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擬」是甚麼

比擬跟譬喻一樣,都是在作文時使文章美妙的修辭方法。譬喻的目的在「化抽象為具體」;比擬除了具備有譬喻的作用之外,它還可使句子顯得生動、活潑、有勁兒。
(一)比擬和譬喻的不同
有些同學慣於把譬喻說成比喻,也許是受了「譬」「比」音近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不懂它的含義所致。其實比喻是比擬和譬喻的合稱,不是指單純的譬喻或比擬呢。譬喻是我們所要表達的對象,跟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而這個另外的事物較我們所要表達的對象,更為一般人熟知時,我們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我們所要表達的對象。比擬則是將有生命的人擬作其他之物,或將其他之物擬作有生命的人或其他的物的方法。譬喻是材料上的修辭法,最普通的句法,是在兩件相譬的事件之間,夾有「好像」、「如同」、「彷彿」、「一樣」或「像」、「似」、「若」、「如」、「猶」等譬喻的詞語,來將它們連接起來。比擬則是屬於意境上的修辭法,它可以使讀者透過不同的聯想,獲得與自己程度相若的閱讀情趣,有時甚至可以超越作者當初的設想,是使作文「佳妙」的好方法之一。
最常見和最常用的比擬,有用人比物的「擬人法」和用物比人的「擬物法」。
(二)擬人法
凡是將沒有生命的東西,變作有生命的人一般看待的寫法,都叫做擬人法。所有的童話,幾乎都是使用這種寫法,像國小國語課本裏的「月夜」、「蘋果睡著了」、「天地一沙鷗」、「井外的世界」、「綠池的白鵝」等課。有些利用自傳體裁來介紹某種東西的文章,也常用擬人法,像國小國語的「思想先生傳」、國中國文第一冊第六課林間的「草的故事」,以及胡適之寫的「差不多先生傳」,都屬於這一類。兒童詩為了迎合兒童生動活潑的個性,也喜歡使用擬人法,像國中國文第一冊第三課楊喚的「夏夜」,把夏夜比成一會兒愛熱鬧,一會兒愛安靜的調皮小可愛,就是最好的例子。古典詩中也有使用精簡的擬人句法,造出特殊情趣的句子。像國中國文第三冊第四課林良的「中國的月亮」引李白的詩「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把黃昏(暮)和山月都變成了伴隨作者回家的人了。又像國中國文第三冊第十六課佚名的「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雌兔是指花木蘭,雄兔是指跟他南北征戰了十二年的伙伴,也是一種擬人法。除了上述特殊的文章使用擬人法之外,一般文章也時常可見。像國中國文第一冊第十二課佚名的「孤雁」,不但全文把孤雁擬人化了,文中的精采片斷也常是擬人的,像「寒星照在蘆葦上微微發光,猶如沾著了眼淚,風吹來,便真的窸窣地啜泣了。」連蘆葦也擬人化了。又如第六課陳醉雲的「鄉下人家」第五段的「母雞率領一羣小雞」、「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往來」,也都採用了擬人的手法。
(三)擬物法
其次較常用的比擬法是將人比作物的「擬物法」。擬人法是將沒生命的賦予生命,所以具有生動的作用。在寫人的時侯,因為已經具有生命了,如果再用「擬人」,便會顯得「不倫不類」,所以有倒反過來,用物來比,加深讀者印象的作法,叫做擬物法。擬物分兩種,一種是擬動物的,一種是擬植物或無生物的。前者像國中國文第三冊第十六課佚名的「木蘭詩」:「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裏作者把花木蘭及他的伙伴,又比成了野兔啦。後者像杜牧的詩:「落花猶似墜樓人」;及流行歌曲的「十八姑娘一朵花」,都是把美麗的女子比成了花的擬物法。
(四)其他的比擬法
另外還有所謂「用虛比實」、「用實比虛」的比擬法。前者像國中國文第三冊第四課林良的「中國的月亮」引李白的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後者像李義山那有名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以及所謂的「暗擬法」,這三種比擬法比較少見,同學們要使用到的機會也不多,所以不再多說。
比擬的好處,比譽喻的「化抽象為具體」還要更上一層。如果你自認在文章的技巧上,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那麼在為文的時候,不妨偶而試用比擬的方法,不但能使人在想像中獲取無限的意味,在你的作文上,也可以得到生動活潑的效果的。
刊「中國語文月刊」33757卷第142-44

by 甲多先生 @ 1985.07.0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