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第一冊範文的作法與修辭

高中國文第一冊收範文十五篇,文言九篇為精讀,白話六篇為略讀,除第十五課的樂府詩是韻文外,餘十四課都是散文。以文體來論,記敘六篇,抒情兩篇,論說七篇;形式上是應用文的四篇,分別是訓詞(第一課)、書信(第二課)、祭文(第七課)、講稿(第十三課)。各文主旨分述如下:
一、說明我國堅決反共的立場,及濟弱扶傾、莊敬自強等傳統民族精神,終將因而獲致反共復國的勝利成功。
二、說明滿清政府如不推翻,中國不免於危亡。為使同胞幸福,雖死亦大樂。盼父親以國事為心,勿傷兒死。
三、記敘吳先生胸襟寬闊、意志堅強,善於教誨後輩,精神永遠與自然同在。
四、記敘左公與史公的師門情誼,懇摯感人。
五、說明廉恥與國家和個人的關係。
六、記敘故都北平的景物特殊、文化深博、歷史悠久,叫人不勝神往。
七、抒寫妹死葬妹的哀情。
八、說明美國對青年的教育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欠缺。
九、(以養蜂喻牧民)說明牧民愛民的方法。
十、記敘王小玉的說書技巧已臻化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一、訓勉子孫服行儉德。
十二、說明尊師重道的道理。
十三、說明從事學問的生活,才是最有趣味的生活。
十四、記敘武陵人所見的桃花源之人事景物。
十五、抒寫丈夫遠行的懷念。
各文的作法不一。茲將每一課文的寫作特色,擇要介紹於後:
一、
(一)正反對比敘議以顯主題:如第一段的怯懦清明、陷溺伸張,第二段的形勢力量、主觀客觀,第三段的孤軍奮鬥和扭轉劣勢,第四段的漠視歪曲和安危所繫,第五段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和「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第六段的黑暗黎明、前進畏縮等都是。
(二)大量運用例證(語證)以增強說服的力量:如第一段連用三個語證,幾乎占了篇幅的十分之九。第二段運用的次數更多,而且明引暗用一齊來。其餘各段的語證亦多,不勝枚舉。
(三)呼應:第六段「轉陷溺為清明,轉怯懦為勇敢」是第一段「由怯懦轉為清明,由陷溺而至伸張」的回應;「不惟國家的命運操之於我們大家自己的手中,即世界的安危,亦正操之於我們大家的手中」回應第二段的「力量是主觀的,操之在我」一句:結尾的「憂勞興國」也是第一段「憂勞適所以興國」的回應。
二、
△先敘後議:第二段自開頭至「然後始大快於其心」句,概述滿清腐敗的情形,是敘;自「是以滿政府一日不去」至「兒雖死亦樂也」,說明滿清政府之去留、革命事業之成敗,與國家存亡、國人生死的關係,是議。
三、
(一)首括:又叫做「頭括J,是作文常見的開頭法,在論說文裏有人稱之為「演繹式」或「總起式」,也就是從「整個」題目開始寫起的。有的時候是解釋題目、分析題義,有的時候是勾勒重點、畫定範圍;就好像事先祭起一頂空泛的「大帽子」、或者預先埋設一道混沌的大疑團,以便後文一一拆解。本文第一段「老人家那種樂天、簡樸、幽默、謙虛以及愛好自由的精神和情態」的記敘,就是首括法。
(二)順敘:本文自民國十四年的事寫起,至吳先生逝世葬於南海為止,依時間先後敘事,是典型的順敘手法。
(三)快慢:記敘文因文義的需要,有繁簡詳略的區別,繁詳時敘述的進程就慢、篇幅就長,時間也就好像過得慢些;反之敘述的進程快、篇幅短,時間也好像過得快些。章回小說裏常用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正是此法。例如第二、四段是比較繁複具體的敘述;第五、七段就比較抽象簡略是。
(四)追敘:本文材料的安排雖以時間的先後為依據,但因寫作時間在事後,所以文中多處出現追敘的痕跡。如第二段說「有一天」,第四段的「又有一次」,第九段寫「當日寇進攻貴陽的時候」等都是。
四、
(一)追敘:本文是作者記父親所說故事,所以多有追敘的故實。如「一日左公出微行」、「及試」、「及左公下廠獄」等是。
(二)帶敘:以一人或一事為主,附帶敘述其餘有關的人物或事件,以映襯主題的叫「映帶法」,也稱「帶敘法」。本文為記左公軼事,第三段卻全記史公之事,係因史公所言所行,深受左公精神感召,所以記史公處,也就是映托左公崇高的情操,是帶敘手法。
(三)呼應:第五段「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回應第一段首句;第四段「拜夫人於堂上」回應第一段的「使拜夫人」;第三段「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回應第一段的「他日繼吾志事」。
五、
(一)引說論證法:引用前賢的論述以增強自己說理的分量。如第一段全引五代史馮道傳論,第二段分別引用孔孟名言,第三段暗用論語及詩經,第四段又引顏氏家訓。通篇皆有前賢影響。
(二)平提側注法:文中如欲闡論數項事理,初以平等地位分述,叫「平提」;其中若干項比較重要,論說時必須偏重在此,叫「側注」。如本文首段四維並列,而禮義、廉恥兩組分敘,而後廉、恥並立,到最後只專就「恥」字敘議,便是此法。
(三)舉例:例證是論說文的重要成分,分人證、事證、物證、語證、理證和譬喻等項。本文除前(一)所說語證外,第一段的「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是理證;第三段的「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又是譬喻;末段舉齊朝一士夫教子情形是事證。
六、
(一)冒題法:跟開門見山的「破題法」正好相反,就是在開頭不直接點明題旨,而是先在題目四周繞圈子,說一些與題旨略有關涉,卻非題旨本身的材料,然後才逐漸進入本題。本文意在記敘北平故都,開頭卻由巴黎談起,是冒題的開頭法。
(二)類比法:拿類似或相關的事物並列相比。如第一段的巴黎與北平,古羅馬帝國與中華帝國。
(三)類敘法:各段的安排,或以同類材料依次編列,或拿類似事物相與比較,稱作類敘。如第四段敘皇城,第五段敘其中的譙樓,第六段敘入宮,都屬同類材料並列;又如第十一段敘奇珍拱璧,第十二段敘名畫,第十三段敘點驗,彼此也因互相關聯而並排在一起。
(四)呼應:末段自「公共圖書館」以下至文末兩句,分別與第一段的「北平繼承了中華帝國黃金時代的精神」、第二段的「四千年前用於卜筮的商朝甲骨」、第四段的「北平像大自然一樣偉大」和「北平像歷史一樣悠久」各句互相呼應。
(五)藉景、托物以寓理、生情:如第十七段由北平滿城的樹引出「制度精神深植人心是中國新生的祕密」是。
七、
△藉事抒情:如第四段藉兒時捉蟋蟀與溫緇衣舊事,抒寫兒時共處同悲同喜的情狀;又如第六段藉病中其妹為說稗官野史娛遣的事,抒寫日後再病無妹可呼的哀傷。都是這種寫法的具體例證。
八、
(一)插敘:在行文中插入與上下文不甚連貫的文字,意在釋義,或者交代情境,就叫做插敘。如第六段就是為了解釋第五段所提出來的「哲學家皇帝」一語所增加的敘述。
(二)呼應:末段「我的思想也逐漸澄明而寧靜」是第三段「我坐在湖邊對著遠天遐想」的回應。
九、
(一)輕重互見:一文當中,前後敘議同一類事物,詳於前則略於後,後繁則前簡,叫做輕重互見。本文第三段記敘靈丘丈人善養蜂的情形,鋪陳詳盡,是繁重的寫法;記敘其子不善經營的第四段,相較之下便顯得輕簡多了。
(二)設喻立意:也就是一般人稱的「寓言」,大概可分為三種形式――
1.專以譬喻代正文而發揮成文的。這樣的寫法只見譬喻,沒有論述的成分。
2.先以一事為喻,後引正文發揮成篇。這種寫法不但有譬喻,也有論述。
3.專以譬喻發揮,最後才點出主旨的。這種寫法有譬喻,沒有論述,但是有結論。
岳飛「良馬對」(國中國文第四冊第七課)屬於第一種;藍蔭鼎的「飲水思源」(國中國文第一冊第十九課)屬於第二種;本文屬於第三種。
十、
(一)以賓顯主:本文以黑妞說書為賓,襯托白妞王小玉說書的佳妙,賓輕而主重。所以描述黑妞說書的部分,僅在第二段「忽羯鼓一聲」以下數句;描述白妞說書的部分,則占了四、五、六段的大部分。
(二)化抽象為具體:本文以具體的事物描摹抽象的音樂,非常貼切成功。如第二段用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狀寫黑妞的歌聲;第五段以熨斗熨過臟腑、毛孔吃了人參果、鋼絲、登山、飛蛇、東洋煙火彈上天狀寫白妞說書聲音的盤旋繚繞,都極盡曲妙。第五段又用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狀寫彈弦的音樂,也很具體。
(三)快慢:第二段、第五段分別細寫黑妞、白妞的說書情狀,是「緩慢性」的寫法;第六段末句「說著,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又是白妞上場」,根本不交代經過,是「快速性」的寫法。
(四)插敘:第三段和第六段分別側寫觀眾的誤會和贊歎,是全文的插敘。
(五)餘波:文本已告一段落,但作者仍然意猶未盡,在文末再續一筆,叫做餘波。第七段的「黑驢段」便是。
十一、
(一)起承轉合的四段章法:前兩段標舉儉約的重要,是起;三、四段接續前文意旨舉節約的例證闡述,是承;五、六段反面舉奢侈的例證增強主題的分量,是轉;末段勉其子孫服行儉德,為寫作本文的動機,是合。
(二)單軌、雙軌交錯敘、議:本文首段採「單軌法」以敘述;繼衍為「雙軌法」,作正反之比較,次亦採「雙軌法」,舉正反之事例以比較評論;再次,復採「單軌法」,專舉正面之事例,以言前賢之儉樸,具深謀遠慮之見;再次論儉、侈、福、禍,又採「雙軌法」;再次,舉正反兩方之事例以證之,亦用「雙軌法」;末言為文之目的,歸為「單軌法」。
(三)舉例:首段「聞喜宴」是事證;第二段舉孔子語為例;第三段今昔士大夫家宴客之例;第四段舉李文靖公、魯公、張文節為相事,說明前輩大賢的深謀遠慮、崇尚節儉,非庸人能及;第五段又引御孫語證;第六段再舉正考父、孟僖子、季文子以儉得福,管仲、公叔文子、史鰌、何曾、石崇、寇來公以侈賈禍為例證。
(四)正反對比敘議:第二段以「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和「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正反並舉;第三段以士大夫宴客之今昔情形相比;第五段引御孫言,專論儉侈之別;第六段分別以儉得福、侈賈禍之事證互相對照來彰顯主旨。
十二、
(一)文眼:本文以「師」為題,並以「師」字貫串全文,凡二十餘見,除樂師、師襄、師說為專名外,分三用:
1.作名詞:意思是「老師」,如首段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
2.作動詞:意思是「學習」,如第二段「吾從而師之」。
3.作形容詞:意思是「老師的」或「跟從老師問學的」,如第三段「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此謂「文眼」,或稱「字眼」。
(二)插敘:首段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插敘以解釋上句「師」字之意。
(三)正反對比敘議:如第三段聖人眾人、聖愚對比;第四段小學大遺相比;第五段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舉等是。
(四)補敘:將不方便列入正文中的資料,補充說明於後,叫做補敘。本文末段交代寫作本文的原因,是此一手法。
十三、
△分敘:將事理或意象逐條分說,逐項剖析,謂之分敘。有簡式及繁式兩體。簡式如第二段的「所以能有趣味之主體者,莫如下列幾項:一、勞作,二、遊戲,三、藝術,四、學問。」於小標題下不另有作說明。繁式如第四段至第八段的敘述,於各項小標題下另有說明者。
十四、
△寄寓:本文係作者將想像中的理想世界,假借漁人之行予以具體化,並且透過漁人之口敘述出來。第二段「土地平曠」以下三句,說桃花源之地宜於耕作,衣食無憂,明示當地人所以能過悠然生活之資,暗示的是村中安寧、和諧的情狀。「良田」句著意於物質豐富,風景宜人,且交通方便,村人過從頻密,暗示人人皆愛此理想世界。自「見漁人」至「皆出酒食」,極言村中人待客的誠摯,暗示一個和睦無爭的社會之背景因素。「停數日」始「辭去」,以證村人民俗風情之淳厚。這正是陶淵明寤寐求之而不得的理想國啊。文中的漁人是陶淵明的化身;漁人的所見所說所聞,也正是陶淵明心中想說的話啊。這寫法便是寄寓。
十五、
△代言:詩人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代詩中的主角說話,叫代言。唐詩中有許多類似的作品,像王建的「新嫁娘詞」。金昌緒的「春怨」、朱慶餘的「近試上張籍水部」等都是。本詩主角一少婦,而作者李白以設身處地的方式,替他敘寫自幼到出嫁,到丈夫遠行的經過和懷念,是完整而純粹的代言。
本冊各課,作者也分別運用了許多積極修辭的方法,美化了文句,充實了文意,也增強了文章情趣的感染力,可作為我們習作的參考。以下亦分課,擇要列舉說明:
一、
(一)對偶:文中句法相似,字數相等,成雙成對排列的修辭方式就是對偶。這是一種偏重形式的修辭方式,有較為嚴格的詩詞對偶,如律詩第二、三聯的對仗;也有較為寬鬆的對偶,即散文中不甚講究平仄聲調的對偶。從句型上來分,又有句中對、單句對、隔句對、長對等。
1.形勢是客觀的,成之於人;力量是主觀的,操之在我。(寬鬆的隔句對)(圈中數目指本句在課文中第幾段)
(二)排比:句法相似,意思相近或範圍、性質相同的句型,逐一排列表出的叫排比。它與對偶類似,但也有不同:
甲、對偶須字數相等,排比不拘。
乙、對偶須兩兩相對,排比也不拘。
丙、對偶,尤其是嚴格的詩詞對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正好與之相反。
2.由怯懦轉為清明,由陷溺而至伸張。
3.吾人即為其所激怒,或為其所沮喪,甚至為其所脅迫。
4.沒有經不起的考驗,衝不破的難關,也沒有打不倒的敵人。
5.孤立於險阻艱難之中,孤立於道義正氣之上。ƒ
6.中華民國的革命,實非僅為自己一國家之自由獨立而革命;中華民族的反共,亦非僅為自己一民族之絕續安危而反共。
(三)引用:文中援引他人的話叫引用。指明引自何人何處的叫明引;不交代出處的叫暗用。
7.古人常言:「天下之事在乎人為,絕不可以一時之波瀾,遂自毀其壯志。」(明引)
(四)映襯:提出互相反對的事理交相映發的修辭方法叫映襯。
8.我們一切作為,從來就是以自由正義為準則,以主權公法為依據;絕不因任何拂逆挫折,任何勢劫利誘,而退縮畏避。
(五)類疊:同樣的字、詞、語、句的重複運用叫類疊。隔離間用的稱類;緊相連接的叫疊。
9.由怯懦轉為清明,由陷溺而至伸張。(類字)
10.危疑正所以明誠,憂勞適所以興國。(類詞)
11.孤立於險阻艱難之中,孤立於道義正氣之上。(類語)ƒ
二、
(一)轉品:改變原來的詞性叫轉品。
1.此稟果到家的「稟」,以動詞作名詞用,是轉品。
(二)頂真:上句末的字詞語與下句首的字詞語相同的修辭方法叫頂真。
2.以救祖國;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
(三)借代:借他種事物為另種事物之名稱的就是借代。
3.瓜分之禍,借為分裂國土的災禍,是借代。
(四)層遞:將語句由淺及深,由低及高,由小及大,由輕及重,層層遞進或層層倒退的修辭方式。
4.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
(五)映襯:
5.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
(六)類疊:
6.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類字)
三、
(一)譬喻:因甲乙兩者具有類似點,寫作時便以熟悉的甲來曉喻未知的乙,叫譬喻。其形式,未知的乙叫喻體,熟悉的甲叫喻依,連接二者的叫喻詞。此三者兼備的是明喻,喻詞由繫詞取代的是隱喻,省去喻詞的是略喻,連喻體並皆省去的是借喻。
1.你坐在車上被人接著走,豈不成為四條腿。(隱喻)
2.海闊天空,一望無際,這正是先生一生寬闊的胸襟。(隱喻)(19)
3.波濤洶湧,潮汐來回,正是先生一生的堅強與信守。(隱喻)(19)
(二)借代:
4.四條腿代動物。
(三)類疊:
5.多麼簡潔!多麼有力!(類詞)
(四)頂真:
6.送給別人,別人一定很高興。Š
(五)錯綜:把可以用整齊的形式,或同樣詞面的句型,用形式參差、詞面別異的方式來表現的修辭法,叫錯綜。可有四種方法:
甲、抽換詞面。
乙、交錯語次。
丙、伸縮文句。
丁、變化句式。
7.想得開、看得遠。Š
(六)引用:
8.在遺囑上寫了一句:「生未帶來,死乃支配,可恥。」(明引)(18)
四、
(一)夸飾:文句張皇鋪飾超乎客觀事實的叫夸飾。
1.目光如炬。
2.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二)示現:把過去、抽象或想像中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的修辭方法。
3.奮臂以指撥眥。
4.因摸地上刑械。
(三)倒裝:故意顛倒行文的次序、用以增強語勢、調和音節,或錯綜句法。
5.(甲)此何地也,(乙)而汝來前!(丙)國家之事,(丁)糜爛至此。本來順序應是(甲)(丙)(丁)(乙)才對。
(四)頂真:
6.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
(五)譬喻:
7.目光如炬。(明喻)
(六)引用:
8.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明引)
五、
(一)設問:文中變平敘的語氣為詢問的語氣,可分三類:
甲、有問有答,或叫提問。
乙、有問沒答,又叫疑問。
丙、反問,也是有問沒答,但是答案可自問題的背後求得,也叫激問或反詰。
1.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反問)
2.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反問)
(二)排比:
3.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4.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三)借代:
5.國之四「維」。
(四)頂真:
6.國之四維;四維不張。
7.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
(五)引用:
8.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明引)
(六)譬喻:
9.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借喻、暗用)ƒ
(七)錯綜:
10.棄禮義,捐廉恥。ƒ
六、
(一)轉化:轉換寫作對象的本性,藉以移入作者充沛的情感,有以人比物的擬人、以物比人的擬物,和將抽象事物具體化的形象化三種。
1.藤影搖曳的紙窗在向你微笑,……案頭擺設的古董在向你點頭。(擬人)ƒ
(二)夸飾:
2.纖塵不染。ƒ
(三)示現:
3.馬維妙維肖,躍然紙上;魚兒遨遊水中,栩栩如生;鵝嘶雞啼,如聞其聲;竹影扶疏,迎風搖曳;荷塘新葉,晨露欲滴;蘭蕙飄香,清芬可挹。(12)
七、
(一)感歎;宣洩內心情感的修辭方法叫感歎。
1.鳴呼!ƒ
(二)借代:
2.蟲代蟋蟀、九原代墓地、長安代京城、披宮錦代登進士第。
(三)頂真:
3.暗裏自知,知在人間。ˆ
(四)對偶:
4.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
5.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
(五)類疊:
6.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類字)
八、
(一)類疊:
1.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時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時的牆。整整為疊字修辭;八小時為類詞修辭。
(二)排比:
2.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
(三)替代:
3.前面1.例中的「八小時」代全天。
4.前面2.例中的「衣食」代生活之所需。
(四)對偶:
5.承受人生所應有的負擔,享受人生所應有的快樂。ˆ
(五)引用:
6.愛因斯坦說:「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明引)(13)
(六)設問:
7.前例引語(反問)。(13)
九、
(一)類疊:
1.是何昔日之熇熇而今之涼涼也?(疊字)
(二)設問:
2.前例。(有問有答)
(三)頂真:
3.園有廬,廬有守。ƒ
(四)排比:
4.視其生息,調其暄寒,鞏其架構,時其瑾發。ƒ
(五)對偶:
5.去其蛛蟊蚍蜉,彌其土蜂蠅豹。ƒ
6.夏不烈日,冬不凝澌。ƒ
7.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潰。ƒ
8.蛅蟖網其房而不知,蛇蟻鑽其室而不禁。
9.鶉鳥掠之於白日,狐狸竊之於昏夜。
十、
(一)鑲嵌:故意用無關緊要的字來拉長語句以舒緩語氣的修辭方法叫鑲嵌。
1.或緩或急,忽高忽低中的「或」、「忽」。
(二)譬喻:
2.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3.秋水、寒星、寶珠、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4.綱絲、登山、飛蛇、煙火、花塢春曉、好鳥亂嗚。
5.大珠小珠落玉盤。
(三)引用:
6.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玉槃。」(明引)
7.於我心有戚戚焉。(暗用)
(四)層遞:
8.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ƒ
(五)夸飾:
9.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
(六)類疊:
10.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類字)
(七)譬喻:
11.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略喻)
十-
(一)回文:同樣的語詞用不同的順序重複排列使用的修辭方法叫回文,也寫作迴文。
1.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二)用典:引用歷史事實作為典故的修辭方法。
2.公孫布被之譏用的就是西漢公孫弘的典故。
(三)借代:
3.走卒借為供差遣的僕役。ƒ
4.東市借作刑場的通稱。
(四)引用:
5.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五)映襯:
6.上例引語。
(六)對偶:
7.上例引語。
8.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ƒ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七)排比:
10.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11.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12.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13.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七)層遞:
14.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
十二、
(一)排比: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二)頂真:
2.前例「吾」字。
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三)對偶:
4.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ƒ
5.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四)錯綜: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五)類疊:
7.前例「之」、「或」二字。(類字)
(六)回文:
8.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亦頂真)
(七)轉品:
9.本文「師」字為名詞亦作動詞、形容詞之用。
十三、
(一)鑲嵌:
1.消他遣他。
(二)引用:
2.佛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ƒ
(三)頂真:
3.為遊戲而遊戲,遊戲便有趣。
(四)轉化:
4.本能……會生鏽。(擬物)
5.學問胃弱。(形象化)
(五)譬喻:
6.趣味……像倒吃甘蔗。(明喻)
7.趣味比方電。(明喻)ˆ
8.生活便成沙漠。(略喻)
9.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借喻、暗用)
(六)設問:
10.見於第八段以外之其餘各段。
十四、
(一)示現: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二)借代:
2.黃髮垂髫。
(三)設問:
3.問今是何世。(有問沒答)
(四)層遞:
4.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十五、
(一)象徵:類似譬喻,較借喻猶上一層的修辭方式。此時不但喻體、喻依等譬喻的形式痕跡完全不見,甚且其所譬喻之意義,亦須經過輾轉推求始得。
1.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象徵少婦羨慕雙宿雙飛的心情。
(第(23)(24)句)
(二)夸飾:
2.千喚不一回。(第(10)句)
(三)頂真:
3.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第(20)(21)句)
(四)借代:
4.坐愁「紅顏」老。(第(26)句)
(五)設問:
5.豈上望夫臺。(反問)(第(14)句)
以上略敘高中國文第一冊範文所用作法二十九種,修辭方法二十一種,都屬於常見、淺顯可用的作文技術,如能多方揣摩熟習,於我們的寫作及欣賞文章,均有莫大的助益。
(本文作者係建國高中教師)
「教與學季刊」第廿二期12-24

by 甲多先生 @ 1990.11.10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