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作文教學法

作文是我們學校教育裏的一門重要科目,從國小到高中,課程標準裏都明定著教學的目標和方法,年度的兩場「考壇」大事――大學聯招和高中聯招――作文也都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樣,作文的身價為何仍不得與英數理化等科目等量齊觀?
許多人拿「大學生連一封信都寫不好」的現象,作為攻擊作文教學不力,或國文程度低落的口實。事實上寫一封信的確很難。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地,因著不同的事項,寫給不同的對象,其中所要牽扯到的關鍵何止千萬;而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疏忽或遺漏了,「寫不好」的大帽子就會凌空而扣――寫不好信的恐怕不止大學生吧!
但是反過來說,寫好一封特定的信倒也不難:信是一種應用文,有它固定的格式,只要格式不差,能把事件交代明白,應該都能把信「寫好」的,連不是大學生的學生都能。這其中關涉的不是文才的高低,而是這種格式是不是教了。
沒有教,正是時下人們對於作文教學最大的詬病。他們說,大半學生的作文課,往往只看到老師將題目揭示在黑板上,然後一言不發的坐到一旁批改作業。學生望著似懂非懂的題目,也許是自由的創作,多半則為盲目的亂作。這也就是目下人人普遍覺得「國文程度每下愈況」的癥結所在了。
作文沒有教,也並非全是國文老師懶。有些國文老師非科班出身,只因「中國的語文還不簡單,人人都會教」的錯誤觀念,逼使他成為架上的鴨子,他是真的不會教;有一些國文老師雖然出身本科系,卻因為專長不在寫作,一方面怕教壞了人,一方面也是藏拙,所以也不教;還有少部分的國文老師,本身是頂尖的作文高手,深知作文是創造思考之下的產物,一落言詮,便是無端的拘束,因此就常常不教,以便留給學生更廣闊的創作空間;而大多數的國文老師則是在求學期間沒有上過「作文教材教法」的課,分發任教以後也沒有「作文教科書」可以參考,面對著沒有教材、沒有教法的情況下,他們真的是無從下手哇。
有關作文的教材和教法,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裏有如下簡略的規定和說明:
「國中學生作文練習……均以教師命題為主……;教師命題後,酌與學生作短時間之討論,再令學生撰寫。」
「作文命題務須適合學生之理解及表達能力,並斟酌環境事物、節序、生活等關係,及與課本相聯繫。」
這個規定給國中國文老師的「幫助」,不如它給國中作文教學帶來的「殺傷力」,其中的「命題作文」方式,主導了幾十年來的聯考作文,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必然趨勢之下,讓我們的作文教學幾十年來不能「正常」,不能不算是憾事。
因為「命題作文」只是作文教學,或者是作文方式的一種,而且是最高層次的一種。它是各種作文能力、作文技巧的綜合呈現及運用,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做得到、做得好的。換句話說,「命題作文」是高層次的作文教學方式,對於初學的、低成就的學生並不適合。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後,可以預見的是,大批低成就的學生將因緣時會的進入高中,單一的命題作文教學方式,將更嚴厲的受到是否實用的質疑。
這個問題,其實早就有人想到。
六十五學年的北區五專聯招國文試卷,出現了一道這樣的「作文」題:「住在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的一位七十九歲的老太太,被搶走新臺幣數萬元。臺北市警察局大安分局派員去問她搶案的經過,他怎麼也不肯合作,還把警員轟出門去。她說:『損失一點錢是小事,萬一搶犯被逮,可能會被槍斃,人命豈不比幾萬塊錢更重要?』(老太太的心腸 六十五年七月號綜合雜誌轉載自臺灣日報)
「臺北市中山區有一位老太太在路邊被搶走一萬塊錢,老太太高聲喊叫,路人聞聲,合力逮住搶犯。搶犯跪下來向老太太求情,謂如被捕送法院,必判死刑,家中尚有老母、妻、子,當如何是好。老太太一時不忍,遂求路人放走搶犯。警方聞訊,正調查中。(事見某日報紙)」
「讀了上面二段消息後,請以『我看老太太的心腸』為題,作一篇文章表示你的看法!」
這種以「事例」提出「問題」來徵求答案的作文引導方法,較諸純粹的命題作文,學生在找尋材料方面的困難少多了,且敘議對象固定,思考的方向不容易偏差,只要顧慮自己的看法,不必怕聖賢的大道理來干擾,這樣的作文想要寫成「文不對題」恐怕很難。這個作文試題提供了很好的作文教學方法的創發――作文其實不必非得是命題作文不可。
六十六學年的北區五專聯考作文出得更好,跟六十五學年一樣,也是由兩則短文引導:第一則選自王鼎鈞「開放的人生」,記敘半夜蘧伯玉下車過衛靈公王宮的故事;第二則記敘老陳跟老張深夜過馬路遇到紅燈的事,老張見四下無人,主張闖,老陳主張守法等綠燈才過。作文題目就是「養成守法的習慣」,要你以「老陳」的身分對「老張」說一番道理。這個設計給學生指定了訴說的對象,並且提供了古代優良的典型作為例證,而且主張也明確的規定好了,等於給學生一盒積木及設計參考圖,只要學生實地去操作罷了。這樣,學生還能夠沒有話說嗎?
北區五專聯考作文出題,慣常以這種方式提供考生思考的線索:六十八學年以一則姊妹搭車的故事,引出補票與否和多找不退的良心和好報的問題,讓學生發表評論;七十四學年舉華裔太空科學家王贛駿博士自述的少年往事,拈出「頑皮」兩字,要學生以「我對頑皮的看法」為題,寫篇文章,一抒心聲;七十六學年先有「快樂對我們的影響」的提示,再以「快樂的泉源」為題,要求說出看法;七十七學年則以一段「個人行為和社會風氣的關係」的提示,要求以「改善社會風氣宜先從個人哪一方面做起」為題,提出看法。
以上六試,雖然只有六十八學年那次,真正擺脫「設問題求解答」的命題作文反射寫作模式,其餘各次,均只是對命題作文作審慎的、有限度的修正,但是如此已然對我們目前的作文教學革新,起了相當程度震撼的導引作用:作文本來就是應該要指導的;連聯考試卷上的作文都可以指導,為什麼用來準備應付聯考、在學校的習作,反而不必指導了呢?而且由上述的「提示」也可見作文指導方法的多樣化:有提供材料的,有參與擬定主旨的,有協同設定思考方向的,有從中明示主題的,有限制討論範圍的,每一種都是我們在作文教學時可以參考運用的。
七十四學年的臺灣省公立高中聯考的作文出題分兩項:第一項是傳統的命題作文;第二項名為「引導寫作」,要學生應用「理想、辜負、蹉跎、學以致用、因循苟且」等五個詞語,寫一篇「如果我是高中生」的短文。以下還有兩點針對作法提出的說明:
1.提供的詞語必須全部適當地應用,可不依順序,所用詞語須加上()號。
2.請把握時間,內容力求簡明,可不分段,須加標點符號。
這是一項作文試題的大創新,也是作文教學方式的新啟發。這是一種集合造句、聯想、組織能力於一爐的綜合考驗與訓練,是實用的作文教學方式之一。
七十五學年省聯的作文出題仍如去年,「引導寫作」的題目是「晚餐時刻」,詞語為「忙碌、豐富、咀嚼、風趣、溫馨」。
受到省聯的啟示,七十六學年的臺北區公立高中聯招也推出相同的題項,題目為「樂在其中」,引導的詞語是「沈醉、天地、雖然、得失心、趣味橫生」。
七十六學年省聯首創「改寫」的作文題項,題目是「機會」,不用詞語的引導,改用一段話來作提示。原提示是:「機會容易失去,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把握它。」仔細一看,這句話根本就是出題者希望考生作文的主旨。這種由老師提供主旨的習作方式,不正是我們在作文教學上常要運用的方式嗎?
從七十六學年以後,高中聯考的作文出題成了「戰國時代」,各種變化多端而又清新可喜的作文方式都一一出籠了:七十七學年的省聯節錄陳啟佑「竹」一詩的部分詩句,要學生在讀完之後,用一篇短文寫出所得到的啟示;北聯則以一幅「驢子吃草圖」,要學生「仔細玩味此圖:發揮你的想像力,撰寫一篇一百五十字左右的心得或感想;標題自訂」,並且規定學生「標題要有創意,內容要有深度,文詞要流暢,標點要清楚」。
以上六例屬於短文寫作練習,除七十七學年的省聯,引導材料出自課本範文之外,其餘各次仍死守「作文試題必為課外」的傳統規矩,其中除「驢子吃草圖」將命題列為回答的一部分之外,基本上仍不脫「命題作文」的影子在,使得它們在作文教學的精采和實用上,稍打了折扣。
七十八學年省聯和北聯,在短文寫作的命題上,都出現了可喜的進展。省聯的提示節自第三冊鄭頻「成功」一文第五段的第一句,要學生在讀完後寫出感想,字數約在一百字左右,不必分段,也不必定題目,只須加上標點符號;北聯的提示取自第一冊第五課王之換的「登鸛鵲樓」詩,要學生以第一人稱「我」的立場,就詩中的時間、空間、景物及寓意加以發揮,改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要抄寫題目,題目是「改寫『登鸛鵲樓』」。
這兩則題目的特點在於:第一、引導的材料都來自課文的內容;第二、都具有相當發揮的空間;第三、題意都具有正面的鼓舞的意味;第四、材料具有引導的功能;第五、引導的材料具有分別學生理解層次的作用。
基於以上所述,我認為此類的作文,是最實用的作文,也是訓練學生作文最實用的方法。
眾所周知,作文是創造思考的活動,不須要引導而能自創自發的作文,是最高級的作文教學,但是絕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辦法這麼做;其次就是作適當的引導――這也就是作文必須教學的理由。
作文引導的方法有許多,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因物因目的因個人的憎惡或偏好不同,都有變化。命題――出一個適常的題目――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引導。前面引述過國中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命題原則有六項,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切合學生的生活。只有在學生生活經驗的範圍內出題,題目才可能適合學生的理解和表達;即使有激發學生展現創造思考潛能的目的,如果不藉由這種可理解、能表達的生活經驗作橋樑,也終將不過是一場空想而已。
如果作文引導,能以課本的教材為材料,那就是再好也不過的了。因為在學生的生活裏,課本事實上占了一大半;而國文範文更結合了語文訓練、思想教育和情感陶養等多重的功能,範文的材料,事實上也就是最佳的作文教材了。能夠妥善的利用它,前文所說缺乏「作文教科書」的遺憾,便可迎刃而解了。
上述八種短文寫作的作文,除「驢子吃草圖」之外,皆屬於由短變長的形式,跟命題作文的形式很接近。但事實上,作文能力不止見於短文伸長,更可在長文縮短、改變句式、改變體式、改變敘述、改變主旨、改變材料等各種改寫的方式裏頭見出。以上這些作文的方法,都可能作為今後各種考試的測驗方式,學生是有必要認識,並且加以熟習的;而這些方法,都可以透過範文的教學,講授、演習、摹練,真正是具體可行的實用作文教學法。
以下,謹以課文為練習的對象,試舉一二例證,說明這些教學方法,作為引玉的拋磚。
一、撮取大意:類似範文教學過程中的講述大意;不同的是,要將各段大意組織成為連貫的文字。通常是應用在論說性質的文章。例如:甘績瑞「從今天起」(第一冊第十四課)(原文請參閱課本,此處從略):
(一)二○○字大意:「『從今天起』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們認為不正當的事,不應當做的事,從今天起,就決定不再去做。假如我們有一種不良的習慣,想要把它改了,便須下一個極大的決心,那麼這種惡習慣就可以永久不再發生了。反過來說,我們想要做一件正當的事,也要從今天起,便開始去做。因為因循怠惰,能使我們的事業永遠不能成功。古人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意思是:壞的我,在昨天已經死了,從今天起,便不再做壞事;好的我,今天才生,從今天起,就要做好事。佛家也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是這個意思。」
(二)一○○字大意:「『從今天起』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們認為不正當的事,不應當做的事,從今天起,就決定不再去做。二是我們認為正當的事,應當做的事,從今天起,便開始去做。古人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是叫我們從今天起,就要立下從善去惡的決心的。」
二、節縮:就是一面刪節一面縮寫,原則上全文的情節都必須照顧到,通常適用在記敘性質的文章。例如:「世界上最美麗的畫」(第一冊練習一之二):
「有個畫家,一心想要畫出世界上最美麗的畫,就出去尋找題材。有人告訴他,世界上最美的東西是信仰,有人說是愛情和和平,可惜他都畫不出。當他失望同家,看到兒子迎接他、妻子擁抱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最美麗的畫,就是可愛的家。」(一百字)
三、摘要:摘取文章中重要的部分。所謂「重要」,以你所要表現的意思為依歸,所以也許不能像節縮那樣照顧到全文,也可能不容許以大意的形式出現,就另稱作「摘要」。例如:羅家倫「運動家的風度」(請參看教師手冊第二冊第十九課所附全文與課本節選文的對照)。
四、改變句式:例如將肯定句改成否定句,否定句改成疑問句,疑問句改成反問句,反問句改成雙重否定句,平述句改成感歎句,祈使句改成平述句等等。
五、改變體式:例如改寫文言為語體,改寫文句為口語,改寫書信、日記、講稿成為一般的文章等等。
六、改變敘述:例如將第一人稱觀點的敘述改成第三人稱觀點的敘述,將對話改為敘述,將說話改為轉述等。
七、改變主旨:利用課文原有的材料,將呈現主旨的部分略作更動,使原文的主旨改變。例如:朱介霞「孤雁」(第一冊第十二課)。原文主旨在警惕人們不可苟且偷安,應該居安思危,互助互信(見課本文後「題解」);主旨出現在後面四五六三段。如果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作主旨,第四段以後可以改寫為:
「但是孤雁並不因此怠忽了職守,仍然強忍著傷痛,注視著前方的動靜。
「獵人拿著香炬在空中閃著,一次又一次。巨大的人影,也矗立在眼前了。孤雁不再叫了,只有噙著淚水,緊緊握著牠的拳頭。看著一對對交著頸子酣睡的雁兒,牠回想起過去與老伴兒相處的幸福日子,對這些破壞雁群幸福的獵人,牠不禁咬牙切齒的痛恨起來。牠不怪那些啄得牠遍體鱗傷的年輕雁兒們,牠們太小了,哪能測得到人心的險惡呢。
「獵人們拿著網羅,越走越逼近,蘆葦也嗤嗤地響了起來。孤雁下定了決心,緩緩的立起身來。牠向後面仍在熟睡的同伴,作了無言的告別,然後擦乾眼淚,找尋一個牠下手的目標。
「當狡獪的獵人,準備伸出殘酷的手,忽然,蘆叢中射出一團黑影,直逼獵人的眼前。「砰!砰!砰!」慌亂之中,獵人舉槍便射。槍聲打破寂靜的夜空,也敲醒了沈睡中的雁兒。「拍!拍!拍!拍!」一下子功夫,雁兒全都飛得不見踪影。
「獵人恨恨的拾起孤雁的屍體。孤雁的臉上含著微笑,似乎是在告訴獵人說:『我沒有虧負同伴交給我的任務,死而無憾!』」
八、改變材料:就是利用課文原有的主旨,找尋不同的材料來表現。這種例子在國小國語課本裏有很多。例如以「團結合作」作為主旨的,分別有「三個獵人」(現行課本第五冊第二十二課)、「老農夫的兒子」(舊版第五冊第七課)、「野牛和獅子」和「鐵匠的怪夢」(舊版第六冊第二課和第三課)等好幾課。國中國文課本也有,例如「母親的教誨」(第一冊第四課)和「破毛衣」(第二冊第十一課)和「王冕的少年時代」部分,都是表現母愛的;「家書」(第二冊第二課)和「背影」(第二冊第八課)都是表現父愛的。只要把它們拿來作排比分析,定可教學生悟出「主旨相同,材料不同」文章的寫法。這類的作文,主旨是模仿的、現成的,較之命題作文的難度稍遜,卻仍不失為訓練作文的良好階梯。
古人說:「文無定法。」又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本來,作文教學便是「各憑本事」的事,「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不能硬加以一定的格式。因此,以上所舉諸法,絕非範式,不過是個人實地操作演練之下的產物,不揣翦陋,提供參考。之所以名為「實用」,乃基於它能考、可考,可能成為試題,對學生而言,真正是「具體實用」。而對老師而言,它可教、能教,有現成的教材,有具體的方法,有明確的目標,真正是「平實可用」。最重要的是,它們都具有深淺層次的彈性,就個別的學生而言,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就班級教學而言,可以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各得其所。而且經過這些練習,作文能力便在學生的身上累積起來了。
這樣一來,作文這一門科目,成了一門可學、能學而且必學的科目,那麼它的價值,便不止是與英數等同而已了。
(作者:臺北市建國高中教師)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國文教學津梁」130-141

by 甲多先生 @ 1990.06.01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