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摘顆星星」

這本書是林瀅在聯合報副刊「林叔叔講故事」專欄發表,然後結集,由學生出版社出版。這本兒童故事中,共收有「摘顆星星」等十七篇,篇首並附有謝冰瑩、林良及作者自己三篇序文。
十七篇正文裏,除了「摘顆星星」、「奇異的鐘聲」兩篇以外,其餘的十五篇,都取材於歷史故事,加以鋪敘改寫,大多數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像「壯烈的出師表」寫諸葛亮的事跡;「北海牧羊人」說蘇武的故事;「齊太史的竹簡」、「嵇侍中的血」、「顏太守的舌頭」、「渡江烈士」則分別出自文天祥「正氣歌」所敘述的「在齊太史簡」、「為嵇侍中血」、「為顏常山舌」、「為渡江楫」幾個典故,都是在歷史上有名的事實。
作者利用他縝密的構思,透過他的生花妙筆,將歷史上記載得語焉不詳,而又確實牢靠,可以發揚我們民族正氣的人物故事,加上合情合理的想像,重現出來,使我們這一代有再一次了解民族精神的機會,並給予民族幼苗一種最生動的、活的民族精神教育。
我讀後感覺到,對從事兒童教育,尤其是從事兒童文學教育的人們來說,這一本書的出版,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我們常常聽人歎息道:我們國家的兒童最可憐。因為我們的兒童讀物,尤其是夠水準的兒童讀物。真是鳳毛麟角;因此被譏為「兒童讀物的沙漠」。更甚的是,在這些有限的兒童出版物裏,大部分不是教育意味和趣味失調,就是一窩蜂的搶翻、硬翻外國那些不合我國國情的「四不像」,教人讀了覺得莫名其妙!近些年來,出版和寫作的情況已大大好轉。有心人卻又開始擔心起兒童讀物的缺乏國家風格,而有不能具有民族特性的毛病來了。
造成今日兒童讀物的缺少國家、民俗性,主要的原因便是我國兒童讀物的發展,一向是接受着外國的影響,以致外來兒童讀物的模式,及其「精神」,都如影隨形的跟定了我們,久久難以擺脫。
這一本書的寫作,在這一方面可以算是一個突破。整本書裏,你嗅不到一點點的洋味兒。從材料到成篇,它完全是道道地地「假了包換」的中國貨。這個突破,對所有中國兒童讀物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一個多麼教人鼓舞的信息!
原來,在我們固有文化的「根」裏,埋藏着千千萬萬的兒童讀物,而且是純粹的民族兒童讀物的種子――「摘顆星星」就是從中摘取的一顆星星喲――只是我們未予理會,沒有細心的去挖掘、發揚光大而已。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曲劇傳奇及二十五史,哪一本書裏不是蘊有這類精粹的文化遺產,等待着我們去開採?
我欣賞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喜歡他豐富的想像力和細緻的組織力,更佩服他獨特的選材眼光。誰說中國是一個「兒童讀物沙漠」?誰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兒童讀物的國家?不!短短的一篇「正氣歌」,就濃縮了數十個意義深遠的歷史故事;浩如烟海的古籍當中,更有數不清的兒童讀物材料,等待着我們去選取。但願所有的兒童讀物作家們,人人都到裏面去「摘顆星星」,讓我們的兒童讀物裏,充滿了「中國的星星」。(作者請告知地址)
刊「國語日報」第462期〈兒童文學〉

by 甲多先生 @ 1981.03.15 臺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