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中高年級作文的擬題與概說(三)

三、四年級上學期
()我的奶奶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一單元的主旨,給兒童回想、描述、感念親人溫情的機會和練習。
兒童大都生活在親人溫情的包圍之中,久而久之,常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覺,透過這個題目,就是為了要喚醒他的記憶,使他不忘;選用奶奶作對象,乃是由於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下,奶奶(或外婆)常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最先、而且長期接觸的親人。即使不是長時期相處在一起的,也多半是溫情給得「最充分」的一個。所以,用這樣的人來讓兒童體會親情的可愛,應是最恰當的了。
以人為主的文章,兒童容易流於表象空泛的敘述,例如說「長得不高不矮不胖也不瘦」之類,早已成為陳腔濫調,要提醒兒童避免。寫作本文時,甚至連長相外貌都可以略去;取材的方向,宜偏重在兒童跟奶奶相處的情形,把奶奶關懷的動作或者言談,忠實的記錄下來,藉以表示對奶奶的感恩。
兒童總以為「報答」就是要「給了什麼」,其實這並不對。只要把對方的好處記住,便是一種感激的表示了,對於長輩,尤其是如此。所以,如果不幸奶奶已不在人世,那麼就藉這一次機會,把過去愉快的生活片段,具體的描述出來,也是對奶奶的報答了。
()爬山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五課的課文設計的,而且跟課文的題目完全相同。但是課文的內容是用詩歌的形式來表現,本文卻要用散文的形式來寫作。
爬山是一件事,也是兒童生活經驗以內的事。本次的練習,就是要指導兒童,以他一次爬山的經過,作為本文的主要內容。所以開頭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及爬山的緣由等。
中段是爬山的經過,也是本文的重點所在。取材的要領是從看景物、聽聲音、說感想等三方面來下手。看景物時視野要大小遠近動靜交互運用,還可以往上、向下作個比較,偶而還不妨來個「特寫」;聽聲音時以大自然的萬籟為主,千萬不要拿世俗的嘈雜、來破壞了「野趣」。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說感想:看了景物美色,聽了蟲鳴風吼,當然有感覺要說;在腳底下用力氣,全身子冒熱汗,氣喘吁吁到達最高點,心裏更是充滿了激動;其間,不免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那挫折時的苦悶更是不能不一吐為快。
最後是總感想,說一說爬山的好處、收穫,或者爬上山頂之後有什麼愉悅的感覺。
()幸運的一代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九課「校長的講演」的內容而設計的,目的在強化兒童的國家鄉土意識,培養兒童愛家愛鄉更愛國的情操。
臺灣光復到現在四十多年了,當年在日據政府剝削下,苟延殘喘的老一輩的人,大都已經凋謝零落,對於在異族奴役下生不如死的苦況,記憶已逐漸褪逝遠去。新一代長成的兒童,因為缺少了比較,大多不懂得珍惜現有的幸福,因而任性、墮落的情況屢見不鮮。本文就是要給兒童,藉著光復前後,臺灣地區民眾生活情形的比較,讓兒童明瞭今日生活的富裕,進而懂得珍惜、把握。
時間的阻隔,容易形成所謂的「代溝」,我們對於若干時日之前的異象,本身便不一定能夠相信,所以要說服兒童相信臺灣生活環境的昔不如今,光憑口說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宜課前搜集圖片、影帶之類的教具,以資佐證;如不能,至少要請兒童比較信任的父祖長輩,提供當日生活的情況,作為比較的材料。經過今昔生活情形的對比,便能得出「我們是幸運的一代」的主旨了。
()遊烏來記
本題目一方面配合課本第四單元的主旨,一方面配合第十課「阿里山看日出」,指導兒童描寫山水景物的方法。
第一段可以參考課本第十和第十一課開頭的寫法,先交代要去遊玩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人、遊玩的原因和出發的方式等等。
第二段從描寫中途的景物起,接著敘述一路上愉快的心情及表現,漸漸的把情景和氣氛引入遊玩的高潮:到達目的地,初初接觸嚮往已久的地方,心情又激動又快慰,這是一個小高潮;等觀賞到主要的景物(在本文是指烏來瀑布)之後,便進入最大的高潮。對這部分的敘說要特別詳盡。
景物描寫完畢,遊程也告終了,本文也就在回味不盡的愉悅感想中結束了。
()我願做一個工程師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五單元「為大家謀幸福」的主旨而設計的,目的在讓兒童從暢述自己的志願裏,培養肯為人類謀幸福的精神。
國父曾經說過,「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他告訴我們,能力很強的人,要為千百人服務;能力中等的人,要為十百人服務;能力很普通的人,也該為自己一個人服務。而我們小學生到學校來讀書,都想求得高深的學識、培養更多更強的能力,為的就是希望將來能為更多的人服務。
本題目與三上第七單元的題目「我的希望」有些類似,但不完全一樣。後者的「希望」是一個籠統的名詞,包含的意思很廣泛,希望的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物,而且不拘為具體、抽象或者純為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本題目的範圍要比這個小得多,題旨也只確定在「工程師」的職務上面,要指導兒童針對這個項目來發揮。
至於是何種類別的工程師,本題倒不限制,兒童可以選定一樣來寫,也可以不分類別的寫。如果材料不夠,每段分別寫一種工程師,也沒有什麼不可;這個寫法與「我的希望」寫法是共通的。
()看報紙的感想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十六課「日記一篇」的內容來設計的。
第十六課「日記一篇」的內容是記敘參觀育幼院的經過,重點在藉由描寫孤兒的生活,自然產生同情的心,在作法上富有抒情的寫作意味。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當也有發生類似感受的機會,例如匍匐在地,沿街推銷抹布柱香的殘障者,四處流浪、衣衫襤褸的小棄兒。能夠讓兒童直接去觀察,主動的付出關懷是最好的。如果限於客觀的環境,不能直接獲得這方面的材料,那麼看報紙便是取得這類資訊的最好途徑了。
報紙類似報導的取得可有三種方式:一是小朋友自己發掘,二是請家人協助找尋,三是由老師選印。寫作的方式或統一寫某報導的讀後感想,或各寫各人所閱報導的感想,視材料收集的情況而定。有關的新聞報導宜攜來課堂上,於寫作前再詳讀幾次,可以請部分兒童先口頭發表,然後再各自整理自已的感想,寫在作文簿上。
()微笑伯伯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十九課「和氣的李先生」設計的,目的在讓兒童從生活周圍去找尋一個和善待人的典型,描述他的生活、言行、舉止,並記下他的影響和自己的感想,以作自己為人處世和待人接物的範式。
「微笑伯伯」也許是送報先生,也許是護士阿姨,也許是公寓的管理員,也許是巷口雜貨店的老板,也許是社區大門的警衛,也許是學校蒸飯間的工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臉上隨時掛著微笑,所以就得到了「微笑伯伯」(或者是叔叔、阿姨、先生、小姐、哥哥、姊姊等)的雅號。
一個人面帶微笑,不但說明了他的工作愉快、生活滿足、不怕困難、充滿信心,同時也能對與他共處共事的人,產生一連串好的影響。這些影響要兒童在老師的引導提示之下,自己去觀察、體會、推想,然後用具體的方法,把這麼一個人描寫出來。所謂具體的方法,就是記下他所做的事、他所說的話,以及這些話和這些事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
最後一段是感想,它的大意應該是:我們都應該跟他學習,讓「微笑」成為我們的共同標幟,讓和諧與愉快的氣氛,充滿在我們生活的四周。
()假如我是一條魚
本題目是配合課本第八單元的主題,以及第二十三課「兩條金魚」的內容而設計的。
這個題目跟三上第四單元的題目「如果我有許多錢」,同屬於想像的題目,但是設想的方向有別。
甲、本題目要把自己想像成一條魚,已經脫離了人類生活的範圍了。
乙、後者則自己仍然是一個人,只是有了許多錢而已,重點在設想各種合理有效的用錢方法,在目前的生活當中還有可以借鏡的地方。
想像不一定要作夢,作夢也不一定就是想像。楊喚在「夏夜」一詩裏有句「小弟弟夢見他變做一條魚在藍色的大海裏游水」,可以提示給兒童作參考,但是要說明:
甲、夢與想像是有區別的。
乙、敘述觀點的問題。
「假如我是一條魚」,就是把自己當成了魚,除了題目那句話以外,全文已不再有「人」的影子了,一切都要從魚的身上看、從魚的心裏想,而且要前後一致,不可「露出馬腳」;這是本文指導的重點。
至於做為一條魚要怎麼樣生活,第二十三課的課文,可以作為取材的參考。程度較高的兒童,要鼓勵他們拋開課本,自行開創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待續)
刊「中國語文月刊」38364卷第552-56

by 甲多先生 @ 1989.05.0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