麼呢?有同學問:是不是把篇文中的人名、地名改一改,情節增刪改易一些,口氣換一換就可以了。我的答案是:不可以。
一篇「好」的文章,或者說一篇文章成功的要素有很多,例如:主旨明確、材料豐富、剪裁得當、布局巧妙、結構精準、例證有力、用語簡潔、題材新穎、意味深遠、詞藻美麗……只要其中具備了一項,那麼這篇文章就可以稱「好」,也就能夠作為我們的範文,供我們模仿習作。
可見「仿作」,其實只能模仿範文的一部分,就是該篇文章最成功的部分:或者是它的主旨,或者是它的大意,或者是它的題材,或者是它的安排方式,或者是它的章法、結構、布局、詞藻、開頭、結尾、設譬、修辭等等。今天我們所要模仿的部分,主要在它以「擬人」「自述」的作法上面,兼及它對自己介紹的內容。
二、材料:
見第一冊第九課。
三、引導:
()在決定你選用的題目之前,你首先要注意:能不能選一個跟「樹」有關的對象?或者是跟「馬路」(行道)有關的東西?
()當你確定了「題目」的「東西」之後,你是不是要假定你就是那件東西,把它稱作「我」;也就是全篇都「擬人」?
()要介紹「我」的來歷嗎?
()「我」的樣子怎樣?
()「我」的特徵在那兒?「我」的「同伴」或「家人」呢?
()「我」的生活如何?
()「我」有沒有朋友?他們與我有區別嗎?
()在人的眼中,「我」是什麼,「我」怎樣?
()「我」有希望或期待嗎?
()「我」的過去和現在怎樣?「我」能見到未來嗎?
(十一)「我」有沒有自豪的事,或「糗」事?
(十二)「我」快樂嗎?「我」痛苦嗎?
(十三)「我」為人類社會作過貢獻嗎?
(十四)「我」屬於「大人物」還是「小人物」?
(十五)拿「我」和人類相比,有人跟我「類似」嗎?
(十六)「我」的這一輩子,或者這一段生活,對人類而言具備了什麼意義嗎?也就是「我」介紹了我的故事是為了什麼,有什麼目的?(這就是本文的主旨)
(十七)從「我」的出生介紹起好呢?還是不一定要從出生介紹起。(「行道樹」一文是屬於那一種?
(十八)要不要寫到「我」死了?為什麼?
(十九)最後可不可以「人」的本來面目,對這個「自述的對象」,提出批評、感想或意見?
(二十)題目只能像「行道樹」這樣的簡單嗎?把「行道樹」改成「灰塵裏的樹」,或者「站在都市裏的樹」可以嗎?
(二十一)選用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物品來作題目好嗎?為什麼?
(二十二)如果你仍想不出一個自認合適的題目,那麼現在老師提供一些可用的「對象」供你參考――注意,只是對象,至於如何組成題目,仍得由你自作決定。
1.教室 2.課桌 3.座椅 4.地板 5.黑板 6.板擦 7.粉筆 8.筆記本 9.參考書 10.眼鏡 11.考卷 12.鞋 13.公共汽車 14.手錶 15.制服 16.課本 17.講台 18.燈 19.筆 20.籃球
四、參考習作
我是一把殘廢了的鋤頭
兩年前,我從一個兄弟滿堂的家庭來到這裏。一個踉踉蹌蹌的學生,把我交給一個坐在屋子裏的老先生。從那時候起,我開始過着非人的黑暗日子。
就像其他許許多多的同伴一樣,我被分配監禁在一個朽陋的方斗洞裏,沒有自由,沒有調劑。天陰雨霾的時候,從四面八方迴盪回來的高級醇「臭」,燻鬆了我的皮膚和肌肉,我漸漸的衰老和感到力不從心。我天天等待,等待老天憐恤的星期五,工友來打開「牢」門。當陽光衝進來的-剎,我來不及忘掉滿身的瘡痍,便忙向柵外窺視:莽蒼的草地使我歡暢;迎風的花香使我迷醉。我深深吸取一口新鮮的空氣,我羨慕外頭正在工作的伙伴――但是我終於只有欣賞的份兒,「放工」的鐘聲之後,「嚓」一聲,「牢」門重重的扣下來,黑暗和寂寞又重新籠罩了我。
起初,我剛來這裏的時候,打著血氣的「方鋼」,學生們都爭先恐後的搶用我,受盡了寵護和玩褻,更是羨煞了無數比我年長的朋友;而我也著實為他們做了不少事情:他們帶著我走遍了校內各處和校外附近,除掉許多妨碍他們觀瞻的叢雜。當時我艷紅的外衣和犀利的門牙,使「前輩」們相繼失色。
去年,屋子裏又進來了一批年輕的小伙子,於是,我開始受到冷落和鄙視,百般的氣昂再也引不起絲毫的注意,學生們隨意用力的把我摔來踢去,禁不起的脊椎骨鬆鬆欲裂。昨天下午,一位粗心大意的學生把我從司令臺的這頭丟到那頭,只感到身子一陣疼痛,腦袋搬離了軀體。
唉呀!我是一把殘廢了的鋤頭。
伍、章法教學
一、引言:
「章法」就是分段的方法。
每一篇文章都應該分段。分段是作文組織中的一個環節,居於篇和句中間的地位,是標點符號作用的擴大。通常一篇文章至少分成三段。如果只分三段,記敘文的章法大概就是原因、經過、結果;抒情文大概就是引動、高潮、平靜;論說文大概就是情(是什麼)、理(為什麼)、法(怎麼樣)。
今天我們要練習的是分成四段的方法,叫做「四段章法」,也叫「起承轉合型」的章法。
四段章法的第一段叫做「起」,就是「從何說起」的意思。一篇文章要寫出來的話很多,打算從那幾句說起,那幾句話就是「起」,是這一篇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叫做「承」,就是「承接下去」或「繼續下來」的意思,也就是根據第一段的話說,或針對第一段的意思接續下去說。比方你批評一個同學說:
「你真是一個好學生。」
這句話就是「起」,因為你是從這一句話說起的。接著你說:
「不但品德好、學業優,而且時常代表學校參加校外的學藝比賽,獲得榮譽。」
這幾句是「承」,因為這是根據第一句「好學生」的意思而來的,是用來說明第一句話的。所以「承」是「起」的發揮。
第三段叫做「轉」,是轉了另一個意思,就是提出在「起」和「承」裏沒有提過的新意見。第四段叫做「合」,就是全文的結果。比如剛才你批評同學的第三段說:
「可惜身體差了些,三天兩頭的跑醫院,把藥水當成茶水的喝。」
這就是「轉」,因為身體差是前面還沒說過的新意見。最後你說:
「如果能多注意營養和運動,鍛鍊好體魄,那麼你就是十全十美的模範生了。」
到這裏,你的話說完了,意思也圓滿了。這就是結果,也就是「合」。
現在各位就利用這種辦法,把老師在下面所提供的材料,歸併成為四段,並且按照順序排列,寫到作文簿裏。
二、材料:
()暑假本來是讓學生休息的時間。尤其是我們國中生,平時功課壓力重,辛苦的學了一年,利用暑假休息充充電,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雖然是在假期裏,學習是額外的負擔,但是也應該認真。否則還不如實實在在的呆在家裏休息。
()照這樣子看來,暑期輔導還是有其必要的。
()輔導的目的不外在溫故和知新。「溫故」是一件愉快的事。論語學而篇第一章不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話了嗎?
()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各種學科都在日新月異的進步著,一天不學便要落伍一天。我們不要以為放過一個暑假,對我們的影響不大。
()生活習慣也是日積月累養成的。平常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生活規律,如果經過暑期的破壞,勢必在我們的身心健康,甚至對我們的學習上面,都造成不良的影響。
()何況老師也跟我們一樣,放棄休息,冒著酷熱到學校陪我們上課。
()不過暑假太長了,休息太久,就像機器棄置不用,很可能就逐漸失去功能、終成廢物。所以學校特別利用暑期當中的五、六個禮拜,每天上午辦理輔導。
()暑期輔導一方面給我們溫習舊的,讓我們重新咀嚼,體會新意;一方面教我們新的,以便迎頭趕上時代。
()放了假,精神難免鬆弛,紀律不再,漸漸的日夜顛倒,生活腳步大亂。讓你定時上學休息,生活習慣就不致破壞。
(十一)而且暑期輔導的項目,多半是學藝活動,或者是負擔不是太重的課業。
(十二)只要捨得一點點多餘的休息,便能換來生活、學藝、課業等多重的收穫,何樂而不為呢?
三、引導:
()根據以上材料,我們以那一條作「起」最適當?其他還有那些材料適合放進第一段?
()有那幾條材料適合放在「承」?它們的順序又怎樣?
()「轉」的材料應不同於前兩段,你發現是那一條或那幾條是適合的了嗎?
()那一條或那幾條材料可以作「合」?
()現在重新看看「起」「承」「轉」「合」四段的材料,彼此是否有重疊或矛盾的地方。
()以「分量」而言,你對各段的選擇安排,是否有「頭重腳輕」「發育不良」或「尾大不掉」的現象。
()現在看看各段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段旨」有沒有重複或歧出的情形。
()這樣一來,本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主旨」的位置是在那一段?它的內容怎樣?
()根據主旨或者根據材料,你認為本文最合適的題目是什麼?
()這應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現在我們開始練習!
(本節參考劉中和「談作文的章法」寫成)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印行「國文教學研究專輯(二)」83-105

by 甲多先生 @ 1987.11.0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