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和說話

日常生活裏,人和人接觸,難免有一些意見要溝通,有一些情感要宣洩,有一些心得要交換。為了說明事物,傳達感情和發表見解,人們總是要說話。但是有時候,或者由於時間的限制,或者因為空間的阻隔,或者礙於實際的情境,無法說明,就用文字來代替。這種用文字來說明事物,傳達感情和發表見解的方法便是作文。作文和說話,同樣是人們用來表情達意的工具,分別在不同的時空和需要下使用,都很重要,所以不能偏廢。
但是,自從明代公安、竟陵諸家喊出「我手寫我口」的口號以來,再加上民國初年白話文運動的推波助瀾之後,隨着語體文的快速發展,說話好像有凌駕作文的趨勢,使得作文和說話兩種工具的平衡發展,受到不必要的干擾。事實上,「我手寫我口」可以算得上是學習作文的入門方法。但是如果硬要照「我口」所說,原樣寫不來,是很難稱得上是一篇好文章的。因為作文畢竟不完全等於說話,至少在今天語文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時候,說「作文就是說話,心裏有甚麼話要說,不用嘴講,用筆寫,嘴裏要怎麼講,筆下就怎麼寫,寫下來的就是作文了」的話,還有待商榷。
在國小低年級的國語有「提早寫作」一科,指導兒童利用學前和日常生活已經學會的語言,轉變成具體的文字。看起來好像語文合一了。但是「提早寫作」和作文的寫作不同,兩者的學習重點有別,老師指導的方法也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雖然這樣,到了中高年級,老師為了教學的方便,還是常常利用「提早寫作」的舊經驗,或者採用說話的教材來引導作文,或者使用說、作聯絡的方法來教作文,使同學們對於「說話就是作文」的印象,記得格外深切。國中生離開國小不久,殘存在腦子裏的這種想法一定還不少。於是作文課寫出來的句子,不是過於繁複冗長,就是夾雜著許多廢詞廢語,沒有加上存精刪蕪的功夫,或者不適當的去頭除尾,沒有明晰表達出句子的意思。這些都是因為不明瞭作文還有異於說話的地方,錯誤的翻譯語句成為文句的毛病。
為了使作文精煉可讀,並且能夠吸取說話的優點,擺脫說話的壞影響,我們必須要知道兩者間不同的地方。
第-、說話可以重複,並且可以改錯、補落和穿插詮釋,作文沒有這樣方便。
第二、說話有聲調輔助,可以省去語氣和聲態的模擬詞。面對面的說話還有動作表情的幫助,更可以省略主位和受位詞。作文就沒有這個方便。
第三、說話用口,作文用筆。口說的抽象,難懂,筆寫的具體,容易領會。所以說話的語詞一定比作文來得淺顯明白,因此比較囉唆。
第四、有一些說話,像談天,可以沒有中心思想,或有很多個中心思想,東南西北地談,隨意起,興盡終,沒有條理,不拘形式,也不論長短。作文雖然也沒有長短和形式的限制,但是絕對沒有不經過刻意經營的開頭和結尾,尤其不可以沒有條理、沒有中心思想或有許多個中心思想。說話是說完即完,無從查考,作文卻留有篇章,可以稽對。所以作文的態度是嚴謹的,說話則不妨輕鬆。
第五、作文受情緒的影響很大。大多數的人在作文的時候喜歡清靜的環境,說話就不管這些了。
此外,作文和說話在使用詞彙、語氣和句法結構上,也有若干程度上的區別,需要我們隨時注意體會,才不會弄錯。總之,作文和說話是相關的科目,但是卻也有一些不同。學習說話對作文有幫助,練習作文也有益於說話。如果說作文就等於說話,說話也就是作文、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國語日報」國中語文指導版

by 甲多先生 @ 1979.11.18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