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談這個題目的原因,是因為在「鳩摩羅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大乘正宗分第三」和「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各有一句幾乎是完全相同的句子,「大乘正宗分第三」用「即」而「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卻用「則」。初初一接觸,本能的反應就是:有人弄錯了,不是翻譯者筆誤,就是傳鈔者不察。於是,我就自作主張的把「第十七分」的「則」改成「即」,以便跟「第三分」一致。念了好一陣子之後,現在我反過來了:把「第三分」的「即」,改成跟「第十七分」一致的「則」。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即」和「則」是什麼意思。
根據「國語小字典」的解釋,「即」注音「ㄐㄧˊ」,有五個解釋:
(1)就是。如:「亞聖即孟子。」
(2)當時、當地。如:「即日」、「即刻」、「即席」、「即時」。
(3)就、便,有立刻的意思。如:「黎明即起」、「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4)靠近。如:「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
(5)若、縱使。如:「即使」、「即令」、「即便」。
「則」注音「ㄗㄜˊ」,有六個解釋:
(1)法度、制度。如:「原則」、「規則」、「法則」、「細則」。
(2)模範。如:「以身作則」。
(3)即、就。如:「有過則改」、「飢則思食」。
(4)卻。表示轉折的語氣。如:「今則不然」。
(5)接數序詞後,表提頓。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6)量詞。用於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如:「一則消息」、「三則寓言」、「試題二則」、「新聞五則」。
「即」的第一個解釋「就是」和第三個解釋裡的「就」,跟「則」的第三個解釋裡的「就」相同或相近;而「則」的第三個解釋之一,竟然就是「即」字。這也就是為什麼金剛經裡的「大乘正宗分第三」和「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同樣的句子卻分別用了這兩個字的原因了。
但是這樣的用法畢竟有點「怪怪的」,我們若不是仔細去查了字典做比對,我們也會覺得不妥當。「即」和「則」是有相同的解釋「就」,且「則」的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即」;但這並不表示「即」字就可以倒過來解釋成為「則」唷。因此,「即」和「則」並不能用來互相取代。那麼到底什麼時候用「即」,什麼時候用「則」,又要怎樣分辨呢?
「金剛經」裡共有20個「即」字,表列如下:
即20(改5)
次數
|
章節
|
原句
|
備註
|
01
|
02
|
|
|
02
|
03
|
則
|
|
03
|
05
|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
|
04
|
06
|
則
|
|
05
|
06
|
則
|
|
06
|
08
|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
|
07
|
08
|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
|
08
|
09
|
則
|
|
09
|
13
|
|
|
10
|
14
|
我相即是非相
|
|
11
|
14
|
|
|
12
|
14
|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
|
13
|
17
|
|
|
14
|
17
|
|
|
15
|
17
|
|
|
16
|
20
|
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
|
17
|
20
|
|
|
18
|
21
|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
則
|
19
|
31
|
|
|
20
|
31
|
|
每一個「即」,都可以做「就」或者「就是」解;除第一句「在大眾中即從座起」的「即」字,屬「國語小字典」「即」字的第三個解釋「就、便,有立刻的意思。」外,其餘十九句,都屬「國語小字典」「即」字的第一個解釋「就是」。
十九句做「就是」解釋的「即」字,有十(第02、03、06、07、14、15、16、17、19、20)句後面接著「非」,就連「非」字解成「就不是」;兩處(第08、18句)「即為」、四處(第09、10、11、12句)「即是」,就連同「為」字「是」字解成「就是」;另外三個(第04、05、13句)單「即」字,就解成「就是」。其中第二、四、五、八、十八等五句,雖然用「即」字,意思不變,但是依全經用字體例,我仍然將它們改用「則」。
「金剛經」裡共有34個「則」字,表列如下:
則34(改9)
次數
|
章節
|
原句
|
備註
|
01
|
05
|
|
|
02
|
06
|
|
|
03
|
09
|
|
|
04
|
10
|
即
|
|
05
|
12
|
|
|
06
|
13
|
即
|
|
07
|
14
|
|
|
08
|
14
|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
|
|
09
|
14
|
|
|
10
|
14
|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
11
|
14
|
|
|
12
|
14
|
即
|
|
13
|
14
|
|
|
14
|
14
|
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
|
|
15
|
15
|
即
|
|
16
|
15
|
|
|
17
|
15
|
|
|
18
|
16
|
|
|
19
|
16
|
|
|
20
|
17
|
|
|
21
|
17
|
|
|
22
|
17
|
|
|
23
|
17
|
|
|
24
|
23
|
|
|
25
|
25
|
|
|
26
|
25
|
即
|
|
27
|
25
|
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
即
|
28
|
26
|
|
|
29
|
30
|
|
|
30
|
30
|
即
|
|
31
|
30
|
即
|
|
32
|
30
|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
|
33
|
30
|
即
|
|
34
|
30
|
|
單用「則」字的有十三(第01、03、07、10、13、16、18、19、21、23、24、25、29)句,「則非」有九(第04、06、12、20、26、27、30、31、33)句,「則是」有四(第08、28、32、34)句,「則為」有八(第02、05、09、11、14、15、17、22)句。特別說明:第十八句字面呈現「則為」,卻不在「則為」之列,因為它的「為」字讀第四聲,做「被」字解,因此該句屬於「則」字單用。
全部34個帶有「則」字的句子,其句前明白加有「若」字,成為假設句、或帶有假設語氣者共有十九(第01、02、03、05、07、09、11、13、16、17、18、19、20、21、23、25、28、29、32)句,它們在「大正新脩大藏經」的原始文字哩,全部使用「則」字,可見全經用字體例原本如此。
十九個句前帶有「若」字的句子,單用「則」字的(第01、03、07、13、16、18、19、21、23、25、29句)解釋就是「就」;使用「則為」(第02、05、09、11、17句)和「則是」(第28、32句)的解釋就是「就是」;使用「則非」(第20句)的就解釋成為「就不是」。
其餘十五句可分成兩組。第一組九(第04、06、12、15、26、27、30、31、33)句,適合改用「即」字:第04、06、12、26、27、30、31、33句「即非」,解成「就不是」,第15句「即為」,解成「就是」。
第二組六(第08、10、14、22、24、34)句,仍沿用「則」字,分別說明如次:
第08句「是實相者則是非相」,它的前文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後面句的假設條件從前面句沿用下來,所以採用「則」。「則是」解成「就是」。
第10句「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一切諸相」是「名諸佛」的條件,如同在「離一切諸相」之前加「若」字,所以用「則」。「則」解成「就」。
第14句「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第22句「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第24句「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34句「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道理均如第10句。第14、22句「則為」和第34句「則是」解成「就是」,第24句「則」解成「就」。
變動之後,全經「即」字24,「則」字30。表列如下:
即24(原20-5+9=24)
次數
|
章節
|
原句
|
備註
|
01
|
02
|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
|
02
|
05
|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
|
03
|
08
|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
|
04
|
08
|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
|
05
|
10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
|
即
|
06
|
13
|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
即
|
07
|
13
|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
|
08
|
14
|
我相即是非相
|
|
09
|
14
|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
|
10
|
14
|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
|
11
|
14
|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
即
|
12
|
15
|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即
|
13
|
17
|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
14
|
17
|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
|
15
|
17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
|
|
16
|
20
|
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
|
17
|
20
|
諸相具足即非具足
|
|
18
|
25
|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
|
即
|
19
|
25
|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
即
|
20
|
30
|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
|
即
|
21
|
30
|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
|
即
|
22
|
30
|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
即
|
23
|
31
|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
|
24
|
31
|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
|
|
則30(原34-9+5=30)
次數
|
章節
|
原句
|
備註
|
01
|
03
|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
則
|
02
|
05
|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
03
|
06
|
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
|
04
|
06
|
若取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
則
|
05
|
06
|
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
則
|
06
|
09
|
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
則
|
07
|
09
|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
|
|
08
|
12
|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
|
09
|
14
|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
|
10
|
14
|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
|
|
11
|
14
|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
|
12
|
14
|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
13
|
14
|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
|
14
|
14
|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
|
15
|
14
|
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
|
|
16
|
15
|
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
|
|
17
|
15
|
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
|
|
18
|
16
|
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
|
19
|
16
|
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
|
|
20
|
17
|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
|
21
|
17
|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
|
|
22
|
17
|
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
|
|
23
|
17
|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
|
24
|
21
|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
|
則
|
25
|
23
|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26
|
25
|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
|
27
|
26
|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
|
28
|
30
|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
|
29
|
30
|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
|
30
|
30
|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